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教案(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课题溶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课教案(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课题溶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2. 记住常见的几种溶解时放热或吸热的https://www.renjiaoshe.com/jiaocai/120.html物质。3. 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能区分溶解和乳化。4. 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2113.html
1. 知道溶液的定义、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上知道溶液的组成,学会判断溶质溶剂。
2. 记住常见的几种溶解时放热或吸热的https://www.renjiaoshe.com/jiaocai/120.html物质。
3. 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能区分溶解和乳化。
4. 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五、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绿萝,引发学生对锥形瓶内的液体猜想,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首先对学案的课前准备部分进行评价,选取有特色的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交流经验,锻炼表达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简单讲解,对于做题方法进行指导,比如,适当保留做题痕迹。
【探究】
1.典型例题
针对制定的复习目标,逐一安排习题,学生自己先回顾基础知识后,再进行典型题目的练习,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并多组展示。教师在这个过程,查漏补缺,强调重点,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夯实知识,并引导学生对一类题目进行规律方法的归纳总结。以下为学案内容:
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
B.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D.用量筒取50mL水配制溶液,若俯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2)蔗糖溶液,从宏观上来说,由 和 组成,从微观上来说,由 构成。
NaCl溶液,从宏观上来说,由 和 组成,从微观上来说,由 构成。
(3)可以作为溶质的是_________。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2.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2017·江苏南京)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按下图所示装置,将液体X注入装有固体Y的集气瓶中,若发现气球变大,则可能的组合是______。
4.乳化现象
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 .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2.巩固提升
用习题巩固提升,并联系实际,学会运用知识。以下为学案内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都是液体
2. (2016·重庆)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苏打水 B.冰水 C.石灰乳 D.液氧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
B.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分子的运动速率
C.用水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D.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是乳化现象
4.(2017·四川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V.【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 (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4总结反思
学生交流,总结本节的收获。
【延伸】
针对已知的洗涤剂清洗油污这一常见的乳化现象,更深层次的做出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本资料卡片中提到了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区别,在复习课上,我用图片展示,更加形象。以下为学案内容: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本节通过课前预习、典型例题、巩固提升、当堂检测、课外延伸等环节,系统复习了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完成了设计目标,建立了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溶液的组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归纳,总结规律,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萝作为切入点,引发同学对锥形瓶内的液体成分猜想,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运用。在课堂学习中,将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这一知识点,落脚在带气球的锥形瓶的实验中,思考导致气球变化的原因,归纳产生这种现象的不同情况,总结规律。课后延伸部分,针对高中化学中学习的乳浊液和丁达尔现象,稍作补充,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前思维导图的书写,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但发现在这一方面,学生掌握的还有欠缺,尤其是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后期要加强。课上小组合作的效果还不太理想,以后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