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校王牌专业简介(一套专业又看得懂的大学专业介绍)

高校王牌专业简介(一套专业又看得懂的大学专业介绍)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一方面是震惊于如今的高考生对志愿选择的重视程度:为了获得几句可靠的建议,居然专程从河南赶到北京。另一方面也同样震惊于获取专业、志愿相关信息的困难程度: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还找不到相关的有效信息?这位同学无疑是幸运的,他碰巧遇到了我,我又碰巧认识北大元培的同学,同学又热心帮助他人,经他介绍最终成功了解到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并最终做出了最优选择。这位同学专程到北京找人询问的原因,是网上相关专业信息太“专业”,几乎都是无效信息,还是要找“懂行的人”询问过,心里才有底。但大部分考生可能没有他这样幸运,上网,托人,花钱,最终也没问到多少有效信息。前几年的一个暑假,笔者报名参加知识分子公众号的线下活动,偶遇了一位来自河南的高中生。这位同学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考出了文科全省排名二十几名的高分,在出成绩后专程来到北京咨询专业选择。但隔行如隔山,在场的北大教授也不了

高校王牌专业简介(一套专业又看得懂的大学专业介绍)(1)

编者按

Editor's Words

网上关于大学专业介绍的信息非常多,但遗憾的是,要么是正确的“废话”,普通人完全看不明白,几乎无法给读者带来任何有效的信息。要么是拼凑的大杂烩,错误百出。鉴于此,我们动员了来自清华、北大、上交、人大、北师大等著名高校的五十余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推出了这套专业探索文章。

文章覆盖了目前高校的大部分专业,每篇4000字左右,让学习这些专业的同学回答:“专业是什么”,“专业学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如何”这三个主要问题。

前几年的一个暑假,笔者报名参加知识分子公众号的线下活动,偶遇了一位来自河南的高中生。这位同学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考出了文科全省排名二十几名的高分,在出成绩后专程来到北京咨询专业选择。

但隔行如隔山,在场的北大教授也不了解其它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就业出路等学生关心的问题。我加了这位同学的微信,希望能帮助到他。很凑巧,我有一位在北大读书的中学校友当时在招生组工作,我就把这位同学的微信推给了他,由他再去联系北大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咨询。最终,这位同学选择了法学,目前已经保研。

Σ

这位同学无疑是幸运的,他碰巧遇到了我,我又碰巧认识北大元培的同学,同学又热心帮助他人,经他介绍最终成功了解到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并最终做出了最优选择。这位同学专程到北京找人询问的原因,是网上相关专业信息太“专业”,几乎都是无效信息,还是要找“懂行的人”询问过,心里才有底。但大部分考生可能没有他这样幸运,上网,托人,花钱,最终也没问到多少有效信息。

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一方面是震惊于如今的高考生对志愿选择的重视程度:为了获得几句可靠的建议,居然专程从河南赶到北京。另一方面也同样震惊于获取专业、志愿相关信息的困难程度: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还找不到相关的有效信息?

获取精准、实用信息困难重重

文章开头的故事是高中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面对的困难的一个缩影。在高考结束后,从单调的课本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们要面对的是14个学科大类,百余个学科专业与各学校五花八门,总计超过千余个的招生专业。

在填报志愿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将这些大部分都仅听过名字的专业了解清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之下,有效资料的缺乏更使得志愿填报的准备工作雪上加霜。

高校王牌专业简介(一套专业又看得懂的大学专业介绍)(2)

即便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志愿、专业相关信息的传播方式仍然非常“传统”,通常只有官方的志愿指南或大型门户网站、商业化的志愿填报机构、专业相关的热点讨论、大学招生组这四类来源。

上面四类来源中,每一类所能提供的信息实际上都相当有限,先不说大学招生组往往对自家专业的报喜不报忧已是人尽皆知的现实。对其它三类渠道而言,在一个简单的调查之后,也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没有提供真实且有效的信息的能力,或者说接地气,让大家看得明白的信息。

01

官方指南与门户网站

市面上相对权威的志愿填报指导手册对每个专业的解说通常是寥寥几行的官面文章,对高考生选择专业的帮助聊胜于无。现在各大提供志愿服务的门户网站也继承了这种风格的解说,比如说下面这个截图就来自某大型高考志愿网站上的专业介绍页面:

高校王牌专业简介(一套专业又看得懂的大学专业介绍)(3)

上面这段话里对物理学的描述非常准确,但它基本上可以被归类在“准确但无用的废话”范畴,看起来很可能来自某个百科或大学官网上的简介.对志愿选择也很难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实际上,每个将物理专业作为备选项之一的高考生最关注的问题都是“高中物理学得比较好就适合物理专业吗?”,而上面这段介绍对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却完全没有涉及。

这样的介绍存在于每一本指南与每一个门户网站里,多半只是因为那里需要一段有权威性的介绍来充数,和服务考生、家长没什么关系。

02

商业机构的专业介绍

最近几年,网上开始出现一些由商业机构整理出的,对各专业的详细介绍。这种介绍文章提供的信息更多,但常为追求宣传效果和性价比走入另一个极端。

为节省成本,这些文章从网上到处扒下不知真假的内容,又为宣传效果将这些水平难辨的文章包装成“最大最全”,以此获取学生与家长的信任。

若说官方指南与门户网站给出的权威介绍是专家写出的不痛不痒的说明,这类专业介绍相比之下则充斥着一股急于交稿拿钱的枪手味道,更像大杂烩,难称准确。

高校王牌专业简介(一套专业又看得懂的大学专业介绍)(4)

事实上,对一个专业的系统、准确的了解需要长期的学术训练作为基础。而这恰恰是市面上大部分半路出家的“专家”所不具备的。

商业机构在介绍专业、志愿相关信息时,常用“专家”名号包装自己。这些专家的志愿咨询服务收费高昂,动辄成千上万,号称靠着这种高价服务可以帮助孩子选对专业、赢下人生。

然而术业有专攻,这些自身从未接受过学术训练,甚至没怎么学过本科骨干课程的“专家”又怎么可能了解清楚了几十个一级学科的内容骨干与毕业出路,给出的内容又有多少真实性担保,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03

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因为缺乏关于专业与志愿的成体系介绍,来自网络热点的风言风语不得已而成为了很多考生报考志愿时的重要参考,“劝退专业”或“进大厂”,“年薪百万”等模糊而夸张的修饰词左右了许多人的志愿选择。

都是标题党

一些典型的网络热点

金融专业毕业过三到五年年薪百万?

传统工科毕业就只能进厂?

转CS是所有冷门专业的最终出路?

清北学生都在卷选调?

……

对现在的高中生而言,提及生化环材就想到劝退已经是常态;听信网上传言而认为只有计算机、金融专业出路较好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些简单的修饰远不能涵盖一个本科专业的全部,依靠它们做出的志愿选择往往只能成为悲剧的摇篮。

拿计算机类举例,“二本计算机优秀毕业生出路优于211传统工科”的热点话题曾一度引爆网络。然而许多人仅在宣传中看到了计算机类专业的光鲜一面,却忽略了计算机科学作为一个与数学、物理学类似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极高要求。

“二本计算机优秀毕业生”即便不是伪概念,也是凤毛麟角,是和“考上北大物理研究生的二本物理系学生”类似的极端小众的群体。很多盲目进入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本以为在选择专业时拿到了一张通往高薪职位的车票,最终却只能面对每听一节课、写一次作业都是折磨的现实。

Σ

从公开平台获取的志愿、专业相关信息大多质量堪忧,哪怕是付费购买服务也难逃被割韭菜的命运。这样的背景之下,选择专业、志愿时通过私人关系“找个懂行的人问问”这一与网络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的方案反而成了最优解。这些“懂行的人”或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毕业几年内的年轻从业者。

作为考生与家长青睐的咨询对象之一,每年志愿季时,笔者都要回答一箩筐的各类专业、志愿选择相关的问题。而问题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无非是“物理专业毕业出来是不是只能搞科研?”,“数学、物理专业好转行吗?”一类老生常谈。

如果来问我的学弟学妹再多一些,或许我已经写好了一套用于回答这些问题的模板。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讽刺的对比。一方面,像笔者一样有能力与意愿提供关于志愿、专业的优质信息的人实际上广泛分布在各大高校之中;另一方面,如今能在互联网上被搜索到的相关信息仍然质量很低,可靠性缺乏保障。

而在这道信息不对称的巨大鸿沟上则盘踞着无数所谓“专家”,如同娱乐圈里包装出来的流量明星,以惨淡的专业水平和高昂的收费大发横财。

而笔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召集一批就读或毕业于各著名高校的同学撰写这一套覆盖大部分学科与方向的专业探索文章,正是为了打破这荒诞而讽刺的现状。

一套专业、详细、开放的介绍

笔者与团队计划推出的专业探索文章覆盖40余个专业类目,以细分方向的形式包含了大部分一级学科。这些介绍各个大学专业的文章由各专业的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或毕业数年内的从业者撰写。

借助知乎、掌上高考等平台的高考志愿填报相关大数据,我们精准定位了高考热门专业以及热门专业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动员了以清华,北大为主,包含上交,人大,北航,北师,央财等院校的50多名同学,撰写了四十余个专业介绍合计近20万字,覆盖了主要的大学专业。

聚焦专业探索文章包含哪些内容?

专业是什么:阐述每个专业的主要脉络与面向的实际问题,澄清常见的误解(比如说,金融专业不教如何炒股)

专业学什么:包含各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细分方向与交叉学科,以及一些学科哲学上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说,物理和数学是不同的)

专业前景:包含对专业主要出路的简单介绍与分析,如大体对口的行业,哪些细分方向在业界好找工作,出国读研时的对口专业,国内保研率等

我们推出的专业探索文章将以每篇4000左右字的篇幅,从经历过高考的前辈角度出发,仔细梳理高中生与家长们面对各专业时的常见误区与困惑,获取选择专业、志愿时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Σ

这套文章会在今年高考前在集智CI(Co-Intelligence)公众号上陆续发出,供所有学弟学妹与学生家长免费阅读。希望这些来自我们的经验,能够成为你们选择志愿、专业、以及人生路径时的一盏指路明灯。

当然,关于志愿与专业的信息浩如烟海,这些几千字篇幅的文章难免有缺漏之处,也无法覆盖所有学生与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也计划同步推出更加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由系列文章的作者与作者的同学直接解答各位学生、家长的疑惑。

我们将要推出的介绍文章包含但不限于下列专业: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计算机、电子、软件工程、自动化、机械、仪器、核科学、航空、航天、建筑、电机、土木、水利、能动、环境、化工、材料、农学、金融、经济、国际经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会计、中文、历史、哲学、政治学、外国语(英语)、外国语(小语种)、新闻、教育、心理、法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若各位学生、家长、老师有其它任何想了解的问题、对我们提出的建议;或是志同道合的同学希望加入我们的知识分享社群,也欢迎致信我们

cointelligence@163.com

请有兴趣的同学与家长保持关注。


系列文章主编:陈鲲羽,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在读

系列文章主编:陈健坤,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学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