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王季思(王季思董每戡和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中文系王季思(王季思董每戡和中山大学)1943年,董每戡先生转入教学工作,任教于东北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等院校,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中国古典戏剧和戏剧史。有研究者指出,转入戏剧研究后,在王国维注重史实考证、吴梅强调戏曲唱腔之外,董每戡另辟新径,从舞台艺术角度出发,强调“戏曲,主要是戏,不只是曲”。“构成戏剧的东西,‘舞’是主要的,‘歌’是次要的。”分析剧本,也抓住戏剧矛盾,沿着矛盾主线的发展变化剖析,注重从戏剧人物的行动、动作阐析戏剧。他的《五大名剧论》特点很明显,极少版本稽考,不做宏观论述,而是侧重精细的文本分析:“像是老导演在红氍毹上给演出者一出一出地说戏,让人们‘看’到舞台上角色的来往冲突,感觉到生、旦、净、末如在目前。”因此董每戡说:“《西厢五剧》被锦绣而内藏雷电,才令人屡读不厌,累演不衰。”而陈平原先生在《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里说:“读董每戡的《五大名剧论》,也时常有‘被锦绣而内藏雷电’的感觉。”
■翁德汉
建国初期,中山大学中文系有五大名师,分别是容庚、商承祚、王季思、董每戡、詹安泰,其中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都是从瓯海大地上走出来的学者。
王季思先生于1906年出生于当时的梧埏一书香家庭,从小熟读经史子集。梧埏一带属于下河乡,水网平原,河流密布,且“土地丰腴,风物清嘉,一年水稻两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梧埏这样的富裕之地,每到节日,经常会有戏曲活动,而王季思往往私自跑去看戏。他的学生黄天骥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王季思老师的家乡温州,是我国古代戏曲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昆腔、乱弹、高腔等地方戏,就在这里流行。王老师从小喜欢看戏,那涂着白鼻子的小丑,插着雉尾的番将,风流潇洒的书生,婀娜多姿的旦角,还有观众的哄笑声、叹息声,飘散在夜空中的锣鼓声、管弦声,在他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末,王季思先生在中山大学。
王季思先生聪明伶俐,小学未毕业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因为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被退学,后来转入瑞安中学读书。和他同村的一个叫戴家祥的人,因为和大儒孙诒让是亲戚,所以两人借住在孙家,经常阅览玉海楼藏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们两个后来一个成了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一个成了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可谓佳话矣。
王季思先生还当过小学和中学教师,1922年到1924年,他在梧埏小学任教,算算时间,是16岁到18岁之间。1925年,在他19岁时,王季思考入了东南大学中文系。1927年春,他在当时的瓯海中学短暂任教过。1929年大学毕业后,王季思先后在浙江省立十中、江苏松江女中执教。抗战爆发,他回温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深入农村、山区宣传。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季思先生任教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并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史及元人杂剧。1944年,王季思的成名作《西厢五剧注》出版。1948年,到中山大学任教,继续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古代戏曲研究,建国后曾任该校中文系主任。
董每戡先生比王季思先生小一岁,1907出生于潘桥横屿头村,1926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后任北伐军第十六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四·一二”事变后逃亡上海。1929年,他受党的指派回温州工作差点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住宅被抄,从潘桥岷岗逃到深山古庙里住了几个月,第二年春天才回上海。去日本留学一年后,他回国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进步戏剧写作和演出活动,这段时间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广为传播的是《G夫人肖像》,演出时曾轰动上海剧坛,深受鲁迅和郁达夫等人的好评。此外,还创作了《饥饿线》《夜》《黑暗中的人》《血液出卖者》《典妻》等剧本。抗日战争后,他还回温小住,他的作品《保卫领空》在温州演出过,引起轰动。
1943年,董每戡先生转入教学工作,任教于东北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等院校,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中国古典戏剧和戏剧史。有研究者指出,转入戏剧研究后,在王国维注重史实考证、吴梅强调戏曲唱腔之外,董每戡另辟新径,从舞台艺术角度出发,强调“戏曲,主要是戏,不只是曲”。“构成戏剧的东西,‘舞’是主要的,‘歌’是次要的。”分析剧本,也抓住戏剧矛盾,沿着矛盾主线的发展变化剖析,注重从戏剧人物的行动、动作阐析戏剧。他的《五大名剧论》特点很明显,极少版本稽考,不做宏观论述,而是侧重精细的文本分析:“像是老导演在红氍毹上给演出者一出一出地说戏,让人们‘看’到舞台上角色的来往冲突,感觉到生、旦、净、末如在目前。”因此董每戡说:“《西厢五剧》被锦绣而内藏雷电,才令人屡读不厌,累演不衰。”而陈平原先生在《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里说:“读董每戡的《五大名剧论》,也时常有‘被锦绣而内藏雷电’的感觉。”新中国成立后,董每戡到湖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53年后转到中山大学,并开了一门中国戏剧史课,这在全国是首开课。
董每戡先生1979年11月摄于北京。
综上所述,从1953年开始,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成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同事。在这段时间,董每戡出版了《琵琶记简说》《三国演义试论》二书。并将分别论述戏剧的脸谱、行头、傀儡戏等九篇专论,汇集成《说剧》一书交出版社出版。但是,“1957年董每戡夫妇二人,双双被错划为右派,取消一切待遇,二人仅领生活费50元。已出版的《说剧》也不予发行。全家的生活在广州难以维持,只得于1968年迁居夫人故里长沙。”期间受尽各种折磨,直到1979年初,董每戡和夫人才得到中山大学的通知:他们两人的问题正在被改正。他们不久就回中山大学了,可惜九个月后董每戡先生就辞世了。王季思的境况稍微好点,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里,还是被打上“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到残酷迫害,肋骨被打断了几根。后来下放干校,有一段时间每餐仅有两块腐乳送饭……直到乌云散去,他重回教席,如鱼得水。
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在中山大学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黄天骥。黄天骥是广东人,1935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去年,15卷本近500万字的《黄天骥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当时,澎湃新闻在《黄天骥:我清楚自己不可能做大师,只希望做好桥梁》一文里说:“黄天骥教授自谓其学术研究是以戏曲为主,兼及别样。从王起(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治戏曲。” 《随笔》杂志2019年第4期刊发了黄天骥的文章,题目为《顾了今天也明天》,里面讲述了他和王季思、董每戡二位先生的往事。
在黄天骥教授一溜的著作里,花城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冷暖集》放在首位。黄天骥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为思想得到解放,黄天骥在任课之余,写了一大批有关古代戏曲和诗词研究的论文,并发表在《文学评论》《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花城出版社负责人说可以出一本论文集,定名为《冷暖集》。黄天骥请他的老师王季思给书稿写序言,里面写到他听课时淘气的神态。《冷暖集》一书责编认为这很不适当,应该删除,偏偏王季思不同意删。最后,出版社方面妥协了,该书也顺利出版了。王季思和黄天骥都当过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合作出版过《中国戏曲选》《元杂剧选》《李笠翁喜剧选》。这种合作,其实就是传承,后来也成为中山大学戏曲学科的传统。黄天骥在一篇题为《余霞尚满天——记王季思教授》的文章里说:“1952年,我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学的第一天,我们静静地坐在课室里,等待系领导讲话。秋天的阳光,把课室照得通亮,我们的心情,也格外兴奋。忽然,一位教师健步走进课室。有人悄悄告诉我,这就是系主任王起教授,他又名王季思。我一看,王老师身材高大,才50出头,已谢了顶,两鬓却是乌黑的。他架着黑边眼镜,容貌严肃而奇特。我不禁心里一惊,怎么他长得像一头老虎,对学生会很凶的吧?开学后不久,有一天,我到操场上运动,路上碰见王老师,他正在和来穗的杭州大学词学专家夏承焘教授一起散步。王老师瞥见了我,停住了脚,把我叫到身边。大概他见到我长得瘦小,对我说:‘你要注意锻炼身体。做学问,靠长命不靠拼命,体质不好不行。’”一句“做学问,靠长命不靠拼命”,把“学问”两个字说得真透彻,如今八十几岁的黄天骥,依然活跃在学术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天骥在《随笔》杂志刊发了一篇写董每戡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后悲惨的遭遇,以及继续辛勤治学的情景。后来,温州市图书馆的陈寿楠老师和他联系上,前者负责建国前的著作,后者负责建国后出版的著述,加上家属提供的一些残稿,两人合作主编《董每戡文集》,于1999年,也就是董每戡先生逝世20年后出版。《董每戡文集》分三大卷,全书有250万字,在董每戡差不多被遗忘的时候,该文集的出版,引起了舆论和学术界的注意。黄天骥说:“他高尚的品格,极其刻苦的治学精神,以及在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学术界广泛的赞扬。”董每戡的儿子董苗把文集摆放在父亲的坟前,焚香祭奠时,眼泪纵横,百感交集。
曾经是中山大学学生的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一篇文章里说“黄天骥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同时接受两位前辈的衣钵,兼及文献与舞台,融考证史料与鉴赏体会于一炉”,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使得中大的戏曲学研究不限于一家,而有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也具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而他所说的两位前辈,就是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如何引导这样一个思维活跃、调皮好动的学生?王季思长于版本校勘和文献研究,让黄天骥来校对最复杂的、有几十个版本的《西厢记》,三四年时间,磨炼他养成踏实严谨的态度,能够坐稳冷板凳,也打下了校注、考证的基本功。“既是戏曲史家,又是编剧、导演的董每戡,在研究上,重视文本与舞台表演相结合。黄天骥问学于董每戡,留校任教后,还遵师嘱跑到剧团实习,翻跟头是学不了了,唱念做打,基本的程式都能够接触。从此,看戏剧文本,黄天骥的心中有戏,人物都是活泼泼的,突破了拿戏剧只作案头文章看的局限。”两位从瓯海大地上走出去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特的方法,培养出了黄天骥等一批优秀学人。
2017年6月,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了“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有关媒体在报道时介绍说:“王季思和董每戡两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分别于1948年和1953年到中山大学任教,是中山大学戏曲文学研究及戏曲史学科建设的主要奠基者。王季思先生注重戏曲文本考证与校勘,董每戡先生关注戏曲的舞台实践和演出形态,这‘一文一武’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思路奠定了中山大学戏曲研究的学术传统,两者的融会贯通也使其戏曲研究与时俱进延绵不衰,至今仍居于国内外一流水平。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王、董两位先生开创的传统戏曲研究基础上,从文学、文献与表演的研究向形态、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拓展,从传统戏曲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拓展、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