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它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汉字备受瞩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其中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汉字的构造如人体一样,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灵魂、有情感和神韵。汉字对于汉语的适合性强。汉字是单音节,一个一个小方块,其涵义精微,信息量大,所以有限的单音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语,比如画、图画、图画书等。汉字

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文/任翔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枢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根本、是基础,汉字教育任重道远。

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汉字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离开汉字,中华文化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印刷,或数字化,无论是哪种形式,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典籍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尽管汉字形体在不断变化,其形式有繁简之分,但汉字的内在系统始终保持稳定,其构形的原理和使用的规则古今基本相通。所以,我们能通过解读甲骨文、金文、篆书等而理解古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就源自于这些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是一种了不起的载体,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最长寿的文字。世界上有比汉字更古老的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而今,这三种古文字已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唯独汉字经久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并在信息时代依然勃发生机。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与拼音文字有性质上的不同。拼音文字属于音义统一的符号体系,这种体系与语言体系具有较多的一致性;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这种体系凭借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造自己的个体字符,属于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1]也就是说,汉字是具有中华民族形式的、适合汉语书写的并兼容形、音、义一体的表意文字系统,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蕴藏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

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其中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汉字的构造如人体一样,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灵魂、有情感和神韵。汉字对于汉语的适合性强。汉字是单音节,一个一个小方块,其涵义精微,信息量大,所以有限的单音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语,比如画、图画、图画书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有部件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是有关联的。细而言之,从外部形式看,汉字最明显的特点是方块形体,其笔画有条不紊地分布在一个平面的方字格里。从内部结构看,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形、音、义之间有特定关系。特别是古汉字,具有因义赋形、见形知义的特点。从汉字数量看,字种字量多,形体结构复杂。每个笔画与部件涉及多种排列方式,从而造成汉字数量繁丰、字形繁多的特点。从汉字发展看,汉字具有超时空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能识别同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它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汉字备受瞩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2)

二、汉字教育是继承中华文化的根本

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九千多个汉字的构形规律作了深刻总结,将其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只有了解汉字、理解汉字并能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才能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淮南子》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有了文字,“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于是有了惊天动地的汉字。有了汉字,才有了辉煌璀璨的诗词歌赋,才有了汪洋恣肆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历代变迁的百家史册,数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的汉字,自造字之初便负载着我们祖先的生活理念、道德情感及美学追求,体现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3)

仓颉

最初的汉字——甲骨文是一幅完整的图画,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方块字,有独特的形体结构,有相对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汉书·艺文志》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是传统汉字教育的内容,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首先,是指事文字,即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每一个汉字都是从人的所见、所闻、所触、所嗅、所尝出发,一笔一画都赋予汉字以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认识事物的特点。《春秋元命苞》载,仓颉造字“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说明汉字主要是通过观物取象,依类象形,以字形折射字义。例如,甲骨文的“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4)

”字,是一个人直立的侧面形象,双手下垂似乎在运力提举,从字形看,能清晰地分辨人和动物的差异。《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像臂胫之形。”许慎认为,人是天地之间最高贵的动物。[2]

“人”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造?因为“人”之形态,别于禽兽,人不必以手足并用爬行,故作侧立形。这里的“人”作侧立形,亦如同伸手劳作之形。进一步从“人”的性别看,男人的“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5)

”,女人的“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6)

”,根据男女在劳动时的形态加以区分。古代女人多数在家劳作,如纺织、洗衣等,常呈现坐的姿势,所以“女”字为屈膝形。可知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够劳动,所以“人”的造字,取区别于动物的特征,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人处在万物的中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整个世界,这正是中华文化人本精神的体现。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7)

其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会意字,其每一个部件都有意义,各部件构成的总和就是这个字的文化含义。如“休”字的甲骨文“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8)

”,左边为人,右边为木。《说文解字》云:“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休”的本义就是休息,它是古人根据祖先劳作间歇,在树下休息造出来的字。“休”字的创造,也体现了人类与树木的密切关系。紧张的劳作之余,在树下休息,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此,“休”又可引申为“美好”、“高兴”。会意字无论是以形会意还是以义会意,皆充满乐趣。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9)

再次,是汉字队伍里最庞大的形声字,一半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范畴,一半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如形声字“谦”,小篆为“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0)

”,从言,兼声,本义是谦虚、谦逊之意,教我们内心要恭顺谨慎。《说文解字》云:“谦,敬也。”《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易经》里有六十四卦,其中唯独谦卦六爻皆吉。一个人能够谦虚礼让,人生才会顺利。如果心生自满、自傲,则非但无法进步,还会带来灾祸。《周易》释义:“谦,德之柄也。”这里的“柄”指刀把,意谓一把刀再锋利,没有刀把就无法派上用场。一个人再有才华,不懂得谦虚,如同一把没有刀把的锋利的刀,是难以发挥大勇的。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再有,汉字的读音亦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如“鱼”字,在“鱼”的音义关系中,不但蕴涵着我们的祖先对富裕生活的企盼,也透示出他们对子孙繁衍不绝的祈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从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就为我们的祖先所看重,这是因为“鱼”与“余”谐音,以“鱼”寓示生活的丰裕,比如,年年有“鱼”(余)。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1)

此外,汉字还有奇妙的文化蕴含,可借独体字推测字形,借合体字联想字义。比如,从“士”“心”两个字的来源,可推知“志”字的字形与字义。《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而体味汉字文化的深邃与广博。再如讲解日、月、山、水、田、土等字,这些汉字形体与自然界中的实物颇为相似,溯源比照,在揭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知道汉字一笔一画的由来。它不是汉字和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帮助我们通过了解、理解汉字,从而了解、理解汉语,进而了解、理解中华文化。汉字教育表面上是识字、写字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语言教育,一种文化教育,一种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汉字教育是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三、汉字教育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

我国有56个民族,有诸多方言区,汉语内部不同方言间的语音、语法差异明显,但汉民族文化始终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究其原因,这主要应归功于汉字。“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大都也采用汉字作为共同的书面语记录符号,这种字缘使各民族间情感得以认同,文化得以沟通,政令得以畅行,所以中国在不断更换的朝代中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主流形态。可以说,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汉字居功甚伟。”[3]

汉字从原始的图画文字,到创造出一套有体系的文字,一脉相传到现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全国统一的文化,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汉语也在不断发展,而记录它们的汉字却基本稳定,长期承载着汉语的不同变体,以至形成与口语脱节的共同书面语。汉字汉语自身具有规律性和包容性,可以把言语不同、风俗不同、血统不同的中华多民族的语言文化、制度文化等联结在一起,形成大一统的中华大家庭,使南腔北调的中国依然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之最强劲的纽带。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汉语如何发展,学习记录汉语的汉字却始终坚定,在交流与传播中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语。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2)

“在世界上百多种文字中 汉字对人类文明起了促进作用,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4]在中古时代,朝鲜、日本、越南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都曾以中国的汉字作为标准文字,用以著书作文,因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不但采用汉字而且也重视书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印记。汉字是联合国的六大工作文字之一,现全世界已有三千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攀升。汉字历经千年,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伟大的创造力与巨大的影响力。国内的“国学热”与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热”交相辉映,为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汉字教育必须遵循汉字形成的规律

汉字形成是有规律的,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语文教育的基石。探索汉字教育的方法,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是当前汉字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信息化的到来,深刻影响着汉字教育。现在不少人已没有耐心再去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曾经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在现代人眼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化作了电脑键盘上的排列组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化,甚至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教师与家长由于缺乏汉字教育理念,不规范、不科学、违背汉字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简单追求识字量和识字速度,将汉字教育仅看作学习语文的一种工具,汉字教育评价也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对汉字的文化知识测评则基本缺失。导致学生对这些珠圆玉润、栩栩如生的汉字未能产生亲近感。更为严峻的是,教学中随意拆解汉字、解读汉字。比如讲“美”字,将其分解成“ˇ、王、大”三个部件,解读为“王大姐头上戴了两朵花美极了”。事实上“美”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云:“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从“美”字的构成,我们不但可了解食在祖先生活中的作用,“羊”在其心目中的地位,还可窥见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又如“碧”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石从珀,石表义,珀表义兼表声,从字形看,该字像琥珀般的玉石,即青玉,故引申义为青绿色。此解释,可帮助学生同时做到会读字音、会写字形、会用字义。但有些教师为了学生形象记忆,异想天开地将“碧”字解读为: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上拉家常。这种用牵强附会的顺口溜解释汉字,全然不顾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小学汉字教学中还比较突出。这致使流传了三千余年的中华汉字失去了原有的光华,变成了与字母和数字一样的应用工具。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汉字学理知识,未能较好地掌握汉字构形规律。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3)

汉字教育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现代的汉字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汉字的文化解构和职能应用方面,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掌握汉字之用的同时,感受汉字之美,了解汉字之源,明白汉字之理。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汉字工具的局限,真正把汉字当作符号来应用,当作文化来传承,汉字教育才会内涵丰富而生机盎然。”[5]

首先,了解汉字构形规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读、理解、书写和应用汉字,根据汉字形体的表达功能,科学拆分汉字,使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与音义的关系以及用法。例如“忠”字,据《说文解字》知,“忠”的本义指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在金文中,“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4)

”字上边为“中”,表示字音,下边为“心”,表示字义。小篆“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5)

”从“中”从“心”,本义为“敬”。古人把不懈于心地做事叫作“敬”,也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倾注全部心力,故忠字从“心”。又因为“中”字有不偏不倚的意思,“忠”又代表正直之德,故从“中”声。从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刚毅,一个人做事情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是可以拆分的,有些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形体已发生了改变。还有一些特殊字也是不能拆分的,比如“伞”字,字形整体像伞形,已能较好地表示“伞”字的形音义。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6)

其次,树立汉字字群意识。在个体字符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可凭借其构形系统,利用字与字的关系加强联想,建立形符、音符、义符间的关系。例如儿童在学习了请、晴、清、精、情等字后,“青”与这些字的关系便会明朗。有了对汉字表意功能的理解,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很容易进行字理归纳。汉字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系统关联、类聚群分的字群意识,按照形符、声符、义符对常用汉字归类识记,以逐步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

再次,熟练掌握汉字基本字。汉字基本字构形简单、复现率高、便于识记;字音清晰、朗朗上口、便于认读;字义丰富、词性全面、应用广泛。根据汉字的形成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开始学习汉字可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浅入深地进行,为其树立汉字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学习汉字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6](以下简称“课标”)附录编排了300个基本字以及3500个常用词,为汉字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凭据。尤其是300基本字中的118个独体字,教学中可融合媒体技术,对这些独体字尤其是象形字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讲故事的动画形式进行溯源比照,激发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其了解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7)

另外,充分发挥汉字汉语音韵特点。采用韵语识字、随文识字、集中识字等方法,对各学段的汉字教育有序编排,系统学习。课标对各学段的识字、写字量提出了具体目标,并附上字表,为汉字教育提供重要依据。有关韵语识字及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传统汉字教育可给我们以启迪。传统汉字教育有专门教材,这些教材充分发挥汉字汉语音韵的特点,采用三言、四言或七言成句。声音和谐,朗朗上口,听者悦耳;内容或连类而及,或同类相比,或义反相衬,容易联想,便于朗读和记诵。融知识教育、趣味教育、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儿童边识字,边学习文化知识,边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历史上影响巨大的识字教材《千字文》、《百家姓》及《三字经》,就以此编写与教学。南北朝的《千字文》,每句四字、简洁整齐,声律考究、合辙押韵,内容浅显、贴近生活。诞生于宋代的《百家姓》与《三字经》,其中《三字经》收录1122个汉字(包括重复的汉字),三言一句、韵语呈现,句法多变、内容多彩,被后人称为“小型百科全书”。如教儿童“一、十、百、千、万”这些字,编写了意境隽永的语段:“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的“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蕴含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天人合一、人与宇宙万物和谐的智慧。又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文质兼美的语段,对儿童启蒙教育颇有价值。通过学习,让儿童了解汉字的形体美、音韵美和意蕴美。再如,1901年出版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吸收了“三、百、千”的经验,又在此基础上创新,依照汉字构形规律,以类相聚,选字3291个,插图762幅,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动物植物及语言文字等。该书将识字教育与知识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通过溯源方式教授字形和字义,阐释文字承载的文化含义;通过汉字教育,使儿童从认知汉字走向认知自身、认知自然和认知宇宙,从而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亲近汉字、敬畏汉字,热爱中华文化。传统汉字教育的优秀经验,是今天开展汉字教育的重要凭借。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8)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19)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汉字教育过程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必须融于日常生活中,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达到学以致用、学以致道。用汉字的文化内涵启迪学生,让其懂得汉字的一笔一画皆有意味。“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空虚,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7]以此引导他们发掘汉字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使古老的汉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因此,转变汉字教学理念,将汉字教学上升为汉字教育,将汉字教育视为文化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本文原载2018年第10期《教育研究》。系北京市2017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项目“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65.

[3]黄德宽.略论汉字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字学报,2015(6).

[4]李敏生.安子介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J].汉字文 化 1996(1).

[5]李运富.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6(1).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1.

文章转自:木铎语文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20)

任 翔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北大书法公开课2023春季课(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21)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