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第二天一大早,主人款待我们喝了早茶,用摩托车把我们送到乌力吉苏木政府所在地。我们等了一段时间,坐上了由乌力吉到海力素苏木的班车。在班车上布老师给我讲:到牧民家里边必须真诚,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一般都是十里八里的才有一户人家,对待客人是热情真诚的。人家给我们吃的喝的,我们要坦诚接受,不要虚伪做作。有的牧民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我们不一定相同,但我们也要全部接纳。有的也许会用袄襟察碗,我们也照样有滋有味同他们一起吃喝,不要有异样的眼神。这样他们才能同你真心地交朋友才能对你讲实话,讲新闻,讲故事。跟随布老师深入牧区采访,使我学会了真诚地与牧民打交道。记得1987年的冬天,布老师带我到我的乌力吉苏木的一个边境嘎查采访。当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夜色中走进毡房时正赶上几个牧民宰牛小聚。悠扬的长调与浓烈的烧酒,使整个蒙古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望着牛大骨和手抓羊肉,一天行程的劳累和饥饿感一下子烟消云散

布.达楞太是我在宣传部参加工作后,教我如何写作新闻报道作品的老师。尽管过去三十六年了,但是,回想起老师那热心帮助、严谨认真、宽厚仁慈为师为兄的高尚品德,常常使人感动不已。

我是一九八六年秋天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当时,布.达楞太老师是地区党报报社驻旗记者站蒙文记者。由于我的工作是从事汉语新闻报道,就被安排到了布老师的记者站和他一起办公。布老师比我年长十多岁,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幽默少言,平静和蔼。

得知我是刚踏入社会从事新闻工作的新手后,布老师给我拿过来一些全旗基本情况的相关资料以及一本《怎样写好新闻稿件》的书,让我一边熟悉情况,一边学习新闻稿子的写法。它的汉语会话我能听懂,但带着一些蒙语语音的腔调。然后,跟我讲了汉语新闻每月大体要求刊发几条新闻的任务数量。当发现我有畏难情绪时,布老师宽慰道:"我会帮助你完成任务的。"布老师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我轻松了许多,同时也从内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记得当天下午,布老师就带着我到草原局去采访秋季牧民打草储草情况。

作为驻记者站的蒙文记者,布老师主要采写蒙文新闻报道,他的蒙文写得很漂亮,每月的刊发稿子超额完成任务时都会有不少的稿酬呢。对一些重要新闻题材,他也翻译成汉文寄给中文编辑部,采用后就有稿费。据一位通讯员介绍,布老师每月的稿费比工资还高。

每当我们采访回来的时候,往往是布老师很快写好了他的蒙文新闻稿件,然后再指导我写汉语稿件。记得他当时反复跟我讲:消息——必须是倒着金字塔。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后面可以介绍一些相关情况。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直到满意为止,才让我公公正正抄写在方块稿纸上,同他的稿子一同寄出。后来我发现,自从我来了开始写汉文新闻以来,布老师不再翻译写汉文新闻了。实际上,这会影响他不少稿费的收入呢。但他为了培养我,他放弃了。

在布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新闻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不到半年就能独立完成报社下达的汉语稿件刊发任务,而且往往每月能超额完成八九篇。那时我和布老师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上午盼着邮递员送来报纸以及稿费汇款单。布老师往往开心地用他的红笔在刊发我们的稿子的版面上圈呀画呀——头版上的几条?二版上了几条?三、四版多少?这个稿子编辑部改得多不多?压缩了多少?……我们交流着讨论着也提高着。再看看稿费汇款单。每天差不多有二三个汇款单,五、六块钱稿费,布老师当然更多了……回忆起那些纯真而幸福的时光,好象又重温一次美好生活,往往令人难以忘怀。(免费图库)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1)

布老师是一名从边防部队转业的解放军战士,作为一名基层驻站记者,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军人作风在深入牧区边防连队等基层的采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交通工具缺乏,布老师带我下基层采访,往往是乘坐公共汽车到苏木所在地后,再骑摩托、骑马、骑骆驼到嘎查队部及牧户家。那时交通信息不太方便,往往要见一个采访对象都是打听到或者在家或者在放牧点,但等我赶到时,又有情况变化。因此,有时候翻山越岭找不到人或不能按时吃饭、休息是常事。而且多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使布老师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习惯,下乡采访中,除了一些基本情况的数据在苏木镇统计站获取外,打草、接羔、剪羊毛等生产经营活动,他都要到现场拍一些实景照片。在长期的基层采访过程中,布老师给我教会了许多与牧民日常蒙语沟通交流会话的用语,以方便牧区采访。用布老师的话说"会几句蹩脚的蒙语不至于挨饿。"我现在还记得布老师给我教的那几句日常用语:吃饭——不达一滴,喝茶——柴乌,山羊——亚麻,老师——巴克西……想起仅仅学到这几句话,不免懊悔起年轻的自己,太过于“聪明”了——觉得大多数牧民都会汉语,何必要要下功夫学习拗口难懂的蒙语呢?想到布老师当时教我时那种热情耐心的样子,如今脸上不由地发烫,自己真是辜负了布老师一片真诚的苦心啊!(免费图库)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2)

跟随布老师深入牧区采访,使我学会了真诚地与牧民打交道。记得1987年的冬天,布老师带我到我的乌力吉苏木的一个边境嘎查采访。当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夜色中走进毡房时正赶上几个牧民宰牛小聚。悠扬的长调与浓烈的烧酒,使整个蒙古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望着牛大骨和手抓羊肉,一天行程的劳累和饥饿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奶茶炒米泡着牛羊肉吃过之后,好客的主人端着银碗唱着《小黄马》、《森德吉玛》等民间长调给布老师敬酒,三大银碗布老师竟然全干了。我是不胜酒力的,想推辞不喝,可布老师却再三劝我"年轻人喝了吧!锻炼锻炼,没事的。"并悄声地对着耳朵说:"没喝完的银碗是不能递回主人的。"而男女主人一直站着放开歌喉唱着蒙语民歌。在我喝了两碗之后,布老师看我实在喝不下去,替我解围,接过第三碗大口喝了一下,把剩下不多的银碗又递给了我,我一饮而尽,双手把碗还给主人。主人高兴地对我说:"加赛加赛(好好)"。后来又拿小杯子相互唱歌敬酒,边聊边喝。这才聊到正题,布老师也拿出他的小本本,习惯性地记录着牧民巴雅尔如何建设养羊圈暖棚,确保冬季接羔保羔的新闻素材。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3)

第二天一大早,主人款待我们喝了早茶,用摩托车把我们送到乌力吉苏木政府所在地。我们等了一段时间,坐上了由乌力吉到海力素苏木的班车。在班车上布老师给我讲:到牧民家里边必须真诚,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一般都是十里八里的才有一户人家,对待客人是热情真诚的。人家给我们吃的喝的,我们要坦诚接受,不要虚伪做作。有的牧民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我们不一定相同,但我们也要全部接纳。有的也许会用袄襟察碗,我们也照样有滋有味同他们一起吃喝,不要有异样的眼神。这样他们才能同你真心地交朋友才能对你讲实话,讲新闻,讲故事。

布老师的话,对我教育很深。只是头天晚上喝的酒太多了,由于班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颠簸,我的肚子里时不时地泛起恶心呕吐的感觉。好不容易坚持到一个嘎查的停车点,我下去就吐了。可是上车走了一会儿,又觉得胃里翻搅得难受,等到下一个停车点又下去一阵呕吐。布老师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幽默地说:"你这个知识分子,应该好好地接受贫下牧民的再教育,才能适应基层采访工作呢"。当我们到了海力素苏木后,布老师的牧民朋友已经在下车点等候了。我们这次采访的对象是流动母畜扶贫项目。看到旗扶贫办"流动"过来的打着耳记的五十多只基础母羊,我们都很高兴,盼望着这些母羊早日产仔能帮助牧户脱贫致富。(免费图库)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4)

布老师工作作风朴实,他的采访对象大都是基层干部、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牧民群众。不像后来一些媒体的记者,往往是单位接送领导出面接待或接受采访。记得他曾经说过,我们记者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掌握新闻素材,时及地向媒体反映,没有必要非得领导出面,搞得拉拉扯扯、吃吃喝喝,这样很难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在我和他一起采访的日子里,给我的印象,他的朋友大多是牧区放牧能手、赛驼、赛马、摔跤等草原文化传承者,还有不少是边防连队和派出所的守边战士及干警。一年一度的草原那达慕大会,往往是布老师与朋友相聚的快乐时刻,也是我们新闻素材最丰富的时候。我跟着布老师,不但增长了新闻写作本领,还学习到了许多草原蒙古族文化风俗习惯,也喜欢吃手扒肉、喝奶茶,更喜欢广袤的草原、肥壮的牛羊以及彪悍的摔跤手。在布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由原来的报社通讯员被评聘为特约记者。我撰写的通讯报道如《扎嘎书记》、《阿斯楞的眼神》、《戈壁深处养驼人》、《北京飞来的一对百灵鸟》、《甘瓜抱苦蒂》等在报上刊发后,产生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长篇通迅《大山中的霍各琦,你还好吧?》曾获地区报纸类新闻一等奖。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5)

后来我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宣传部,从事了秘书工作。布老师因为工作出色调回报社,任了蒙文主任编辑。尽管我与布老师一起相处了短短两年的时间。但他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真正启蒙老师。同时也影响教育我,养成了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他那种真诚朴实、乐于助人、宽厚豁达的良好品行,使我这位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终身受益。(免费图库)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6)

记得布老师是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人,正是一代天骄——圣祖成吉思汗长眠之地成长的蒙古族。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我,时常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与布老师一起度过的难忘而美好的时光……他身上那热情、淳朴、真诚、厚道的优秀品质,也许就是蒙古民族美好品德的体现吧。(免费图库)

梦中的音乐老师卡布达(我的老师布.达楞太)(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