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教育是否束手无策(孩子你慢慢来书中)
你对孩子教育是否束手无策(孩子你慢慢来书中)书中有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儿,有一个妈妈走到跟前来说,那个外国的小孩好漂亮哦,你是他们的阿姨吗?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佣人的意思。就是因为一声简简单单的妈妈,甘愿卸下战袍,扎旗围裙去逛菜场,洗尿布也甘之如饴。
章二胎后突然想到本好书,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书,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叫做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刚提起龙应台第一个从你脑海中跃出的是什么?是野火集中营里凌厉的的文风,还是客观冷静,甚至近乎于无情的批判与透视。
龙应台似乎骨子里就是这般犀利与理性,以至于我在刚接触野火集时,甚误以为他是一位男作家,但是这本书却文风一转,倾心动人的笔调细细的描摹出了龙应台,作为母亲的亲身经历和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前一秒手持利剑一针见血的揭露着社会黑暗,人性丑恶的女战士。
就是因为一声简简单单的妈妈,甘愿卸下战袍,扎旗围裙去逛菜场,洗尿布也甘之如饴。
书中有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儿,有一个妈妈走到跟前来说,那个外国的小孩好漂亮哦,你是他们的阿姨吗?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佣人的意思。
龙应台笑着回答说:是啊。我是他们的保姆,佣人,还是他们的清洁妇、厨娘。
龙应台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仍未毕业,而作为人生课的作业,这本书龙应台完成的相当认真。
在书中,她一直以妈妈或者是第三人称,她来自称,完完全全的把自己融入到母亲的角色之中。
龙应台的丈夫是德国人,虽然两个孩子生成在德国,但龙应台也是用她独有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丝不漏的传递给了孩子,比如书中这样说:安安的妈妈是个德国人,从安安出生那天起就一直用国语和孩子说话,句子中不加载任何外语。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龙应台却遇到了她未曾料想的困难,比如:如何给孩子介绍龙,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心中大概上面有国家民族的概念,却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探寻整个宇宙。
书中,龙应台这样坦言,她觉得意犹未尽,好像除了介绍龙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话忘了说,好像让华安认识龙宇,与介绍他认识狗狗和狐狸,不是同类的事情。
但龙应台也同样未曾料到,血脉的力量有多强大,华安念念不忘,他说:街道上飘扬的彩带是龙,母亲刚想反驳,却发现一片灰白的街道,凛凛的秋风好像真让火红的彩带,舞出了龙的气魄。
不管是华安口中字正腔圆的龙子,还是用小车从卧室一路摆到厨房的车水马龙,都带着龙应台想要传递的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深深的植入了,华安还心中。
但是,东西方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更有教育理念。
台湾幼儿园,就从龙应台那会就开始,40年从未变过的排排座。每天从早到晚总共有6个科目,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按时按点,有老师集体带队去,书中龙应台的无奈,这样展示着。
妈妈走出精英幼稚园,他真想让他的宝贝经历一下中国的幼儿教育,不只是学习语言,还有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都是他想给予淮安的。
然而,那时间空间行为的三重规格,又使她忐忑不安,这真的是一个三岁孩子需要的吗?
龙应台心中的复杂矛盾远不止这些,她不知道如何在个人和母亲之间找到平衡,社会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书中也找不到答案,但是那个人生课的主讲人,华安却这样告诉她,一家人去野炊,龙应台作为母亲的天职和身份以及独立的人格向碰撞。
一场和丈夫的争吵,少了野炊的温馨气氛,而课堂恰恰是这样开始的。
妈妈你在干什么?华安像个老朋友似的挨过去和妈妈肩并肩,妈妈在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在想事情。
安安握住柳枝做出钓鱼的姿态,想什么事情呀?
想........
妈妈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不愿敷衍这小小的人儿。
因为她觉得,这不,草高的小小人儿是个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
然而她又怎么对两岁半的人解释,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的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削减,他又怎么对一个两岁半的人解释,这个世界在歌颂母爱崇敬女性的同时,拒绝给予女人机会,去发挥她作为个人的权力欲望。她又怎么对孩子说妈妈在为人生的缺陷,而觉得懊恼。
你在想什么妈妈?
钓鱼的小男孩提醒着申思的母亲,妈妈叹了口气说,妈妈不快乐,伸手去揽那小小的身体。小伙伴就站直了身子,摸摸妈妈的脸颊,正经的说:不要不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母亲就想触了电似的,抬起头来不可置信的问,你说什么?
安安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
或许孩子就是有着纽带般的魅力,从他们清澈的双眼中,是对世界超人般的洞察力,仿佛是来自上帝的视角。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或者说,它真正的给了我想要表达想要分享的欲望之处在于,与其说,它是一本母亲的手札,它更像是两个孩子的成长日记。
我第一次知道我也有自己的成长日记,是在12岁那年,也许是个小孩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许,她觉得可以借着进入了青春期的理由,任性叛逆。
总之,我和母亲冷战了。
生平第一次,我把自己关在房间,其实心中早已涌满愧疚,自己理亏,但嘴上却是一次次的欲言又止。
偶把目光投向书架,想借书熬过难捱的时光,却意外的在书架上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小布条。小布条上这样写着,2002年3月14日,刘慧霞之女,我突然怔了一下,我知道那是什么,那是医院,怕抱错婴儿在婴儿手臂上的小布条,那是我生命的依识。
我寻着小布条找到了几个黑黑的笔记本,大小不一,却都无一例外地后,翻开是母亲一丝不苟的钢笔字,我循着母亲笔下的桃花却穷不尽爱的源泉,或许文字就是我这的魅力吧。
我想,所以我给母亲写了一篇长长的信,信中有作为女儿的部分,更有作为朋友的部分,从此一来一往间,家书未断。
书的分页上有这样一段非常温馨的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儿,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就这样喜欢一本好书,慢慢融入心灵的感觉,正如喜欢院子里的大树慢慢长大,我们当然都喜欢快,但这也是美好事物,最快的速度,读好书求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