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这就是冠军徐梦桃战胜困境的秘籍。分析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徐梦桃20年做了406张战术表测算每一次跳跃,复盘每一个问题,

 9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

  节目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通过“八一勋章”获得者、航天工作者、科学家、奥运健儿、志愿者的讲述,串联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的历程。

  无奋斗,不青春。

  从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只为圆梦的徐梦桃,到为培育金色种子扎根土地50年的院士;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从舰载机英雄飞行员,到不忘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也启发着我们思考奋斗的真谛。

徐梦桃20年做了406张战术表

测算每一次跳跃,

复盘每一个问题,

分析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这就是冠军徐梦桃战胜困境的秘籍。

仅冬奥的其中一场比赛,

徐梦桃就针对天气

这个影响因素做出5个预案。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1)

“计划没有变化快,

做好一切准备。”

这406张预案战术表

就是她不断突破自我的底气!

张超牺牲前还在问自己能不能飞

2016年,

海军飞行员张超驾驶

歼-15战机训练时,

突发电传故障。

为尽可能保全战机,

他错失最佳跳伞时机,

重重摔在地上。

去医院的路上,

短暂恢复意识的他问团长:

“我还能不能飞?”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2)

如今,

我们有了航母三“舰”客,

无畏风雨的海空勇士们,

正向着这片深蓝,

接续奋斗!

王亚平说恢复地球人模式很开心

在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生活中,

航天员们早已习惯了“失重模式”。

王亚平说自己刚回来时,

喝完水总想把杯子“粘”住,

生怕“飘走”了;

给别人递东西时,

总习惯像在太空一样直接“飞”过去!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3)

目前,

航天员王亚平

身体的各项指标

目前都恢复得很好!

她说,

恢复地球人模式很开心!

他看见孩子们唱歌时眼睛里闪现的光

合唱《我们的田野》的,

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他们是彝苗童声合唱团。

来自云南省䘵劝县崇德小学,

凭借着天籁般的歌声,

孩子们从山村走向世界,

荣获国内外多个奖项。

  孩子们为何能把歌唱得如此动人又饱含深情?这支大山里的合唱团还有这样的故事——

  6年前,昆明退休音乐教师左伟走进大山,来到云南省䘵劝县崇德小学,义务教授山里的孩子们唱歌。

  第一次来到崇德小学时,左伟便明白,自己再也离不开了。不仅是因为看到淳朴善良的孩子们唱歌时眼里闪现的欢乐,更是因为孩子们渴望走出大山的梦想。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4)

纪录片《山村里的音乐课》


  起初,孩子们很高兴地加入合唱团,然而,由于会占用大量时间,大多数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来排练。

  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从五六岁起,就要帮家里干农活。而学唱歌这件事,因为会耽误干活,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

  左伟和学校负责人翻山越岭找家长谈心,一家一家动员,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慢慢地,来学唱歌的孩子多了起来。

  为了打磨合唱团,左伟六年来风雨无阻,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寒暑假集训时,他就住在禄劝县的旅馆里。
  山里娃都是零基础,左伟就从最基本的发声、识谱开始,一点一点地教。左伟的耐心和坚持换来了孩子们越发动听、优美的歌声。

50年金色种子梦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登上讲堂,

向同学们讲述了

“50年金色种子梦”!

他的外婆曾经说,

喝上一碗稀饭都是奢望,

为此,他立志“人人有一碗饭吃”。

2022年开学第一课素材(素材)(5)

他长期从事

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

研创育种新技术,

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

和“汕优63”等杂交稻品种,

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

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不断培育优质稻种

致力于让中国人

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看完了节目,

如何让这些体会心得,

转化成有感染力的文字,

写出感人的观后感呢?

  观后感,即观看完电视、电影等作品之后的感想、感悟、启发。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观后感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观后感,“观”是基础,重点是“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也可以是受作品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

  写观后感,重在写“感”: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写观后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应占全部内容的一半以上。

  写观后感,离不开“观”: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要让“观”和“感”相吻合,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

  写观后感,要联系实际: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第一部分(开头):时间 事件 核心感受

  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简单记叙“我在什么时间观看了什么节目、主题是什么,看完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可以这样写——

今晚,我和家人一起围在电视机前,看了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看完以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都是梦想的筑造者。

  写感受时,可以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写一组短句,也可以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比如:

  奋斗成就梦想,努力铸就辉煌。

  星光不问赶路人 梦想不负奋斗者。

  这样会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让观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第二部分(中间):详略得当 真实感受

  说完开头,来到最重要的主题部分了:我看到了什么?我有哪些感受?

  这里要略写一串,详写一件。

  其中你对哪一个人物故事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就把这个故事拉出来详细描写。其余的部分,几笔带过就行,不需要浓墨重彩。这样可以让文章做到“有详有略”。

  比如,可以这样写:

这个时代到底有多少奋斗者呢?不必说运动场上的奥运健儿,也不必说埋头实验室的科学家,单单是扎根土地几十年的那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就已经惹得我热泪盈眶了……

  接下来,这个“哪一块儿”就是需要详细展开的内容。

  写的时候,可以直接引用讲述人的语言,也可以联系其他你在书本上、网络里、生活中了解到的类似故事进行讲述和描写。

  这里有个一定不能错过的加分点:写出你当时看到这些故事时的心情、你内心产生的真实感受。

第三部分(结尾):谈节目启发,升华主题

  结尾一定要升华,谈谈你通过节目受到的启发,你今后打算如何去做。

奋斗,不只在实验室里、运动场上。梦想,也不仅仅属于科学家、航天工作者、奥运健儿。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拿出更大的热情投身在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梦想积蓄力量。

毕竟,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