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课听不懂是谁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也搞不清楚)
老师讲课听不懂是谁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也搞不清楚)这次调查显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的职业人群得分都是没有差异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和儿童保护这两个子维度上分比其他人群高。达到90分以上的,在全国人群中是7%。心理健康工作者是应该更多地在这7%里面的。教师的部分,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小研究。比如在2018年的全国调查中,我们选择了4个枢纽职业人群进行调查,这4个枢纽职业人群是我们认为对全国的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影响最大的代表性群体,心理健康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工作者。以知识为例,会发现心理健康工作者还是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是所有职业人群里心理健康素养最高的,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态度。但是我觉得还不够高,100分制平均分应该在90分以上,现在是84分,还有提高的空间。
本文为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在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做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科学助力心理成长》主题报告第一部分。
该部分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心理健康素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之后还将陆续整理陈祉妍教授在此报告中阐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父母心理健康素养、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等相关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最后来讲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部分,如果说要从哪个角度去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教师的这一环是绝对不可少的,而且我会认为可能比父母那一块要更优先。
因为教师是一个体系化的职业队伍,而且教师经过了职前学习和继续教育,他们本身职业就和不断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的部分,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小研究。
比如在2018年的全国调查中,我们选择了4个枢纽职业人群进行调查,这4个枢纽职业人群是我们认为对全国的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影响最大的代表性群体,心理健康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工作者。
以知识为例,会发现心理健康工作者还是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是所有职业人群里心理健康素养最高的,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态度。但是我觉得还不够高,100分制平均分应该在90分以上,现在是84分,还有提高的空间。
达到90分以上的,在全国人群中是7%。心理健康工作者是应该更多地在这7%里面的。
这次调查显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的职业人群得分都是没有差异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和儿童保护这两个子维度上分比其他人群高。
我们同时还调查了很多心理疾病在各类人群中的知晓率,就是你有没有听过这个疾病,不管是否真的知道它是如何识别如何判断的,发现抑郁症是知晓率最高的。
知晓率最低的是惊恐障碍。心理健康工作人会知道,惊恐障碍是焦虑障碍中的一种,而它的首次发作大概是97%~99%,会被以为是心血管疾病,给心血管科带来很多的医疗负担,其实通过心理治疗可以非常有效地得到改善的。
我接的第一个长程的心理咨询求助者就是惊恐障碍加一定的人格偏差。
在我接手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前面的治疗师那里治了大约两个多月,惊恐障碍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心理治疗能够非常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
知晓率其次低的是读写困难。教育工作者中对读写困难的知晓率是50.3%。惊恐障碍在青少年中会有一些发作,读写困难在小学生中是比较多的。在我们4个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中的疑似读写困难的发生率是10%,中科院心理所另外一个组调研的结果是7%,无论是哪个数据都可以知道读写困难在学校里其实并不罕见。
在读写困难没有被正确识别的时候,孩子会被判定为学习不认真、粗心,会带来抑郁和焦虑,也可能影响他的人际关系。
倒数第三的是疑病症,也是对医疗系统负担很大的一个心理疾病。
教育工作者跟其他很多职业对各类疾病知晓率是相似的,特别需要提高对读写困难、惊恐障碍这部分的知晓和识别能力。
有很多的题目,专业人员的答对率是高一些的,这还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其中有一些与青少年教育关联很密切的,比如第37题,父母教养不良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这个论断是错的。
因为自闭症病因复杂,到今天致病机制仍然不明。如果我们认为是父母教育的问题,那么父母他的信心和力量就会更多地受到打击,会更不利于自闭症患者的家庭。
第44题,要加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应该对孩子的好成绩多多奖励。
这道题我发现在很多人中正确率都是挺低的,实际上这道题是错的,因为过多的外部奖励破坏孩子的内部动机。
第32题,一旦发现了孩子有口吃的问题,大人就应该立即矫正。这也是错的。
历史上曾经有个非常不人道的口吃实验,一群孩子当他们一旦说话不流利,就批评他,要求纠正。
后来这里面90%以上的孩子都成了终生的口吃患者,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口吃,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发育的一个阶段。
举这样一些例子,就是想说在我们的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里面,有一部分和教育者是重叠的,但是教育者还会有一些特殊的部分,所以我们就做了一系列的访谈研究。
在访谈研究中,我们邀请了40多位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老师,会发现在教育环境里存在着一些脱节的现象,比如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我自己是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心理学系的学生,有很多的同学是在学校里做心理老师的。
但是在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准备好做心理老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让我无法很好地去识别学生的心理疾病,不知道学生的各种问题该如何处理,如何引导。我一个心理学系毕业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培训出来人尚且如此,那么更多没有相关背景的老师又是怎样呢?
还有很多的老师,比如说访谈中问到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老师,根本就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可能之前就没接受过师范的教育。有一个月的教育实习,有心理学系的教育背景,有一个月的精神病院见习经历,但这些都不够的。
在教师的培训、师范的培训、包括继续教育中,我们好像也学了一些东西,但老师回到自己的工作中,仍然发现原来的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难以解决。
因为这些理论和原理,不知道怎么样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而且教育实践中也有很多问题非常模糊。
我们很心疼老师们没有足够储备就上战场的情况。让一个战士还没有练好打枪,就送上战场,他会怎样?我们很多老师充满着对教育的热情进入到教育工作中,进入了之后发现现实中有很多问题,自己摆不平,包括想让学生学得更好和活得更快乐,最后发现仍然有很多问题是不能够理解,也难以解决的。
于是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新教师会经历职业倦怠和挫败的阶段,也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失望而离开这一职业。这一现象其实是可以通过提高真正有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加以改善的。
所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是我们可以在培训中学习的,我们都知道,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怎么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方式去教出来的,所以心理健康的相关能力是可以教出来的。
同时,我们在访谈中提炼出了很多的情境和技能,又让另外更大样本的教师群体帮我们去评估,得出哪些比较重要。
我这里列举认为重要的百分率超过95%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刚刚答辩完的一个学生的他的毕业论文,排在前面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教师自己的自信心,然后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获得学生的信任等等。当然这并不是完全确定下来的纲要,但它可以对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一些方向。
以现实中间归纳出来的需求作为基础,然后逐渐的去丰富和细化,让我们的培训,从师范教育到继续教育等都更有助于他们能够练好枪,带着有效的技能上到教育一线。
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也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我们会发现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是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也就是说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在我们毕业的学生调查的一个不是很大的样本里面,有1/3的教师存在抑郁的风险,有70%以上的教师有焦虑的情况,而且是中度以上的焦虑,然后他做了一个小的心理学的链式中介的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素养比较高的教师,他的教师效能感就会比较高,职业倦怠相对也会比较低,心理健康也会得到一定的保护。然后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研究,支持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教育相关人士,如果你感到在教育问题上有所欠缺,欢迎学习《送给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的31堂课》,13个全面解析案例、17堂干货满满的课程,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助力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解决!
扫描二维码
立即加入课程
文章根据报告音频整理未及本人审核,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