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拼的只是学习时间吗(高考季说高考一)

高考拼的只是学习时间吗(高考季说高考一)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是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什么时候就可以随便取出几个变成了文章体裁了呢?这五种表达方式就是五种说话方式,应该要同时应用到文章的写作中才对。如果我们把它们混同于文章体裁,那我们的文章该是多么单调而枯燥!所谓“议论文”者,便沦为说教;所谓“记叙文”者,所叙事件因为没有议论而毫无意义,因为没有抒情而不感人;所谓“说明文”者,那文章就纯粹像了产品的说明书,自然言之无文;所谓“抒情文”、“描写文”者,你们也听着都不像个文体,想像该有多么滑稽!然而,我碰到的学生无不说:老师说写议论文容易得高分。我一再反问有议论文这种文章体裁吗?学生的回答很肯定,而且说还有说明文、记叙文。我便反问道:“那应该还有抒情文、描写文啰?”文不知辨体甚至不知作文也是文章“文莫先于辨体”,这句话是重要的经验之谈。只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样式,才能准确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

高考拼的只是学习时间吗(高考季说高考一)(1)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些年颇接触了些为升学而“拼命”的中学生。因为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怜惜他们的辛苦。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导,不为揭露,只是希望教育更像教育。

得语文者得天下

这本是不值一驳的事,只须反问一句:谁得到过天下?那些考上所谓“中国第一学府”的孩子们得到了天下吗?这些“学霸”们当年不就是语文成为丢分最多的学科吗?“得语文者得天下”本该成为教学理想,然而,由于“教”的不科学性,最终成了“学”的伪命题。现在的中学语文升学考试的科学性,如实地讲,远远不及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科举考试,甚至不如“八股取仕”更能选出人才。三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考试模式,你确信它比中国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科举考试更科学?一句“得语文者得天下”让多少学子徒劳无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文不知辨体甚至不知作文也是文章

“文莫先于辨体”,这句话是重要的经验之谈。只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样式,才能准确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否则,主题的表现形态和类型,结构的方式和框架,语言的体式和风格,都无所适从。

我国历来采用的是“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种类。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影视文学。

然而,我碰到的学生无不说:老师说写议论文容易得高分。我一再反问有议论文这种文章体裁吗?学生的回答很肯定,而且说还有说明文、记叙文。我便反问道:“那应该还有抒情文、描写文啰?”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是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什么时候就可以随便取出几个变成了文章体裁了呢?这五种表达方式就是五种说话方式,应该要同时应用到文章的写作中才对。如果我们把它们混同于文章体裁,那我们的文章该是多么单调而枯燥!所谓“议论文”者,便沦为说教;所谓“记叙文”者,所叙事件因为没有议论而毫无意义,因为没有抒情而不感人;所谓“说明文”者,那文章就纯粹像了产品的说明书,自然言之无文;所谓“抒情文”、“描写文”者,你们也听着都不像个文体,想像该有多么滑稽!

我国四分法是根据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形象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作为划分文学体裁的方法。只要你写的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不是戏剧,也不是影视文学,那大概就是散文吧。如果你想把你的文章写得精彩些,那就用上全部的五种表达方式,更不应该将表达方式误认为文学体裁。

高等教育的《写作》课应该首先是讲“文章辨体”的吧?怎么这么多中学语文教师忘了吗?每每阅读那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数不过是“及格”水平而已。文章死于高考,一点也不夸张。

高考拼的只是学习时间吗(高考季说高考一)(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学鉴赏等于文学赞赏

纵观历年高考所选用于阅读理解的文章,水平一年不如一年,更有愈演愈“劣”的趋势。

为了所谓的公平,所选文章一般为著名作者的不著名篇目;或者,压根没听说过的作者的文章(浙江就选过网络作者的乱七八糟的文章)。这其中至少包含有两个方面的误导:一是著名作者写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第二,专家认为好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把文学鉴赏变成了文学赞赏。

文学鉴赏是对一篇文章的好坏作出评判。好,坏两方面都可以说。你见过我们的参考答案(实际上是标准答案)中有对一篇文章的不好之处作过评判吗?遇到谈主题,必是深刻、醍醐灌顶;遇到谈语言,必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遇到谈结构,必是层次分明、匠心独具……

当“文学鉴赏”就等于文学赞赏时,我们哪还用去阅读文章呢,只需一味地从各个方面说好话就行了。长此以往,天下无文,天下亦无文人,这是真是对文明的屠戮!

高考拼的只是学习时间吗(高考季说高考一)(3)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学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老师说的写文章要写真人、真事、真情感。

我说:你们都是普通不过的中学生,哪怕是所谓的学霸(普通不过的学霸);你们每天所做的事不过是: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枯燥的学习;你们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父母尚无感情,何谈对他人。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坚持去写真人、真事、真情感,能写出好文章吗?我看还不如全部倒过来:写假人、假事、假情感。

其实我这说法也是有误的,作者多数情况下只是代言人。所写人、事、情都可能是别人的,甚至是别人也未必有的,可以完全是虚构的。我们读了《红楼梦》,感到仿佛有个真实的“大观园”,这就是文学真实的感染力,我们又不会真到江南去寻“大观园”,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并不存在的。然而,又并不影响我们欣赏《红楼梦》的美。我们清楚,文学作品不过是在“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表达世界而已。要想“令人满意”,就必须虚构,甚至完全虚构。我们为什么要禁锢学生的想象,提出什么“真人、真事、真情感”的文学主张呢?文艺理论家巴特不是也说:“严格地讲,在文学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发生”吗?

又是一年高考日,突然想到这些,其实这也不过只是高考的一个剪影而已。我不知道这些错误还会持续多久,又有多少教师持有这些错误。

高考拼的只是学习时间吗(高考季说高考一)(4)

(图片来自网侵删,)

作者: 蒲政 社会学者、大学教授。

编辑: 晓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