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教育方式吗(区块链能为区域教育治理做些什么)
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教育方式吗(区块链能为区域教育治理做些什么)其一,区域教育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共治”理念尚未深入到教育治理实践工作中,与实现灵活、弹性和敏捷的区域教育“善治”局面尚有距离。虽然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但由于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教育部门人员对教育治理的认识与理解不到位、不深刻和不灵活,仍存在基于以往的教育管理经验与模式来执行与落实区域教育治理工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01、区域教育治理及其面临的问题在我国当前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治理理念仍未形成、治理结构存在失衡、治理方式不够科学、治理机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治理理念仍未形成对传统管理观念有较深依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也曾强调,要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区域教育治理过程中引入具备协同治理理念及技术优势的区块链,对应对区域教育治理中的问题挑战,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尽管地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区域”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强调“区域”是一种特有的空间概念。
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区域是政府行政权力的作用空间,区域间的行政边界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明确和固定的,这意味着区域教育行政管辖权也通常是明确与稳定的。因此,在本文中,区域教育治理中的“区域”界定为省域层面,这既符合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系划分方式,也符合省域经济与社会现状对教育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现实状况。
褚宏启教授关于教育治理的界定为国内研究者所广泛认同,即“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以期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由此可见,教育治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之下,追求教育公共事务共治及善治的过程。
01、区域教育治理及其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当前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治理理念仍未形成、治理结构存在失衡、治理方式不够科学、治理机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治理理念仍未形成对传统管理观念有较深依赖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但由于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教育部门人员对教育治理的认识与理解不到位、不深刻和不灵活,仍存在基于以往的教育管理经验与模式来执行与落实区域教育治理工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区域教育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共治”理念尚未深入到教育治理实践工作中,与实现灵活、弹性和敏捷的区域教育“善治”局面尚有距离。
其二,研究者和实践者多试图探索出一种普适的教育治理模式。然而,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加之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教育发展的区域化现象及面临的区域化问题也十分明显,很难摸索出一种普适且有效的教育治理模式。这也反映出“治理多样性”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其三,在区域教育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中,仍存在管办评尚未分离、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不畅、基于传统经验进行教育决策等现象,这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对治理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过分依赖传统管理观念的问题。
治理结构存在失衡区域内教育分权共治不显著
教育治理结构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地位确立、权力与职责分配、利益交换等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化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优化与调整可通过教育分权和集权两种方式推进。目前,各区域推进的教育治理仍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从区域政府层面来看,政府与学校、市场、社会之间的有效合作还不深入、不全面;区域政府及教育部门向学校下放权力、向市场与社会转移权力的分权行为依旧不足。
其二,从区域学校层面来看,区域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简政放权的不足,对区域内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形成限制,致使学校自治程度不高;学校内部的分权共治有限,存在学校截留政府向学校下放的新增权力的问题,致使师生和家长等主体参与学校事务治理受限。
其三,从社会和市场层面来看,区域政府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影响了社会和市场深度参与区域教育及学校内部的治理,妨碍了数字资源工具、第三方评价、委托管理等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的有效供给,不利于消减区域内的教育供需失衡问题。
治理方式不够科学使教育决策失准与成效不高
区域教育治理的方式大致包括三类,即法治与德治、基于制度机制的治理和数据驱动的治理。
法治和德治具有应用普遍性,对教育治理过程及成效的影响并未形成明显的区域化差异。教育制度机制则可能存在明显的区域化差异,并对区域间的教育治理成效形成重要影响。其本质上属于一种“软管理”,虽可为区域教育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指导与保障,但很难作为一种刚性、循证、可靠、精准的治理手段。
而基于数据驱动的区域教育治理,则可弥补以上两种治理方式的不足,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主体科学、精准和高效地处理教育公共事务。但当前各区域开展的此项工作尚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① 区域内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不足,存在相对严重的教育数据孤岛现象。
② 区域教育数据在质和量上难以支持区域教育部门作出最为科学、精准的教育决策。
③ 数据孤岛问题也限制了“教育数据流”驱动的“教育工作流”,致使教育事务处理中仍存在权责关系厘不清的问题。
④ 传统的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加密技术的安全性不高,存在教育数据和师生隐私泄露的风险。
治理机制落实不到位需“刚柔并济”落实执行治理
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各区域教育公共事务处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追根究底是区域教育治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区域教育制度机制的制定依赖传统的管理观念与主观经验,可能导致其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不精细和不严格的“短板”,难以保障多元治理主体广泛且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过程,致使条块分割式的教育管理问题仍旧严重。
其二,教育部门等多元主体的治理素养及治理水平制约区域教育制度机制的落实与执行,如治理意识淡薄、执行能力不高等导制教育主体权责不明、责任推诿、追责存难等问题。
其三,区域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外在因素,也对区域教育治理制度机制的落实产生一定影响。总之,区域教育治理追求灵活、弹性、敏捷与协同的治理过程,也亟需“刚性”制度提供保障,进而以“刚柔并济”的方式落实好区域教育治理制度机制。
综上所述,面对现阶段区域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亟需转变当前区域教育治理的理念与方式。在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技术来赋能与推进区域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可能成为解决当前区域教育治理工作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
02、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
蕴含协同治理理念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型分布式数据治理技术,具有提升教育数据公开透明度、促进教育数据分级共享、提高教育数据开放效率、保障教育数据安全等优势,能够赋能区域教育治理变革。下文将从价值、目标和实践等维度探讨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
价值逻辑
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及其治理价值
区块链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分布式账本,即通过密码学算法将多个相连的数据块加密连接后形成的数据结构,每个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加密散列、时间戳和事务数据。
区块链之所以在金融经济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甚广,关键在于其具备以下四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
其一,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架构,可确保区块链上的不同节点形成独立、平等、共享、自由的关系。
其二,共识机制支持链上所有节点进行“集体决策”,并通过建立可信任网络的形式,促进链上节点之间快速达成交易,确保区块链系统中交易数据的开放与透明。
其三,智能合约是程序语言编写的商业合约,能确保区块链上节点间根据事先定义的交易逻辑及规则,以自动化执行方式开展交易。
其四,区块链采用的是安全性极高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再结合极具健壮性的去中心化存储架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在理论上可高度保障链上数据存储安全和降低交易风险。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机制蕴含了丰富的治理理念,因而其也被视为一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型基础架构。区块链在赋能和创新区域教育治理中具有四方面价值:
其一,区块链的去中心、弱中心或多中心架构,有助于在区域教育公共事务处理中,厘清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功能。
其二,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可理顺教育治理结构,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开展有效的集体决策,促进社会及市场等主体参与区域教育治理。
其三,智能合约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代码即法律”。一方面,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共事务以规范化、过程化和数据化方式处理;另一方面,则能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主体诚实、守信及自动履职,甚至在出现问题和纠纷时能进行溯源追责。
其四,区块链的加密算法和安全机制能保障教育数据和个人隐私的高度安全,消除教育主体对教育数据安全风险的顾虑,促进教育数据依权、按需、分层和分级地共享应用,推进以“教育数据流”驱动的“教育业务流”。
目标逻辑
构建多样灵活的区域教育治理新生态
区域教育治理是一种动态性、复杂性及系统性的教育事务处理过程,其深受区域内特有的社会、文化、经济及教育的现状影响,同时也受到各区域之间以及国家与区域之间的依赖与制约关系影响。为此,区域教育治理既应服从国家层面的教育整体战略布局,也亟需构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及相互合作的新型治理关系,持续优化区域教育治理结构,提升科学敏捷的治理能力,从而构建动态发展、多样灵活及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治理新生态。具体可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分析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目标逻辑。
从宏观层面来看,基于区块链构建的区域教育治理新生态,既能支持构建区域教育治理生态,也能支撑在国家层面开展教育统筹、协调、监督与推进等治理工作;构建与维系动态发展、持续进化及生态平衡的区域教育治理,也需利用区块链支持和推进教育部门跨区域合作,协同解决涉及不同区域的复杂教育问题。
从中观层面来看,基于区块链构建的区域教育治理新生态,可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促进区域教育治理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理想的区域教育治理实质上是以“进化”方式改善教育公共事务处理的过程。这里所谓的“进化”是倡导并利用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激发各治理主体的自身潜能,构建弹性灵活的治理结构,维系相互信任和协同合作的治理关系,从而确保治理过程的有序化、弹性化、开放性、发展性和平衡性。
二是实现区域教育治理生态与区域社会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区块链既能促进区域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助力构建新型的区域社会治理结构,也能提升教育治理主体的适应性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向弹性治理方式转变。
实践逻辑
以数据治理创新驱动区域教育治理
区块链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数据治理技术,可用于推进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实时监管、溯源问责及隐私保护,进而实现构建开放包容与平等公平的数据生态。该数据生态能通过有序的数据流动方式,推进多元教育治理组织及治理主体关系向“善治”与“良治”局面转变。因此,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主要是围绕教育数据治理来推进与实现的,其实践逻辑自下而上体现为三个层级,如图所示。
教育数据治理层。联盟链是某一领域群体或组织内部使用的区块链,其链上节点的添加与删除通过组织内部及共识机制决定,能有效提高区域内不同节点之间的互通互信,推进多源教育数据以有序、安全、可信和透明的方式流动共享与开放应用,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内教育数据孤岛的难题。因此,在区域教育治理中可重点采用联盟链作为底层基础架构,将区域内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治理主体作为联盟链上的节点,以区域教育治理联盟的形式推进多源教育数据的分层分级开放与有序共享,为数据驱动的区域教育治理奠定基础。
组织结构治理层。联盟链可作为一种治理共同体,通过共识机制构建起由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相关企业组成的教育治理共同体。由于区域教育治理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治理分工和任务有所差异,在联盟链中体现为对教育数据的访问与共享权限不同,这也就确保了基于数据流的教育治理权力“强制”下放,保障了不同教育治理主体的权责落实,能有效推进教育实践中的管办评分离,形成稳定的区域教育治理秩序。
价值理念治理层。在区域教育治理工作中采用联盟链技术,可促进不同部门或主体间分层分级地共享教育数据。这也意味着开放有序流动的教育数据不仅可重塑教育主体的组织结构,而且也将赋予其以下三方面的治理价值与理念:
其一,联盟链上的区块数据是由各教育部门(节点)达成共识而存储和分层共享,其体现了教育部门或教育主体秉持透明、平等与公平的理念开展教育治理工作。
其二,联盟链可永久记录发生在所有节点间的交易信息,从而避免教育数据和隐私信息被伪造与篡改,并能进行责任追溯,这意味着治理主体必须遵循信任传递、积极作为、自动履职与自治协同等治理理念。
其三,以“数据流”驱动“治理工作流”也体现了治理工具与治理方式的科学、精细、智能、弹性与敏捷等新治理理念。
来源丨节选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原文有删减
作者丨郑旭东 狄璇 岳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