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普寿寺可以称得上十分神秘了与五台山上林立的热闹寺院不同巍峨的奇峰清冷寂寥恰如普寿寺给外界游客的感觉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

春日迟迟 暖阳融融

佛教圣地五台山

却尚未被和风吹绿

仍是薄雪纷纷 梅颤枝头

巍峨的奇峰清冷寂寥

恰如普寿寺给外界游客的感觉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2)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3)

与五台山上林立的热闹寺院不同

普寿寺可以称得上十分神秘了

在景区中却不对外开放

它有亚洲最大的尼众佛学院

更以戒律严明声名远播

在一片废墟中重建普寿寺

于佛教式微时办尼众僧伽教育

建十方尼众道场 树正法幢

这些离不开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

和一众精进修行弟子的努力

而一切都起源于一位比丘尼的大愿

她就是中国当代名尼通愿老法师

本期以和为尚

我们一起走进通愿老法师

坚韧而淡泊的修行人生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4)

通愿法师,俗姓翟,名尧臣,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北平大学。1940年从慈舟老法师出家,法名通愿,号妙体。

1941年,通愿法师到北京通教寺参学,依止开慧比丘尼,开始弘法生涯。1956年起长居于五台山。

通愿法师一生简朴,清高淡雅,爱国爱教。她致力于弘传戒律,培养僧才,多次为出家女众传二部僧戒,还建立了弘戒道场“吉祥精舍”。

通愿法师曾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5)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百废待兴的佛教徐徐恢复发展。而五台山普寿寺——这座在文革中被毁损殆尽的寺院,依然在等待一个重建的希望。

那时,能够给予这份希望的人就是通愿法师。尽管当时她已经是古稀之年。

自1940年依当代高僧慈舟老和尚披剃出家,受具足戒后依开慧尼师修学十余年,通愿法师在戒学上可谓十分精研。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6)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7)

因此,发愿重建普寿寺,她便倡导“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行,以净土为归”的修学宗旨,希望重扶戒幢,弘传戒律。

而当宗教政策恢复后,她也辗转多地弘戒,希望凝聚僧团,培养僧才,弘法利生。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8)

△通愿老法师与隆莲法师合作完成二部僧戒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9)

△通愿老法师教导参学的尼众

1981年底,通愿法师南下四川弘戒,与一代尼师隆莲法师合作,圆满完成了二部僧戒。那也是自“文革”以来,中国第一次传二部僧戒。

随后两年结夏安居期间,通愿法师开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

1984年,通愿法师到辽宁开原普觉寺安居。后到山西大同华严寺,与比丘合作,又一次圆满传受二部僧戒。

1986年,通愿法师在陕西乾县建立弘戒道场“吉祥精舍”,悉心教导前来学戒的法子。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0)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1)

经年累月的修学和多方讲经弘法的经验,再加上法师行持的风范感召许多尼众,这些都让通愿法师建学戒道场的悲心大愿有了实现的基础。

1990年,考虑到吉祥精舍地处偏僻、空间有限,对参学者有诸多不便,通愿法师决定返回五台山恢复普寿寺,兴办十方尼众道场,提升学戒道场的影响力。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2)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3)

经过多方筹措协商,通愿法师的申请终于在1990年底得到政府批准,普寿寺得以恢复重建为宗教活动场所。

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年关,通愿老法师染上感冒,病情逐渐加重。病中的法师自知尘缘将尽,便回到五台山崇善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久后,在弟子念佛声中,通愿老法师安详辞世。

觉海舟沉,菩提眼灭,1991年的春天行将到来时,一生依教奉行、高风亮节的通愿老法师离开了,而她的大愿却俨然成为一盏明灯,指引、鼓舞着弟子们前行。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4)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5)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6)

为了完成先师遗志,如瑞法师、妙音法师以仅有的105元,开始在废墟中修建普寿寺。

这是她们继承和回报通愿老法师的善举,也是中国尼众法师高树法幢的一次伟大征程。

肩负重任的如瑞法师在废墟中找到一块残存的黑板,挥笔写下:“继承上通下愿老法师的遗愿,爱国爱教,自己动手,修建寺庙。阿弥陀佛!”

简短朴素的话语背后凝聚着两代大德的心血,彰显着当代尼众的意志和力量。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7)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8)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19)

普寿寺的重建自是经历了一番曲折艰难,而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清净道场也处处都有着通愿老法师的影子。

她的期望是:“要建个道场,但不要把大殿啊、法堂啊建得黑乎乎的,有佛住的地方,就要有光明。有人来到寺庙里面,就要让人家生欢喜心,种个善根。

于是,我们看到的普寿寺位于五峰怀抱中,形如莲花,气势恢宏。自建设起便开始培养尼僧,直到2011年正式获批成立五台山尼众佛学院,这里的道风、学风也成为典范。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20)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21)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描述(当代比丘尼的典范)(22)

正如通愿老法师所教诲的:“无论碰到多么难的事情,只要心里有佛,就能克服困难,最后的成功来自坚持。”如瑞法师亦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将普寿寺建成了学修并重、清规整肃的庄严道场。

回忆起通愿老法师,如瑞法师常常满怀深情,那是引领她从三尺讲台走向无边众生的人啊。缅怀恩师,她曾写道:

您性格如松,坚韧不拔。

您品质似水,柔软清澈。

您少欲知足,又像盆中的水仙,

只需一泓浅浅的清水。

您随遇而安,身无长物。

您扶病南下,又忍辱北上,

疾呼“以戒为师”,不要畏懦。

出家要有出家的样,

正法——不能在我们身上断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