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强省看张家界)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强省看张家界)10月22日记者采访时,张家界市第一中学正在举行“迎校庆、诵经典”活动,这所建校已有80年历史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7年搬迁到了今天所在的位置——位于常张高速公路出口处、南临澧水河、西近张家界市城区的新校区,这座占地320余亩、投资5.6亿元的新学校软硬件设施一流,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们已于今年秋季开学,提前化解了所有超大班额,大班额化解任务也在逐步推进之中。”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介绍,今年以来,张家界市通过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切实保障城镇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统筹城乡师资队伍配置、努力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深化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等措施,持续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 化解大班额,还教育自由空间张家界因旅游建市,雄奇的风光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张家界的城区面积、人口不断增加,涌入城区的学生人数随之增多,教
本报记者 余娅 通讯员 吴志锋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鸟瞰图
2018年,是张家界建市30周年,也是张家界教育强市建设加快推进之年,回望过去,张家界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为学生的自由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落实各项扶贫助学政策,帮助贫困学子全学段无障碍就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让山里孩子在求知的路上获得快乐……
三十而立再出发,张家界教育摆脱了大班额的束缚,冲破了贫困的掣肘,大胆改革、轻装上阵,写出了教育发展的奋进之笔——
化解大班额,还教育自由空间
张家界因旅游建市,雄奇的风光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张家界的城区面积、人口不断增加,涌入城区的学生人数随之增多,教育的压力也因此增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年初,张家界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所,其中,大班额(每班56人及以上)学校95所,大班额班级数1254个,大班额超额人数10060人,超大班额(每班66人及以上)班数321个,超大班额人数3728人。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们已于今年秋季开学,提前化解了所有超大班额,大班额化解任务也在逐步推进之中。”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介绍,今年以来,张家界市通过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切实保障城镇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统筹城乡师资队伍配置、努力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深化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等措施,持续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
10月22日记者采访时,张家界市第一中学正在举行“迎校庆、诵经典”活动,这所建校已有80年历史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7年搬迁到了今天所在的位置——位于常张高速公路出口处、南临澧水河、西近张家界市城区的新校区,这座占地320余亩、投资5.6亿元的新学校软硬件设施一流,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
就在离新一中5公里之外的一中老校区,张家界国光实验学校的3000余名初中生已经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张家界市第一中学整体搬迁后,当地教育部门将学校老校区的校舍资源全部整合到国光实验学校,增加了3200个学位,化解了国光实验学校教学场地不够、学位紧张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今年秋季,张家界市新建的北门小学、民族小学、崇文学校、崇实北校、金海实验学校、慈利县铄武学校等学校已经投入使用。全市计划于2018年至2020年新增加学位2.9万余个,其中,新建学校增加学位2.2万余个、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4000余个。
“现在,学校开家长会、搞活动,我们这些家长终于可以进教室和孩子们坐在一起了。”张家界市永定区澧滨小学的家长周女士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该校的21个超大班额已经消失,原本拥挤的教室变得宽敞多了,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教室里不再是黑压压一大片小脑袋,做家长的心里也舒坦了。
消失的大班额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在桑植县澧源镇一小,上学期的57个超大班额已经全部化解,校长向佐鑫告诉记者,大班额意味着更多的学生需要辅导,更多的作业需要批改,更多的班级日常工作需要处理……虽然每一项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一点一点压在老师肩上,让他们倍感压力。随着大班额的逐一化解,老师“上课靠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他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
助学成体系,为成才扫清障碍
如果说张家界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的成功化解,为孩子们解开了成长的束缚;那么,当地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则为山里娃娃扫清了求学路上的经济障碍,帮助他们实现了“全学段无障碍就读”。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学生运动会现场
不久前,张家界市民族中学的龚攀成了山东大学的大一新生,高中时,他因为一次意外颈部受伤,好几年都戴着颈托上学,加上母亲去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完成高中学业于他而言是一件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事。
但龚攀没有放弃自己,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放弃他,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坚持学习,与此同时,国家、省、市、区各级助学政策和来自社会的爱心成了他最坚强的后盾。
记者从张家界市教育局了解到,为了补齐现行各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天窗”,提高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的就读保障工作,张家界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地方资助政策,由教育部门牵头实施“精准扶贫·阳光助学”保障工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落实国家现有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为每人再补助500至1500元,贫困大学新生每人一次性给予3000至5000元入学资助。
张家界市的教育扶贫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以学生实际支出为例,张家界市的一名普通高中生一年支出约为1至1.2万元(含学费、书本费、寄宿费、生活费、校服费、交通费等),享受“精准扶贫·阳光助学”等政策后,一名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一年可享受6000元左右减免(含学费、课本费、普高助学金、“阳光助学”金);一名职业高中学生一年支出约为8000元,整合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和张家界市“阳光助学”保障后,每年可获得6000元左右资助。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就更不用为读不起书发愁了”,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介绍,这类学生每年必要支出仅3500元左右,他们在享受营养餐及生活补助费的基础上再覆盖1000元“阳光助学”金,“家庭几乎不用承担费用”。
据了解,为了保障“阳光助学”工程顺利实施,张家界市、区县两级政府积极统筹资金,2016年共统筹安排专项资金5100余万元,资助学生4万余人次;2017年统筹安排4500余万元,资助学生3.6万余人次。
扶贫先扶智,2016年起,张家界市在桑植县首次实施“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首批50名学生已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就读。2017年,张家界市“公费定向扶贫计划”扩大到200名。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这些学生将走上张家界的教师工作岗位,“教育—培训—就业”的精准扶贫模式,成为斩断穷根最有力的武器。
开放创新,给教育增添动力
秋天的武陵源景色格外秀丽,趁着课外实践的机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学生们沿着金鞭溪溯流而上,一边观察山里各色各样的植物,一边捡拾景区的垃圾。该校校长孙卫东告诉记者,学校就在武陵源核心景区,他们经常组织学生到景区开展课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小朋友展示手工作品
孙卫东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孩子们不仅可以从大自然里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起主人翁意识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张家界市位于武陵山区,但张家界的教育并没有囿于张家界的一方小天地。在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看来,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张家界。
近年来,张家界市先后与韩国河东郡、美国圣塔菲市、日本鸣门市、安道尔公国卡尼略市等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城市之间的友好互动,给了张家界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的机会,也给了张家界教育与国外教育切磋的机会。
就在不久之前,韩国河东郡青少年文化交流代表团来到张家界市民族中学访问,两校学生亲切交流,分享学习、生活体会。张家界市民族中学校长代名良感慨:“我们的学生自信地向外国学生推介张家界的美丽风光、民族风情;外国学生则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
交流交往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张家界市扎根本土文化,2013年以来,坚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15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成了地方舞蹈、地方歌曲的传承主阵地,传承项目涵盖桑植民歌、土家阳戏、花灯戏、摆手舞、土家器乐、土家武术等内容,张家界市组织选编和出版了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集《绿色的歌谣》,收录了20首桑植民歌、44首经典中外歌曲、44首校园歌曲,启动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活动,做到了锻炼和传承的完美结合。
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节目展演
张家界市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未曾止步:永定区试点探索出崇实南校“三段式”“四段五步”等教学新模式,武陵源区“三阶段六步骤”的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探索出“两导四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桑植县“研课磨课七步法”在全省被推介。
根植本土、开放创新,近年来,张家界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教育普及水平超过全省平均值;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从以前的末位进入到全省第一方阵;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不仅中小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而且带动家庭、辐射社会,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慈利:让乡村孩子勇敢追梦
本报记者 杨雨晴 通讯员 黎运洪
“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乡村孩子睁眼看世界”“乡村老师幸福感满满”,记者近日来到慈利县,充分感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给慈利乡村教育带来的改变。
慈利县位于武陵山脉东部,澧水中游,“穷”是该县的关键词,城乡教育不均衡是该县面临的教育难题。近年来,慈利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围绕“乡村弱”“城镇挤”的短板,精准发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改薄’之前,学校紧挨煤矿,孩子们每天灰头土脸;教室昏暗,学生很难看清黑板的字;宿舍简陋,两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10月24日,记者在苗市镇中心完小见到校长蒋强生,提起“改薄”之前的境况,他忍不住叹气。
时过境迁,这所乡村学校早已今非昔比:学校投入近300万元资金,新建200米标准跑道、学生宿舍楼,硬化1500平方米操场,翻修两栋教学楼,引进信息化设备,“班班通”覆盖全校所有教室。
苗市镇中心完小
硬件设施改善,助推办学品味提升。苗市镇中心完小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两万多本课外读物进驻校图书室,走廊里、教室里、绿荫下,处处可见捧着书本如痴如醉的孩子们。“阅读写作蔚然成风,中国少年报小记者站落户本校。”蒋校长说。
慈利县有不少像苗市镇中心完小一样的农村学校,小巧精致,“五脏”俱全。记者获悉,2014年—2017年,该县共完成68个“全面改薄”规划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全面改薄二十条底线”全部达标。此外,2013—2017年,共投入6000万元完成23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投入1208万元完成12所义务教育合格教学点建设;投入3468万元完成54所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点建设;占地面积85亩、可容纳1440人的芙蓉学校已于金秋完成招标工作,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
乡村孩子睁眼看世界
“同学们,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当中,鲁迅描绘了哪几个画面?”10月25日,通津铺镇中心学校,吴美琴老师正在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语文课。鲁迅笔下的“极乐世界”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画,呈现在电子屏幕上,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技术的发展永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快,信息化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变革了教学手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会。”该校数学老师赵辉明对此感受颇深,自从有了班班通,他再也不用徒手绘制数学图形了,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慈利县把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该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实现了光纤连接,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
“有了网络联校,农村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了。”金坪中心完小的王老师感叹。据悉,慈利县采用“1 N”网络联校模式,建设直录播教室7间,一鸣中学、慈利四中初中部、金慈实验小学、零阳镇第一完全小学分别与下辖的多所农村学校实施同步教学,城乡孩子同享一堂课。
教育局局长毛上辉告诉记者,该县已投入6000万元,在全县236所学校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乡镇中心以上学校教师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比例达100%。一根网线通城乡,乡村孩子睁眼看世界,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
乡村老师幸福感满满
每天下课后,高峰土家族乡中学的老师们都会到学校的“泊心苑”散散步。这座占地6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栽满了花草树木,石桌椅、健身器材、凉亭一应俱全,是教师们修养身心的好去处。在校长刘清静看来,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是他最开心的事。
为乡村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高峰土家族乡中学花了不少功夫:打造土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墙,修建教师食堂,新建14个独立车库、24套带中央热水器的教师周转房,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高峰土家族乡中学教师周转房
“除了硬件的均衡,软件的均衡也至关重要。”教育局局长毛上辉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均衡,就没有教育的均衡。为留住乡村教师,让教师安居乐教,慈利县大力推进教师周转房及公租房建设。近年来,投资5800万元新建了教师住房825套,改善农村学校教师住房条件;不断落实“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政策,继续实施边远山区人才津贴和乡镇津贴等政策;此外,按照“五有”标准(有教室、有食堂、有宿舍、有运动场、有教师住房),投资4.4亿元实施的56所学校133个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全面实施。
慈利县还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等渠道引进人才,为广大乡村学校补充了不少新鲜“血液”;严格控制乡镇学校教师进入城区学校,农村教师进城实行“逢进必考”政策,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不是只有城市孩子才能仰望星空。在慈利,一座座标准化的乡村学校相继建成,一根根高速网络连通城乡,一个个优秀教师扎根乡村,乡村孩子勇敢追梦。
桑植:超大班额没了!学生乐了!
本报记者 杨雨晴 通讯员 王友裕
10月25日星期四,对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教学日。教室里,孩子们神情专注,求知若渴;教研室里,老师们认真备课,诲人不倦;功能齐全的科学楼里,漂亮的塑胶跑道上,处处可见乡村娃们奋力追梦的身影……
曾几何时,这极其普通的一天,对一些农村娃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教室人挤人,坐在最后一排的时候,几乎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刚刚转入该校的胡钟栩告诉记者,本学期开始,她所在的班级人数,已由原来的90多人降为52人,她第一次觉得上学是件享受的事。
思源实验学校
2017年9月1日,桑植县中小学秋季开学。总投资1.8亿元,占地81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60个班的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建成使用。这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提供了3000多个学位,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近年来,桑植县把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列入工作重点,从“城区学校扩容”和“乡村学校提质”两方面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建立了教育局党组统一领导、副局长具体负责、相关股室全力配合、全县学校严格落实的工作机制。”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66人以上超大班额已全部消除。
城区学校扩容 向超大班额说拜拜
桑植县地处湖南西北部,是张家界脱贫攻坚主战场。经济贫困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大班额则是教育不均衡种下的恶果。2017年春季,该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平均班额74人,初中70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缺少总学位达8634个,其中小学缺少学位6857个,初中缺少学位1777个,大班额率高达96.1%。
针对大班额的严峻情势,桑植县委、县政府规划投资2亿多元,启动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工程,新建思源实验学校,扩建十一学校、澧源镇二小。目前,思源实验学校于2017年建成开学,十一学校,澧源镇二小扩建工程也已全面竣工,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3750个。
“以前教室人满为患,上课要借助扩音器,上课效率低不说,还影响身心健康。”说起以前班级的情况,澧源镇一小老师常玲满脸无奈。从本学期开始,她接手的班级人数从原来的91人降为65人,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更舒心了。
澧源镇一小有近6000名学生,90人以上的班级有10多个,消除大班额迫在眉睫。暑假开始,该校将两栋老楼进行翻修,对部分杂物室、油印室、体育器材室进行改造,添置钢制课桌椅等设备,新增11间教室。“今秋开学,44个超大班额已全部化解,4000多名学生全部分流到位。”该校副校长黄梅玉告诉记者。
消除大班额不是一夕之功。记者看到,今年秋季开学,桑植县仍然面临86个超大班额、1137名超员学生的化解任务,还需新增21个班、60间教室进行分流。为此,县教育局采取内部挖潜的办法,安排专项资金947万元,对澧源镇一小、十一学校、澧源中学、澧源镇二小、瑞塔铺小学5所学校的部分陈旧教室、杂物室、功能室等进行维修改造,新增60间教室;按照“一校一案”“一年级一案”“一班一案”的要求,采取“学生重新组合”“分段随机抽取”“平衡班级人数”“分层施教管理”等分流措施,确保学生分流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城区学校扩容工程,新建金海实验学校、启智学校、李家峪小学等学校,力争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教育局局长谷晓华信心满满。
乡村学校提质 从源头遏止大班额
神奇秀美的武陵山脉下,散落着不少漂亮的农村学校,官地坪镇小学是其中一所。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备的教学楼,还有学生食堂、篮球场、林荫道和小池塘。
一街之隔的官地坪镇中学也活力十足:青山环绕下,运动健儿们在400米标准跑道上奔驰,足球场边并排矗立着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周转房,“班班通”已覆盖全校所有教室。
对乡村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是从源头遏止大班额的有效途径。像官地坪镇中学这样的省合格学校,在桑植县有50多所。“今年,我们将参加标准化学校验收评估。”该校副校长向绍雷介绍,如果通过验收,这将是对该校办学条件的更高肯定。
据悉,近年来,桑植县按照“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思路,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在农村先后建成了50多所省合格学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省合格学校白石学校
在桑植大地上,一座座标准化农村学校正拔地而起。仅2018年,就有人潮溪学校、汨湖小学等学校综合楼全面竣工;河口学校、刘家坪学校、桥自湾学校、龙潭坪小学等学校教学楼改造完成;洪家关小学学生宿舍、沙塔坪小学厕所、沙塔坪中学运动场建成使用;芙蓉学校也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当中……
大班额消除,班级增多,怎么做好教师配置?“通过进城选调方式,从农村学校调配教师139名;通过实施布局调整,整合教师16名,保障城区化解大班额的教师需求。”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介绍,为保障农村学校教师需求,今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教师92名,其中特岗教师23名,定向免费师范生32名,确保城乡教师均衡配置。
在桑植,随着大班额一个个消除,城镇学校“臃肿”、乡村学校“冷清”的局面正在改善。正如教育局局长谷晓华所言,消除大班额不是少放几张桌椅,减少几个学生,新增几间教室,而是从根本上缩小地区间教育鸿沟,他们正迈着铿锵的步伐,努力推动教育公平,让城乡孩子同呼吸共成长。
武陵源区:走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本报记者 余娅 通讯员 周良勇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美丽校园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常住人口6.15万人,全区有中小学校12所,在校中小学生8695名。
武陵源区的学校数量不多,但个个都办成了精品。说起辖区内的12所学校,武陵源区教育局局长肖忠义如数家珍,“天子山中心学校的民俗文化值得推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生态课堂’很有特色,索溪中心学校的地质科普教育得到了外国专家的点赞……”在肖忠义看来,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武陵源区教育人的心头宝。
山美水美校园更美
10月24日,记者来到武陵源区中小学校采访,第一站就到了有“花园学校”美誉的索溪中心学校,学校坐落在巍巍天马山下、迷人的索溪河畔,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
索溪中心学校几度迁址,历经坎坷。校长鼓辉介绍,2004年以来,武陵源区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将学校原有的简陋教学用房全部推倒重建,2008年,索溪中心学校成为武陵源区第一所省级合格学校,过去几年,学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开展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离开索溪中心学校,我们驱车将近1个小时,翻过宝峰山的崎岖山路来到了协合乡,远远地看到协合乡中心学校土家族建筑风格的三层教学楼,在山林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可爱。
同行的武陵源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但协合乡中心学校丝毫不比城区学校逊色:高标准的塑胶跑道、绿茵球场是学生的运动场地;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数据接收终端的现代化教室是学生的求学空间;24小时提供热水的宿舍、一日三餐营养健康的食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记者从协合乡中心学校副校长邓四清口中得知,近五年来,武陵源区共投入2000余万元对该校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了功能室、优化了校园环境、建好了教师周转房,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客人都对这里的办学条件赞不绝口。
据了解,过去十年,武陵源区共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全区合格学校建设,建设速度领先全市乃至全省。该区校园信息化建设做到了两个“一样”,一是建设速度一个样,无论是中心学校、村小还是教学点都同步进行、一次性完成;二是建设标准一个样,除了电子白板和65寸的数据接收终端,全区中心学校以上的学校均配备有录播和直播教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同时,学校食堂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食堂电气化设备设施达全省一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有力推进,2014年,武陵源区获评“湖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先进单位”。
待遇留人事业更留人
刚刚参加工作、加入教师队伍,就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这是家在永定区的姜泽玑老师没有想到的。去年,她来到协合乡中心学校任教,学校刚建好了教师周转房,为每个老师配备了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小公寓,公寓里空调、热水器、电视、家具一应俱全,老师们拎包即可入住。
“农村学校工作环境好,生活条件舒适,老师们自然愿意留在这里。”该校副校长邓四清笑道,前几年,李双秋、许天池两位老师还主动申请从城区的武陵源第一中学调到协合乡,自愿做农村教育的一颗螺丝钉。
吸引城区教师来到农村的是武陵源区对乡村教师不遗余力的支持。据了解,为了留住人才,武陵源区自2008年起为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年补贴3000元,2013年起,这项补贴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教师。
待遇留人事业更留人。近年来,武陵源区建立起国培、省培、校本培训等多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普通话、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形成了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的培养新机制。
得益于此,农村学校同样成为武陵源区教师发光发热的广阔舞台,5年前,家在慈利县的特岗教师柴林霞来到该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担任体育老师,在学校的重视和栽培下,她不仅成长为学校的德育专干,还多次带领体育健儿参加竞赛并捧回大奖。
协合乡黄家坪小学李彩英老师在辅导学生
特色动人故事更动人
“打围鼓时脸上的表情要有表现力,手上的鼓点要敲得抑扬顿挫,高昂时用力,舒缓时放轻松……”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的围鼓唢呐教室里,民间艺人向左海一边给学生示范动作,一边耐心地讲起了围鼓背后的故事。
像这样声情并茂的民俗课堂,在天子山中心学校每周已经形成了常态,学校特别邀请了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担任老师,教学生练习围鼓、唢呐,用原汁原味的民俗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希望他们能将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向左海说。
记者从武陵源区教育局了解到,除了围鼓、唢呐进课堂,武陵源区还编撰了《中小学生土家民俗读本》,全区中小学生人手一本,这本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文艺性于一体的民俗教材,掀起了全区中小学生“读土家民俗、传土家民俗、演土家民俗”的高潮。
正如肖忠义所言,一直以来,武陵源区努力打造“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鼓励学校讲好自己的故事,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构建生态课堂、共守环保公约、践行十大环保实践活动,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校”;协合中心学校以国学为特色,着力打造文明礼仪校园,被评为“心灵花园”学校;索溪中心学校组织开展地质科普,突出非遗传承,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
索溪中心学校“非遗”节目汇报演出
关于过去,武陵源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关于现在,武陵源教育人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成绩:1999年,武陵源区“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1年,武陵源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2011年、2016年连续三轮省级“两项教育”督导评估均被评为优秀单位;在张家界市各区县中,率先被认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教育强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
关于未来,他们更是信心满满: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朝教育优质均衡迈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