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口型你怎么说完整版(高考何必与职教)

对口型你怎么说完整版(高考何必与职教)顺便说一句:其实清华、北大,“985、211”,一本、二本何尝不是职业教育!?这些精英高校培养的不也是“职业人”吗?何必非要把“职业教育”与高考,本科、学历拉郎配呢! 改革开放后创办职业教育的前辈们一直呼吁要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上升的渠道——1、允许一些对“文化课开窍”的中职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他们走学历教育道路(当时政策规定不允许职校生参加高考);2、创建“大中职、小高职”的“3 2”或“3 2 2”的中高职接轨。实事早已经证明这是个好办法,值得推广——在制定1996年“职教法”的过程中,创建职业高中的前辈们多次如此呼吁。(至今有的中职校在中职与高职有机衔接方面做得很好);3、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特色与规律的技能、技术等级标准,提供具有职业教育规律的上升渠道;呼吁恢复“八级工”制,打通职业教育的“技能、技术型”上升渠道——中高级技工、技师,特级技师,工程师等技术等级“天花板”,而非“学历天

在强大政策支持下,高职不断发展、高职不断升本——已经成为主流教育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职的“政策性支撑发展”带来了生源问题,普通高中毕业生少有报考,因此必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才能解决高职生源难题——这就是普教系统所属高职必然的行动导向——把中职作为生源基地,美其名曰:“打破学历天花板”。

那么,我们看看进入中职的生源状态——中职生在中小学是被应试教育排斥为“差生”“问题学生”甚至称之为“流氓学生”,他们大多已经失去了对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实践早就告诉我们,厌学的孩子们“一上文化课就睡觉、一看见ABC就头疼”,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不适宜学习文化课!他们进入中职后得到了人格尊重,唤起了他们学习一技之长的觉醒,决心做一个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蜕变成为“医治好的祖国花朵”“迟开的玫瑰”后,又被高职看上了—— 从原来被抛弃的“不可救药坏孩子”变成了高职的“香饽饽”-生源基地。不能不说高职因生源危机而“饥不择食”,硬通过降低录取分数线,以单考单招减少所谓“职教高考”科目,用“专业成绩换文化课考试分数”等等“非常规”办法,吸引中职生……;甚至不惜降低身价直接到中考招生,以“贯通”为名,与中职争抢生源……(贯通其实就是已经被废除的“大学预科”);这些学生进入高职必然再次面临学历、学术教育的压力,即使取得一纸文凭后“高不成、低不就”,实际上降低了学历教育的标准,只是满足了“高考毛入学率世界第一”的虚荣,再度沦为“高考升学率”的分母,精英教育的“陪读”“牺牲品”,再次被应试教育消费了他们宝贵的青春。

“教育是鞋、孩子是脚——适应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祖训!

中职生要想考大学,完全可以通过高校统一招生报考。不可否认,个别中职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甚至成了研究生,但个案不能代表全部。

改革开放后创办职业教育的前辈们一直呼吁要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上升的渠道——1、允许一些对“文化课开窍”的中职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他们走学历教育道路(当时政策规定不允许职校生参加高考);2、创建“大中职、小高职”的“3 2”或“3 2 2”的中高职接轨。实事早已经证明这是个好办法,值得推广——在制定1996年“职教法”的过程中,创建职业高中的前辈们多次如此呼吁。(至今有的中职校在中职与高职有机衔接方面做得很好);3、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特色与规律的技能、技术等级标准,提供具有职业教育规律的上升渠道;呼吁恢复“八级工”制,打通职业教育的“技能、技术型”上升渠道——中高级技工、技师,特级技师,工程师等技术等级“天花板”,而非“学历天花板”……;4、建立独立于普教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机构……。

综上所述,把中职作为高职生源基地的“政策性导向”必然产生“高考拉郎配”的“职教高考”,以解决高校生源之困。用学历捆绑职业教育的“职教高考”“本科职教”“职教硕士”“职教博士”的提法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与特点;“高考”配“职教”、“本科”配“职教”,两种不同教育规律的基因,通过“拉郎配”产生出的“基因突变的畸形儿”是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呢?

2022年高校1070多万毕业生处于“高校文凭满街跑、实用人才真难找”的尴尬局面,看不到、想不到吗?!

顺便说一句:其实清华、北大,“985、211”,一本、二本何尝不是职业教育!?这些精英高校培养的不也是“职业人”吗?何必非要把“职业教育”与高考,本科、学历拉郎配呢!

对口型你怎么说完整版(高考何必与职教)(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