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书海拾贝小短文(忆海拾贝写在77年高考前)

书海拾贝小短文(忆海拾贝写在77年高考前)我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就是在临湘县五七学校中渡过的,但五七学校在长安镇的长安河伴,我家在五里牌镇,两者相距至少有五里路。我因为是走读生,在那两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五里牌和长安的五里路之间,来回奔跑四趟。所以,长安河及位于长安河上的这座长安桥,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遍。由于太过熟悉,以至于都忽略它了。位于长安河畔的临湘县五七学校,前称是临湘县第一中学,也是临湘县最早和最好的学校。为了纪念“五七指示”,文革开始不久,学校便将原来的校名“临湘县第一中学”改成了现在的校名。当1973年春,我从五里牌机关子弟学校初中毕业后,踏进这所临湘县最好的学校读高中时,校名就已经是“临湘县五七学校”了。==============================一1977年下半年后期,临湘县城突然掀起了一场高考复习的学习热潮,消息灵通的知青兴奋地告诉我,今年年底全国可能要恢复已经停止了多年的高考。

词作家乔羽乔老爷曾经说过: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条“大河”,那是一条滋养自己长大的母亲河!

在我青少年时的心里也有一条河。虽然它非常卑微、渺小,从来没有使我年轻时的心激动过,也谈不上哺育过我,但离开县城后,心里经常想到的却总是那条河。

1973年夏,我在高中一年级的暑假中,有幸参加了由县文化馆和县五七学校统一组织的美术学习班,因而有幸在长安河里学会了游泳。随后,在一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每天在学校吃完晚饭后,我都会去学校旁边的长安河下游拦河坝前的深水区,与许多年龄相当的男女学生一起跳水、游泳,从而有机会书写了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与长安河的亲密接触,在长安河清澈的河水中尽情地畅游、嬉戏的青涩历史。

1977年冬,我在五里公社新球大队农科队当知青时,由于刚刚开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大门,为了能够获得参加那场高考的准考证,顺利地拿到报名时需要上交的两张一寸半身免冠照片,在哥哥的帮助下,我与他的朋友一起,在长安河大桥的周边,拍摄了几张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与长安河合影的黑白照片。正是这些照片,不仅将我与长安河及长安桥紧密地联起来了,还记录了文革之后第一次高考前的那些事。

==============================

1977年下半年后期,临湘县城突然掀起了一场高考复习的学习热潮,消息灵通的知青兴奋地告诉我,今年年底全国可能要恢复已经停止了多年的高考。

位于长安河畔的临湘县五七学校,前称是临湘县第一中学,也是临湘县最早和最好的学校。为了纪念“五七指示”,文革开始不久,学校便将原来的校名“临湘县第一中学”改成了现在的校名。当1973年春,我从五里牌机关子弟学校初中毕业后,踏进这所临湘县最好的学校读高中时,校名就已经是“临湘县五七学校”了。

我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就是在临湘县五七学校中渡过的,但五七学校在长安镇的长安河伴,我家在五里牌镇,两者相距至少有五里路。我因为是走读生,在那两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五里牌和长安的五里路之间,来回奔跑四趟。所以,长安河及位于长安河上的这座长安桥,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遍。由于太过熟悉,以至于都忽略它了。

近段时间,被闲置了多年的临湘县五七学校的大礼堂里,又热闹起来了。为了帮助大量想要参加这次高考的社会青年,搞好考前的复习,五七学校的老师们,被请到了学校的大礼堂中,在舞台上架起的三尺讲台前,热情、无偿地为舞台下面成百上千的听众,他们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学生,讲解高考中各门功课的复习重点。

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无偿地向社会全体青年闯开大门的复习方式,在长安和五里牌两处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有条件想要参加这次高考的人们,大多数都来到了大礼堂里听课。几天前,我也知道了消息,心里十分向往,想找机会去看看究竟。

那天下午,我正好从我下放的地方,临湘县五里公社新球大队农科队,有事回到了家里,晚饭后,我便匆匆地赶到了县五七学校的大院中。

自从 1975年元月我从县五七学校毕业后,刚刚过年就下放到了五里公社,一晃已经过去了小三年。由于我一直在农村,三年来再也没有机会走进过这座院子。

今天,当我再次踏进自己的母校时,心里还是有一阵激动的,因为我曾经在这里学习了两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虽然我的学习生活是在文革中渡过的,但在我的初等教育中,她才是一所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学校,我对她充满了感情。

我对这里太熟悉了,就像回了自己的家里一样,一走进学校的大门,我便沿着两边参天大树掩饰的主干道,一直走到了学校最后面的大操坪旁。还没有走近位于操坪前面左边的学校大礼堂,老远我就从礼堂那边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嘈杂声中,依稀地听到了老师上课中特有的阴阳顿挫、高低有致的演讲声,那是我非常熟悉的声音。

哦!早就开始上课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今天我本来是想在太阳下山之前早一点赶到学校的,结果还是来迟了。知识如磁石一样的巨大引力,对于近乎达到了如饥似渴、以一当十地追求知识的人们来说,这里真的是有太大的吸引力了!

下面这张照片中的背景,就是我上高中时的1974年下学期时的临湘县五七学校的大礼堂正门。仅仅从大礼堂的正面结构来看,就能感受到她那,造型中略带一些中西合并的别致情趣,感受到其中流露出来的一丝古朴古香的气韵神奇。大礼堂应该有些年份了,也应该见证过学校不同时期的历史过往,见证过我当年为了参加高考,专程去大礼堂中,想办法聆听我曾经尊敬的老师们,在大舞台上讲大课的情景。

照片中的背景是大礼堂的正面。大礼堂的结构,其实是一个长方形,侧面要比正面长一些,而且侧面的每边都有两扇小门。正面有一扇大门,大门两旁对称地分布有两扇耳门,这是标准的,也是最好的学校礼堂建筑,毕竟她的前身是临湘县第一中学。

书海拾贝小短文(忆海拾贝写在77年高考前)(1)

正是因为大礼堂的正门结构比较别致新颖,学生们平常照相留念时,一般都会选择在这里与她合影。这张照片中的8位同学,正好是我高时的38班的同学。1974年下学期,他们这一组,在参加野外数学教学实践课中的测量课后,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方老师,专门为他们拍摄了这张纪念照,不得不说这张照片确实具有纪念意义。

那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我赶到了学校的大礼堂前,礼堂两侧的小门旁都已经挤满了听课的人们,因为那里离舞台更近一点,我便从正面的大门中走进了礼堂。

只见整个礼堂内人满为患,黑压压的人群将礼堂内挤得密不透风,我站在人群的后面,极力地伸长自己的脖子,踮起脚跟尽量让自己站得高一点,从前面的人头中间往前面搜索,想要寻找能够使自己,可以从人群中挤到舞台前面的机会。

可是,前面的人挤得太过紧密,只要我往前稍微挤一下,马上就会招来了前面人们的怒视和低声的责难。我是来学习的,无论如何不能过分,自己学不好,还要影响别人。看来,从这里挤到礼堂的前面去听课,已经没有希望了。

无奈之下,我只得在礼堂外面找来了几块砖头垫在脚下,虽然可以看到舞台上的黑板和老师,但因为舞台离这里太远,还是看不清黑板上老师写的字,也听不清老师讲的话。尤其是站在几块堆叠的砖头上总是站不稳,摇摇晃晃,稍有不慎就会从上面跌落下来。加上,前面拥挤的人群可能是因为太热了,时不时地总要摞动一下。显然,站在砖头上也没法长久坚持,看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听课,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在大礼堂内我找不到较好的位置,不得已只得走出大门,绕着大礼堂的外面转了一圈,最后选择站在礼堂外侧的一个窗户下面,虽然是外面,但这里接近舞台,可以听清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窗台太高,看不见里面的黑板。认真地听了一会儿后,还是觉得不行。因为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仅凭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有点盲人瞎马,甚至有点像听天书一样。加之周边人多嘴杂,大礼堂的外面有点像赶集一样热闹。

后来又想,明天能否早一点赶到学校里,尽早在大礼堂的前面抢占一个较好的听课位置。但因为我的家住在五里牌,来到学校前至少要先走五里路,次数少可能还能抢到好的位置听课,但次数多了就不现实了,别人也会这么去想,这么去做,再怎么争也争不过家住在学校附近和长安镇的人们。看来,采用这种每天徒步走到学校的大礼堂来听讲大课的方法,来作为自己的考前复习,也好不到那里去。

最后我只得沮丧地、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学校,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本来想在县五七学校的大礼堂中听老师讲授的大课,为自己的高考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是在大礼堂内外转悠了小半天后,因为礼堂内的人太多,无论怎样听课都非常困难。看来,我的考前复习,只能想其他的办法了。

由于受到哥哥的影响,自小我就喜欢收藏书籍,但因文革中的书籍太少,虽然我已经收藏了少量破旧的少儿读物,高中毕业后我还是将自己高中两年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课本,分类装订成册,既便于收藏,也方便自己随时阅读。

幸亏三年前我收藏了这些高中课本,今天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以至于这些昔日的高中课本成了我当时唯一的高考参考资料,虽然这些课本是文革中通过精简处理后的简版教材,其中的例题和习题较少,还非常简单,有价值的参考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高考复习的指导作用可能不大,即使如此,有它总比没有好,不然的话,考前的复习我就只能瞎抓,这次的高考,就真的要输在复习这条起跑线上了。

看来还是应该多想点办法,尽量找一些可以指导高考复习的各科资料,尤其是那些具有针对性的例题和习题,作为现有教本的补充资料,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在家里思来想去后,我决定先去几个家里情况较好的同学那里看看,然后再作打算。

在北街西边离我家不远处,有一位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同窗多年的同学,他母亲与我父亲还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关系应该还是可以的,他那里应该有较多的复习资料,因为他家里有两位亲人都是高中老师,其中一位还是县五七学校数学老师,另一位在四中管理后勤,如此好的条件,他的手里一定有较多的、较好的高考复习资料,先去他那里看看,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够淘到一点意外收获,提高自己的复习质量。

当我走进他的家中时,正好赶上他趴在一张较大的方木桌上复习,桌面上也放有好多参考资料和一些试卷,我的心里不由得一喜,真的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于是在与他简单地客套了几句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他,桌子上的这些资料中,可不可以借一点给我看看,心想能借一点是一点。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我,搞得我退路都没有了,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他的家。

其实,这位同学在1977年并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在几年后通过招工进入了岳阳化工总厂,虽然单位是央企,收入也不错,无论如何也只是一名工人。现在想来,如果当时他能与我一起复习,将他的优势和我的优势结合起来,两人应该可以在共同复习中共同提高。可惜,当时我没有想到这个方法,也就没有向他提出共同复习的建议,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或许我俩在1977年的高考中就可以获得双赢的结果。

书海拾贝小短文(忆海拾贝写在77年高考前)(2)

除了这位同学外,还有几位同学的家里条件较好,原则上应该有不少好的复习资料,但他们家离我家较远,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家,或者他们是否愿意参加高考,更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帮助我。看来,找自己同学帮助的希望也不大,干脆不找了。

在连续几次碰壁后,搞得我对复习都有些心灰意冷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复习热情,却被浇了一盆冷水,一时间竟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搞好自己的复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