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老师的评价(于洁老师到底是什么)
于洁老师的评价(于洁老师到底是什么)前句强调了老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意相似。但后句中一个“却”字,明显要把“我”的看法和“人们常说”的看法区分开来。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选出了他们觉得最恰当又美好的两个表达:“我却觉得,老师是花朵,绽放自己,芬芳世界。”“我却觉得,老师是星光,闪耀自己,明亮人心。”语文试卷仿句练习上有一道开放题: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我却觉得,老师是___,___,___。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家》邀请多位名师畅谈自己的成长之路。我们推出这组教师节特稿,致敬良师,助力教师成长。今日为大家分享于洁老师的文章。(该系列文章与头条教育联合发布)
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38个教师节。
青衫,书卷,漫漫子曰。
在我们的脑海里,教书先生的形象总是如此明净,儒雅里又藏着些许严厉。书院岁月,学生一声声清亮的“夫子”,一半是敬意,一半是温情。
时至今日,教师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特殊的职业。三尺讲台不高,他们却要站在这里,让孩子们遥看整个世界的绮丽和变化。日月潮汐,每一个晨早和夜晚,闪现在愁云和欢愉间的,总是那些既动人又恼人的稚气与童真。可曾经,他们也是这童真的一部分。那些甜美的、苦涩的、叛逆的、敏感的人生况味,在时间阡陌里交叠成光阴的絮语,也曾在“先生的布衫”上映刻下来日方长。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家》邀请多位名师畅谈自己的成长之路。我们推出这组教师节特稿,致敬良师,助力教师成长。
今日为大家分享于洁老师的文章。
(该系列文章与头条教育联合发布)
语文试卷仿句练习上有一道开放题: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我却觉得,老师是___,___,___。
前句强调了老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意相似。但后句中一个“却”字,明显要把“我”的看法和“人们常说”的看法区分开来。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选出了他们觉得最恰当又美好的两个表达:“我却觉得,老师是花朵,绽放自己,芬芳世界。”“我却觉得,老师是星光,闪耀自己,明亮人心。”
渡人渡己。我心里欢喜地念叨。
原来是“强调”惹的祸
年轻时曾经也有诸多怨艾。明明课堂上左一遍练习又一遍强调,这是一直要考的,绝对不能写错,比如“油腻”的“腻”,一定不要多出来一“丿”,可是一旦默写或者考试,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多写一撇,包括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每次批到,心里就着急上火,找学生当面订正时,会板着脸责备:“强调了那么多遍,你还错!”
就算订正了,可是隔一个阶段再默再考,还是有一群人会写错。这次真的要生气发怒了,可站起来的时候,却有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为什么强调了多遍还是会错?有没有我自己的问题?
这一刻忽然冷静下来了,再观察一下,再研究一下,先别急着责怪学生。想起自己读高中时,英语老师为了让大家记住哪些名词“o”结尾的复数要加“s”,哪些要加“es”,便编了有趣的顺口溜,说在中学阶段“o”结尾的复数要加“es”的只有“两人两菜一火山”(黑人和英雄在火山上吃土豆和西红柿),其他都是加“s”。画面感极强,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我们笑着说吃的是烧烤。历史老师教到戊戌变法时,为了让我们不写错字,就教我们唱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语文老师,说一本字典里只有三个字看上去像大臣的臣,却比那个臣字多了一竖,分别是“姬、颐、熙”,他说我要穿越一下历史了:东汉的蔡文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去清朝的颐和园玩。
我慢慢地回想着自己从前的老师是如何教我们不写错别字的,忽然醒悟过来:原来都是我的“强调”惹的祸。
“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会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就像关照孩子去买糖,那就简单干脆地说买糖,千万不要再画蛇添足地说:“别买错呀,买糖,不是买盐。”那样的话,孩子到了店里就犯迷糊了:到底买啥来着?
正是学生们一次次的犯错,让我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教学,后来再教“腻”这个字时,我就编出了顺口溜“月字旁,一横长,两横短,宝贝斜勾点”,虽然还有学生会写错,但错误率大大下降了。
毕业后学生们聚会时,还经常回忆起我教给他们的顺口溜,很多听过我课的老师多年后见面,也还能回忆起我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式,这是对我很好的反馈。
无论你遇见谁,
都是在你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人
我也曾经深感无助、无语、无奈、无力。
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关心帮助都得不到一声谢谢,始终保持着冷漠直到毕业。有的学生,手把手教会如何带班,却在邮箱里质疑提高班干部能力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老师自己省力。有的家长,遇到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就质疑校服不是全棉的,孩子穿了会不舒服,因此让孩子三年只穿自己的衣服。有的家长,孩子惹事后就算有监控证明也还是护短赖到底,以各种理由把责任推卸在其他人身上。
当时遇到时,除了觉得不可思议,更多的是难受与委屈。不明白为什么付出那么多,却像高粱种在盐碱地里,颗粒无收。不明白一个少年人的内心怎么会如此复杂,以恶意揣摩人心。不明白家长为何如此挑剔,认为必须是社会适应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孩子适应社会。不明白家长这样护着孩子到底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可是不能发怒,因为发怒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不能吐槽,因为一旦被人传话,事情会变得无法收拾。
搁置在心中的某个角落里,岁月流逝,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渐渐地,答案浮出了水面:在成年人的社会里,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中,我也同样遭遇了类似的事情,忽然就明白了之前所遭遇的不过是人性的冰山一角。
无论你遇见谁,都是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人。他们来陪伴你,丰富你,见证你的一段岁月,磨砺你的韧劲与心智。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没有假如。自从遭遇过家长的挑剔和袒护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家长会上开出了“今天我们怎么教育孩子”“如果学校的要求和你的想法不一致时怎么办”等系列家校合作项目,慢慢引导家长们以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和老师合作,三方共力,培养孩子。就算有个别家长不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我也不着急焦虑,因为未来孩子走上社会后,社会就是一所学校,会把从前没有学会的再次以另一种方式教会他。
老师是不完美的成年人,
带着一群不完美的少年,
找寻彼岸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那些让我无助、无语、无奈、无力甚至伤到我的,成为一瞬间留下的伤疤,有的随着岁月淡去消失,有的始终留在心里痕迹清晰。那是年轻的我,因阴而悲,因晴而喜,没有平和的心态与淡定从容的处理方式,在某一时刻会以物喜、以己悲。可是,教育的路就是跋山涉水,谁不会留点伤痕呢?不然等退休了,怎么说“想当初”呢?
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那些美好的,沉淀在生命里,仿佛陈年久酿,芬芳了未来的岁月;那些遗憾,成为生命里一个片段,教会我淡定、笃定、坚定,让我明白,苦苦纠结于过去,就会错过未来的很多美好。
心头的重石放下时,才能抬头看蓝天白云、四季流美。
一切都有你可能不知道的原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美的遇见。这是30多年教书,我获得的最大感悟。
如今走在路上,看到那些留着长长的头发遮头盖脸、打扮奇异的年轻小伙或姑娘,或是故意让电动摩托车发出轰鸣声呼啸而过,我不再移开厌弃的眼光:他们的童年与少年,也许有太多的不安全感,也许有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卑,使他们以异样的方式走过人群,人们讶异的眼神反而使他们有了一丝莫名的满足:自己被关注了。
听到一些背后的非议,也能一笑而过,不再那么委屈与愤怒,更没有了想要解释的心情。我年轻的徒弟因为受到类似委屈向我求助时,我摘录了英国作家马特·海格的一段话送给他们:你不需要这个世界理解你。没关系的。有的人永远不会真的理解他们没有经历的事情,但有些人会理解,对理解你的人心怀感激就好。
记忆有了筛选功能,筛滤了那些委屈的、伤心的、愤怒的小砾石,留下来细腻的、真诚的、温暖的、美好的风景,装饰在心灵的空间里;灵魂如自由的鸟,疲累时栖息在林间树梢。
我时时问自己:老师是什么?我想,老师是一艘小船,渡人渡己。老师更是一个普普通通不完美的成年人,带着一群同样不完美的少年人,同舟共济,找寻彼岸。
生活,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那么,老师就是那个谋生谋爱的“人”。一撇是生活,一捺是工作;一撇是工作,一捺是健康;一撇是教育教学上的专业素养,一捺是日渐强大的心理素质;一撇是别人家的孩子,一捺是自己家的孩子。就像浪里行船,一摇一桨,无论是教育还是人生,都是平衡的智慧。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不知不觉中,在语文课和学生一起做仿句练习时的我,心头如清泉流过:
老师是花朵,绽放自己,芬芳世界。老师是星光,闪耀自己,明亮人心。老师是小舟,平衡自己,共渡彼岸。
花香、星光、扁舟。
一路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致敬好老师#
(该系列文章与头条教育联合发布)
— END —
来源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于洁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编辑 | 邢晓凤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