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亮程的散文100篇(七一读书刘亮程)

刘亮程的散文100篇(七一读书刘亮程)(刘亮程,中国当代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代表作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最后,作者用一句话将“我”打回原形:“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的一个角落。”给读者留下恍然若梦的感觉。“与虫共眠”的故事到此结束。而虫鸣还在大自然响起,那是永恒的声音。在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解释了事情起因:“我”在地里劳动了一个下午,“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本来想在地头躺着休息一会,结果酣睡过去。于是,就有了“与虫共眠”的故事。“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这句话意味丰富,纯朴中带着幽默。连回家的力气都使尽了,这番劳作想必是令他乐享其中的。夏天田野里的虫声、蛙叫、植物的声音,被作者形容为“催眠曲”。在大地上沉入梦乡,不觉天色渐黑,不知月升月落。然后,作者站在虫子的立场,从微观视角讲述。黎明到来,虫子们又去忙碌了。它们来去匆匆,“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虫子的生命短暂,来不及认

刘亮程的散文100篇(七一读书刘亮程)(1)

大自然的生机和意趣,在刘亮程笔下,成为近在咫尺的动态图景,演绎悲欢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即使我们真正身处大自然,也未必能像阅读其作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恢宏辽阔、惊心动魄。

散文《与虫共眠》仅千余字,讲的是在一个夜晚,“我”幕天席地而眠,与虫子之间发生的“奇遇”故事。

文章开头交代了大概情形:“我”在草中睡着时,身体成了虫子的巢穴,并被虫子叮咬。作者描述,这巢穴是温暖的,虫子吃饱玩够,“我”酣然而睡。

第一段就让人心里打问号:“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虫子提供巢穴,并任其叮咬,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件幸事。好比一个人因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而且他还睡得很香!后文中,作者阐释道:在大地怀抱中酣睡的我,是渺小的——如同虫子相较于我之渺小;我对虫子的接纳,正如大地对我的包容。当然,这里的“我”,已经跳出个人范畴;“我”与大地的关系,探讨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在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解释了事情起因:“我”在地里劳动了一个下午,“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本来想在地头躺着休息一会,结果酣睡过去。于是,就有了“与虫共眠”的故事。“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这句话意味丰富,纯朴中带着幽默。连回家的力气都使尽了,这番劳作想必是令他乐享其中的。夏天田野里的虫声、蛙叫、植物的声音,被作者形容为“催眠曲”。在大地上沉入梦乡,不觉天色渐黑,不知月升月落。

然后,作者站在虫子的立场,从微观视角讲述。黎明到来,虫子们又去忙碌了。它们来去匆匆,“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虫子的生命短暂,来不及认识世界,来不及创造文化,“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在大自然的语境中,人与虫无异,万物生灵平等。人不过是相对庞大的“虫”。这是《与虫共眠》一文的价值观基础。

文章第三部分,依然是微观视角。作者推波助澜,情节走向高潮。这里是想象力的盛宴:发现“我”的虫子们,如获至宝;它们记下“我”的特征,留下“守卫”,去呼朋引类,无数虫子即将前来拜访。而“我”是兴奋的,“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我”开始想着如何与虫子握手,如何给虫子签名……

最后,作者用一句话将“我”打回原形:“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的一个角落。”给读者留下恍然若梦的感觉。“与虫共眠”的故事到此结束。而虫鸣还在大自然响起,那是永恒的声音。

(刘亮程,中国当代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代表作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