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初中学的文言文技巧(初中文言文怎样学)

初中学的文言文技巧(初中文言文怎样学)具体来说,有一些字词,没有必要解得过细。如: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要追求系统性,而是要以熟悉文言文语言特点、适当积累为基本指向,以诵读为主要方法,以形成语感、把握实词为重点。教学中要在解通文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领会文言之美,了解古人的胸襟和智慧;不宜过分追求“字字落实”,更不宜过度关注词性、句式等文言语法内容。词义的变化发展,古今词义不同是文言文词语教学的重点。其次则是文言虚词。讲文言虚词也不可面面俱到,每堂课应有重点。(张寿康《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初中阶段属于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 其任务是为养成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做好应有的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读、背诵”二三十篇文言文。必须克服“毕其功于一役”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这种想法 主观上操之过急 就会在教学实践中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盲目地加深讲解的内容 例如硬是把一些艰深的“规律”(其中多数是词法和句法的概念)灌输给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 以为学

初中阶段,需不需要进行文言文的系统学习?一些字词,有没有必要解得过细?古诗文中的一些字的读音该如何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日前对统编语文八年级教学上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答疑。

初中学的文言文技巧(初中文言文怎样学)(1)

典型问题:需不需要进行文言文的系统学习?教材中文言诗文教学要求较高,但文言诗文教学比较耗时,究竟教到什么程度为好?背诵的要求该怎么掌握?

回答: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集中学习文言诗文,还远远谈不上系统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都是强化语感,丰富积累,在此基础上适当梳理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些理性认识即可。具体来说,不妨听听王力、张寿康、张必锟三位先生的观点:

我们知道,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这三个方面,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我们读古书,因为不懂古代语法而读不懂,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所以语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不是太重要的。至于语音方面,更不那么重要了。(王力《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词义的变化发展,古今词义不同是文言文词语教学的重点。其次则是文言虚词。讲文言虚词也不可面面俱到,每堂课应有重点。(张寿康《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初中阶段属于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 其任务是为养成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做好应有的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读、背诵”二三十篇文言文。必须克服“毕其功于一役”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这种想法 主观上操之过急 就会在教学实践中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盲目地加深讲解的内容 例如硬是把一些艰深的“规律”(其中多数是词法和句法的概念)灌输给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 以为学生记住了它们就必定能用来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这其实是办不到的 因为所谓语言规律就其本质来说 都是在千百次的重复应用中自发形成的 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做基础 就很难理解 即便一时理解了 也不见得就能用上。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体 它的这个特点尤其明显。(张必锟《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和教材的修订》)

老师们之所以觉得文言文教学很耗时间,很可能与教学中过于强调“字字落实”,总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讲得过深过细有关。

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要追求系统性,而是要以熟悉文言文语言特点、适当积累为基本指向,以诵读为主要方法,以形成语感、把握实词为重点。教学中要在解通文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领会文言之美,了解古人的胸襟和智慧;不宜过分追求“字字落实”,更不宜过度关注词性、句式等文言语法内容。

具体来说,有一些字词,没有必要解得过细。如:

①有老师问:《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的“至”“于”各作何解?其实这里的“至于”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另提一事,没有必要专门解释,更不必拆开解释。

②有老师问:《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究竟怎么理解?其实这里的“以”有两种常见解释,一个是理解为“此、这”,一个是理解为通“似”。这两个解释都是不常见的,对句意理解的影响也不大,学生了解之后,对未来的浅近文言文阅读价值有限,因此,只要大致了解“不以疾也”的意思就行了。

③有老师问:《三峡》中“或王命急宣”的“或”,该理解为“有时”还是“倘若”?其实这两个理解的差别并不大,对学生来说不必求之过深。对老师来说,“有时”说明是确有其事,“倘若”则更强调假设(也未必就没有其事)。在郦道元生活的时候,控制长江流域的南方政权,首都在长江下游,宣达君命,按照一般之理当从江陵往白帝,因此以解为“倘若”为宜。

不仅字词,有时文意的理解也不必求之过深。有老师问:《孟子》的三章看似没有关系,既然放在一起了,那么肯定有内部联系,只是找不到?怎么样才能找到联系?其实仔细看教材中设计的学习任务就会发现,这三个短章作为《孟子》中的名篇,放在这里是呈现孟子的三个重要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了解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极大影响的观点,有助于修身养性。三个短章之间未必有很深的内部联系,如果说有,也不必在这里深挖。

当然,有一些字词解释,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也不妨稍加引申。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盖竹柏影也”的“盖”,解释为“原来”或“大概”,字面上都可以通,但前者意味着刻意探寻,后者意味着随意言之,也就是苏轼所说的“望南山”和“见南山”。在一个自己经常来的地方,在月色中玩味落寞而旷达的心境时,取哪一种理解更好,可以让学生讨论。

初中学的文言文技巧(初中文言文怎样学)(2)

古诗文中的一些字的读音,简要回答如下:

1.书中多次出现的“骑”,最先出现应在七下《木兰诗》,应该读作“qí”。《现代汉语词典》标注,有些义项“旧读‘jì’”,但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都读“qí”。《汉语大字典》只标“qí”一个音,《汉语大字典》“jì”音下只有一个姓氏义项,其他义项都读“qí”。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裳”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除了一个只在“衣裳”中出现的轻声“shang”外,只有“cháng”一个读音,应该读作“cháng”。《汉语大字典》也只有一个读音“cháng”。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裳”的意思不是“下衣”,而是“泛指衣服”(《汉语大字典》义项2,例句即课文句子),因为泪水只打湿下衣不合情理。《现代汉语词典》把“裳”只解释为“下衣”,是将词义缩小了。

3.“浑欲不胜簪”中“胜”的读音,应该读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读第四声,又标注有旧读音为第一声。《汉语大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直接标第四声,《汉语大字典》“胜”只标一个读音,就是第四声。

4.“松枝一何劲”中“劲”,读后鼻音“jìng”。《现代汉语词典》区分得很清楚,作“刚劲有力”讲时读后鼻音。《汉语大词典》的区分相同。“劲”这个多音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诗作赏析中明确给出了“刚劲”的解释,读音是不难弄清的。

以上这些读音,按照现代汉语的常见读音读即可。

5.“空乏其身”中的“空”,应该按教材标音读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的区分很清楚,“空乏”作“空洞乏味”讲,“空”读一声;作“贫穷”将,“空”读四声。《汉语大词典》的区分也是这样的。

6.“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应该按教材标音读“zēng”。“曾”在这里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主要意思是“曾经”。具体可以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靳晓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