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预防性侵知识讲座(预防未成年人性侵)
青少年预防性侵知识讲座(预防未成年人性侵)此外,家长还应多加关爱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异常言行,可能是其被性侵后释放的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及老师要尽早对孩子开展性教育和防性侵教育,普及相关生理卫生知识,了解什么是性侵行为及遇到性侵时该如何求助及避免;学校应多开设生理健康课程,科普性教育知识,系统教育学生学会防范性侵;社会各界应多加宣传性教育知识,形成教育合力,填补孩子的知识空白。案例一中的幼童,相对缺乏性知识,也不善于表述自身遭遇,以至于身体被侵害时,都没有告诉身边人。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作为监护人必须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确保孩子的日常安全。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韦某某为满足个人变态私欲,先后8次猥亵小怡、小茵、小琴和小圆(均为化名)4名女学生。诱骗手法如出一辙,与这几名女童父母或爷爷认识的韦某某,专门寻找单独出行的她们下手,或潜伏在她们上学的路上,或埋伏在她们喜欢玩耍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是一个沉重又不能回避的话题。在这些犯罪案件中,时常会发现这些人的身影:或长者,或亲戚,或同学,或朋友。一般而言 未成年人对这类人欠缺防备心,以至于让这些披着羊皮的狼有可乘之机。如何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性侵,需引起广大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案例一:
小学女童频遭七旬老汉猥亵
原本没多大关联的4名小学生,却因一名七旬老汉成为共同受害者
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韦某某为满足个人变态私欲,先后8次猥亵小怡、小茵、小琴和小圆(均为化名)4名女学生。诱骗手法如出一辙,与这几名女童父母或爷爷认识的韦某某,专门寻找单独出行的她们下手,或潜伏在她们上学的路上,或埋伏在她们喜欢玩耍的地方附近,通过给受害学生零钱,哄骗其顺从。如果受害人不愿意接受零钱或反抗时,韦某某则大声恐吓受害者,屡屡得逞。直至某天,韦某某再次作案时被一路人发现,韦某某才被抓获并被判刑。
法官提醒:
加强性知识教育,关心爱护孩子
案例一中的幼童,相对缺乏性知识,也不善于表述自身遭遇,以至于身体被侵害时,都没有告诉身边人。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作为监护人必须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确保孩子的日常安全。
此外,家长还应多加关爱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异常言行,可能是其被性侵后释放的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及老师要尽早对孩子开展性教育和防性侵教育,普及相关生理卫生知识,了解什么是性侵行为及遇到性侵时该如何求助及避免;学校应多开设生理健康课程,科普性教育知识,系统教育学生学会防范性侵;社会各界应多加宣传性教育知识,形成教育合力,填补孩子的知识空白。
案例二:
花季少女遭同学合谋强奸
龙某与小朱(均为化名)是初中同学,两人平时关系较好。然而直至案发当天,小朱才彻底看穿龙某的真面目。
2018年6月某天,龙某与其朋友欧某相约在某宾馆双人房内,密谋着约小朱到宾馆轮奸小朱。龙某通过微信联系小朱前去宾馆。当小朱去到宾馆时,欧某与龙某按事先约定,欧某先在房内强行与小朱发生了性关系,而龙某则在旁边的床上装睡。欧某事后先行离开了宾馆,小朱向龙某哭诉其被欧某强奸了,龙某见状未再动手与其发生性关系。案发第三天,小朱在其监护人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报案,龙某与欧某相继被抓获并被判刑。
法官提醒:
善于自我判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该案例中的受害学生年纪稍长,照理来说具备一定的生理知识。遗憾的是,受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当同学邀约自己去宾馆这一高度敏感的密闭空间时,受害学生并未引起警觉、予以拒绝。
该案例值得让人反思,未成年人应学会自我判断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单独出门要避开夜间时间或偏僻的地方,尽可能结伴同行,避免被他人尾随的情况;如应他人邀约时,应主动掌握选择权,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选择在公共区域里,避免在狭窄的空间里会见。同时,外出时应及时向家长汇报自己的行踪,让家长及时了解动态。
案例三:
妙龄少女遭邻居性侵后产女
知人知面不知心,未满14岁的小李(化名)万万想不到邻家大叔竟然对自己图谋不轨。
2018年2月某天,酒后的高某某去到家对面小李的家门口,与独自玩手机的小李聊天。岂料,高某某竟借着酒疯,对小李实施性侵行为。该月,小李发现生理期延期,但未告知其家人。随后5个月内,高某某先后四次强行与小李发生性关系,胆大的他甚至去到小李家中,借与小李父亲话家常的间隙去到小李房间将小李强奸。
小李体型偏胖,其家人及老师均未看出其异样,直至有村民提醒,其家人带小李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她已怀孕八个月,最后小李分娩了一名女婴。其后,高某某被抓获并被判刑。
法官提醒:
加强心理疏导,避免二次伤害
未成年人一旦不幸遭受性侵,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受害人的心理伤害主要来自自身性羞耻心理和同学、社会的非议甚至排斥。由于害怕受到二次伤害,许多受害人往往不敢到公安机关报案,甚至不敢告诉任何人。
案例中的女学生由于承受一定的心理创伤,未能向家长说明情况,最终导致悲剧进一步发生。如果家长及老师不加以干预引导受害学生,可能会导致受害人深深自责,抑郁焦虑,自我伤害。
因此,作为家长,不能遮遮掩掩或妄想时间能治愈一切,更不能指责小孩,应多与孩子沟通并正确引导其走出困境,必要时可向心理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作为老师,应加强受害学生的心理疏导,积极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同时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营造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
通讯员 | 郑艳君 黄水妹
编辑 | 罗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