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校训是什么(承百年校训应国之所需)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是什么(承百年校训应国之所需)时隔近百年,在北京交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王稼琼校长作了《做知行合一的交大人》的演讲,再次将“知行”校训强调给新时代的交大学子。他表示:“知”代表对知识的追求和探求,“行”代表在实践中成长,“知行”校训的核心正是教导交大人要“知行合一”。“知”与“行”的思考与探索,见证着北京交通大学的成长,经过数代交大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知行”校训不断传承并发展。1921年,时任校长叶恭绰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叶恭绰的讲话,也是对交大“知行”校训要义的解释。曾鲲化向邮传部呈《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全文叶恭绰校长致词
数千年来,中华哲贤各展睿智,探求“知行”真理。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便定下“知行”作为校训,并将这二字贯穿学校发展始终。126年来,学校以交通为名,以知行为魂,传承文脉、启迪新知、孕育桃李、服务国家,以特有的品格和风骨,铸就了今日百年名校的璀璨诗篇。
临危请命,立校于清朝之末;上庠育纲,兴学于国难之交。漫漫而求索,笃知行以自强,惟兴学而振邦。
“知”就是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就是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交大校训“知行”的诞生,与学校特殊的建校背景有关,也与特色鲜明的工科背景有关。从诞生第一天起,北交大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二十世纪初,为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管理人才,国家急需开办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学校。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铁路管理传习所应势而生。清政府邮传部司员曾鲲化倾力促成学校的创建,在其向邮传部呈上的文章中就有对“知行”理念的阐述。
1921年,时任校长叶恭绰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叶恭绰的讲话,也是对交大“知行”校训要义的解释。
曾鲲化向邮传部呈《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全文
叶恭绰校长致词
“知”与“行”的思考与探索,见证着北京交通大学的成长,经过数代交大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知行”校训不断传承并发展。
时隔近百年,在北京交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王稼琼校长作了《做知行合一的交大人》的演讲,再次将“知行”校训强调给新时代的交大学子。他表示:“知”代表对知识的追求和探求,“行”代表在实践中成长,“知行”校训的核心正是教导交大人要“知行合一”。
回首北京交通大学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练、世事沉浮,我们不难从中看到“知行”校训的一以贯之,指引着学校不断迈出新步伐、攀上新高峰、取得新成就。
- 1994年,北交大率先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
- 2012年,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北京交通大学;
- 2017年,北交大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 2019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北京交通大学的意见。至此,北交大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已获得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支持。
回首百年办学路,“知行”二字早已融入交大人的血脉之中,在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中焕发出蓬勃的、崭新的生命力!面向更远大的未来,交大人满怀信心,步履不停,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执”报国之志,“兴”盛交通强国郁郁乎交通大学,瞻其未来,风华知著。祈其愿兮,谋人类之福祉,情系家邦;攀世界之巅峰,气吞轩翥。
作为中国近代铁路管理与电信教育的发祥地,这所以“交通”为名的全国重点大学,天然而生“交融世界、通达古今”的胸襟与气度。在建设交通强国的道路上,交大人秉承报国之志,矢志创新,不断刷新历史成绩,走出了一条充满交大特色的交通报国之路。
作为一所因铁路而诞生、由铁路而发展的高校,“爱路报国”的梦想早已融入交大师生的思想,并内化成责任感与动力。多年来,十余万交大人秉承爱路报国的优良传统,长期奋斗在铁路和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他们用“爱路报国,引领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追求和豪迈情怀,投身于国家建设发展的浪潮之中,刻下永不磨灭的交大印记。
-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交大人挺身而出,艰苦攻关,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双柱型端刺结构系统,并应用于京沪高铁建设之中,为国家节约了至少2亿元的建造成本。
交大人在研发一线
- 为缓解西煤东运能力紧张局面,交大人披挂上阵,自主创新,研发了重载可控列尾装置,并应用于大秦铁路,创造了重载铁路运输世界纪录和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朔黄铁路黄万线开通运营 图源:国家能源之声
- 立足世界屋脊,面对世界难题,交大人坚守初心,永不言弃,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破解了高原冻土及隧道施工难题,使我国多年冻土隧道建设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研究团队在青藏铁路冻土区清水河试验段的现场测量
- 在城轨交通领域,交大的建树同样赫赫有名。交大人自主创新的CBTC,不仅彻底打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和装备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还迫使进口CBTC降价30%,真正为中国城轨交通扬眉吐气。
学校与丰台区签署共建“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如今,我巍巍中华,铁路绵延数万里,上可至世界屋脊,下可过江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铁路六次大提速、实现重载运输,到21世纪青藏铁路建设、客运专线建设……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秉持“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交大人必将凝心聚力,奋力投身交通强国建设伟大征程,努力为民族复兴标注新的高度、书写新的荣光。
“植”育人初心,“星”耀华夏九州万千交大学子,循报国初心,精读课业,践实笃行,尽心竭力,恭行不怠。当此新纪星耀,交大学人,铭记初心,与时俱进,共创新辉。
风风雨雨百余载,北京交通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瞄准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人才,服务国家。一代代交大学子奔赴祖国建设最前沿,一批批有志青年扎根行业发展最前端,闪烁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
立校之初,北京交通大学就以“造就铁路管理人才”为办学宗旨,为中国铁路事业初创输送了26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铁道信号事业的开拓者汪禧成……一位位杰出校友蜚声中外、名垂史册。
刘瀚、应尚才、金士宣、汪禧成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隶属铁道部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后铁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快发展成为一所服务于铁路事业的多科性大学。“进了交大门,就是铁路人”是当时交大学子求学报国理想的生动写照,“到铁路建设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成为无数交大毕业生的执着追求。
时代风起云涌,交大英才辈出。我国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提出者和践行者郜春海;首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动车调试”模式的丁树奎;开辟并引领城轨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发展方向的杨秀仁……交大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让青春在奋斗的道路上焕发出绚烂光彩,不断唱响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交大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教融合创新计划、科研导师计划,强化科研育人,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同时,北交大不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并实施“高原”“高峰”两大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成立詹天佑未来技术学院,实施“3 5”本博贯通式培养,统筹推进学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和特色优势学科科技领军拔尖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高端急需人才。
赓续奋进新百年,同心筑梦创一流。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5%,深造率超过56%,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一代的交大人正意气风发,带着北交大的馈赠,奔赴下一程山海——
孙玉丽,北交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本科期间,他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满绩,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如今,她以推免绩点4.21,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排名双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大学。
郑好,北交大交通运输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联合国“亚太青年交流项目”中,她当选为中国代表,前往泰国不发达地区调研,“创立文化旅游节”的提案被泰国当地人采用,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
张洪宇,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扬帆计划——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入选者。应征入伍服兵役期间,获集体三等功,获“优秀义务兵”称号。退伍返校后,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等十余项荣誉,代表交大登上人民日报《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
……
绵延的轨道,托举着强国的动力;散射的电波,播撒着富民的信息。百余年来,“知行”校训已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代代交大师生的血脉中传递。如今,在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的北面,枝繁叶茂的百年国槐荫蔽下,有一块刻着“知行”二字的石碑。石碑厚重、槐花芬芳,每一天都有无数师生经过“知行”碑,他们在这里成长,也从这里出发,将探寻科学真谛的旅行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结合在一起,弘扬百年校训,谨记“知行”精神,力图为交通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内容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官微、运输研会官微、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会官微、国家能源之声官微、人民日报、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人民网官微、北京交通大学官网、轨道交通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