初中什么时候努力最好(初中和高中完全两回事)
初中什么时候努力最好(初中和高中完全两回事)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在市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听说一群迷妹疯狂地成为了啦啦队,每到赛事的时候,篮球场总是里三圈人,外三圈人,尖叫声欢呼声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当时,我们学校的面积很大,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虽然是泥沙地),还有6-8个篮球场(具体已经记不清了),这是我懂事以来见过最大的学校了。学校门口对面的小卖部时不时都聚集了几个金毛狮王和白眉鹰王.....我就在这所初中体验了一把学霸,还记得我上初中的第一天是我自己去交的学杂费,自己领了校服,然后开启了开了挂的初中生活。刚上初中,什么事都觉得很新鲜,觉得自己长大了,父母已经辅导不了自己了,自己要争气。
我就是标题中典型的案例,虽然我不愿意,但不得不承认,我上高中后,确实成绩下降了。
我上了高中后也失去了初中当年的朝气,每天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忙碌当中......
1992年,我们当地小升初是按照户口所在地进行划分的。
当时,我被分到了一所全市倒数的初中学校,就是广东人说的“烂仔“学校。
学校门口对面的小卖部时不时都聚集了几个金毛狮王和白眉鹰王.....
我就在这所初中体验了一把学霸,还记得我上初中的第一天是我自己去交的学杂费,自己领了校服,然后开启了开了挂的初中生活。
刚上初中,什么事都觉得很新鲜,觉得自己长大了,父母已经辅导不了自己了,自己要争气。
当时,我们学校的面积很大,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虽然是泥沙地),还有6-8个篮球场(具体已经记不清了),这是我懂事以来见过最大的学校了。
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在市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听说一群迷妹疯狂地成为了啦啦队,每到赛事的时候,篮球场总是里三圈人,外三圈人,尖叫声欢呼声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
除了篮球队队员和裁判,围着看球的几乎都是女同学,男同学想找个点钻进去门没有。
我属于脑瓜子不聪明,但是死记硬背还是有一手的学生,体育运动方面也还行(爆发力很强,但耐力不足)。
升上初中3个月的适应期过后,渐渐地我的优势很快就体现了出来,在数学成绩和语文基础知识这一块我的分数总是居高不下,也就这样子,和蔼可亲的数学老师看上了我,让我做了整整三年的数学科代表。
这事一直也挂在我嘴边“我曾经做了3年的数学科代表”。
回忆起当年在课堂上,我从不开小差,都是聚精会神地听讲,基本老师讲完,我也就理解了。
课堂练习我也总是第一个就做完,一堂课下来我起码有10分钟的神游时间,但是我总是利用这个神游的时间来做课本的思考题,久而久之,我慢慢拉开了和其它同学的距离
我估计数学老师也是因为这样才安排我做课代表,让我消磨一下多余的时间。
由于做了数学科代表,我的自信心和傲气也逐渐培养了起来。
我认为,这一届的数学学霸应该就是我了,我将自己的假想敌放到了其它班级的科代表身上,只要我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我基本能拿下数学学霸这个名号。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初三。
我各科成绩都还可以,数学一直属于领先的地位,相对较弱的科目就是英语,我还记得,曾经就被老师点名英语成绩差,发音不标准,属于英语障碍类型的学生......
到了初三,我发现很多以前不起眼的同学,成绩慢慢追赶了起来,数学成绩也威胁到了我这个数学科代表的地位。
后面我升上了高中之后,我才发现之前这些慢慢追赶起来的同学,他们的智商并没有比我差,他们只要将心思放到学习上,可以很快速地将不难的知识捡起来。
中考的难度相对还是不高的,基础知识占了80%左右,基本上你能将课本内容吃透,肯定能上一个不差的高中。
当时我们当地能上高中的也就50%左右的初三学生,基本上我们那群认真的孩子都还是会在同一个高中相见的。
我记得,当时我们中考的总分是900分满分,我考了699分,考上了当地第二梯队的高中。
因为差了1分,我进不了该校的重点班。
为此,父母还操碎了心,托关系找校领导吃饭,看看是否能编排到重点班,努力了大概1个月左右的时间,我被安排到了1个重点班上(一共4个重点班)。
当时,我觉得还是挺内疚的,因为自己实力欠缺,导致父母放下面子去托关系,让父母受累了,如果我能更加认真发挥得更好,那我一定会上重点班,不用父母托关系。
后面的高中生活给我重重地打了个耳光。
在班上,我的成绩只能排到中等,距离中上都还有距离,我才发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大家的实力竟然相差这么远。
我开始意识到,我在初中那些所谓的优势,完全不是优势,根本就没有掌握精髓,只是仗着记忆力和死记硬背来达到了当时的目标,当时除了语数英,其他科目的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在初中,我是一下子就跑了出来。
上了高中之后,我才发现,每天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每周9科的学习任务都是非常的重,基本上能做完作业就不错了,更不要说预习复习。
每天,我就陷入了赶进度的学习中,只要有概念或题目没有理解透,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前在初中我是超进度的,现在我是赶不上进度......
当时,我们还要晚修,距离较远的学生是比较痛苦的,我骑着自行车上下学,来回需要1个小时,如果能合理利用这1小时,我估计可以再下一城。
住宿的同学和住得近的同学,他们的成绩普遍要好一些(当时我们班是这样的,不代表全部)
当时,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合理安排时间,侧重点放在哪一科上面,我的想法就是每科都要努力,每科都不能输......到后面我每科都是刚刚及格,根本拉不开差距。
整个高中,我一直在追赶,却从未赶超过谁......
我是2005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是“3 综合 X”的模式,我记得我的总分是529分,每科原始的分数都是500多分,没有一科拉分的科目,最后总成绩是平平无奇,淹没在几十万高考生中......
我总结了一下我上高中后,成绩跟不上的情况,也参考了一些学校班主任总结的情况,大致上是以下几点,大家觉得也是这样的,可以点点赞,如果不是,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一下,让学弟学妹少走弯路。
1、从初中到高中跨度非常大,部分学生难免无法跨越,出现掉队情况。
由以识记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全面培养能力、由以老师讲学生记转变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的全面思考探究,不少同学无法适应。
如果依然用旧有的方式,效率非常低,课堂收获太少,直接导致课后茫然无措。
在初中,听不懂是很少的,但现在听不懂经常出现,上课如此,问题必然很多。
2、科目多学业重,没有安排好时间顾此失彼。
九门课程,又是作业又是配套练习,还要预习还要复习,可以说学习任务扑面而来,一时间应接不暇。
这个时候,有些同学的学习节奏被打乱,乱糟糟理不出头绪,致使学习效率非常低。
高中课程多,这是所有学生都要面对的现实,应该在高一的开始就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在适应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
3、缺乏危机感,学习不够投入。
初中知识不难,拼的时间,高投入,高产出;高中知识难度大,拼的是方法、是潜力。
即使是初中学习很优秀的同学,在高一也会出现各种松懈,毕竟好不容易考上了理想的高中,也该松口气了。
于是对学习的认知度就开始下降,心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学习、假学习现象,结果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
还保留着从初一初二随便学,初三认真学的老观念,以为高一高二也是随便学,高三努力冲就可以考上理想大学。
如果你还有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你将无缘理想大学。
- End -
作者:口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