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大学状况(八年抗战)
抗日时期大学状况(八年抗战)78年9月,我被父亲用棍棒赶进教室,不过不是高中,而是初二(毕业班,那个时候,初高中都只读两年)。一年后考上县一中,1981年考上大专。1976年,我初中毕业后弃学,无论我父亲如何发怒。当年高考还没有恢复,我看不到读书的前途在哪里。跟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届,乡里临时办高中,招的都是本校毕业生,同时,初中也没有一个考出去(不是都考不上县中,而是不招我们乡的,因为自己有高中)。1978年从乡中学考上,我知道的有三个,一个本科,两个省属中专。网络图片我虽然也是只参加一次高考考上的,但不是正宗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前几天,看到一个话题:复读,值得吗?
这里先不讨论现在复读的情形,只说说我们60后当年高考的一些故事和复读的情况。
1977年恢复高考,此后后的10年内,可以说,只参加过一次高考、应届就考上的,都是学霸,无论考上的是中专、大专还是本科。
数了一下,真不多。
跟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届,乡里临时办高中,招的都是本校毕业生,同时,初中也没有一个考出去(不是都考不上县中,而是不招我们乡的,因为自己有高中)。1978年从乡中学考上,我知道的有三个,一个本科,两个省属中专。
网络图片
我虽然也是只参加一次高考考上的,但不是正宗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1976年,我初中毕业后弃学,无论我父亲如何发怒。当年高考还没有恢复,我看不到读书的前途在哪里。
78年9月,我被父亲用棍棒赶进教室,不过不是高中,而是初二(毕业班,那个时候,初高中都只读两年)。一年后考上县一中,1981年考上大专。
高二分班后读读文科。高一那个班有两个学霸分班后都读理科,一个清华,一个浙大。
重点说说我们文科班。这个班特别处是应届生和复读生混合,正好一半对半,各32人,总共64人。考上本科6人,大专10人,中专大约十一二个。其中应届生考上本科0人,大专4人,中专5人。
没考上的大约有一半人又复读,1-3年后,大约又考上10余人。
网络图片
班上考得最好的一位,是第三年参加高考。以前考理科,都没上中专线。来我们班是理转文,文科十分优秀,平时的作文都被老师推荐为范文。他的高考总分够得着北大以外的任何学校,但最后却选择了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一个重要机关。其他几个复读考上本科的,后来的发展也挺不错,有导演,企业高管,大学教授。
再说说我所读大专的同寝室的8个同学,除我一个假应届毕业生,其他7个都是复读生。现在的情况是正处级2个,正科级2个,副科级1个,企业高管1个,中学副校长1个,乡镇教师一个。
再说说3个典型复读生。
一个女同学,连考3届,但筛考都没考过,于是放弃,很快嫁人。
另外两个,都复读7年,共参加8届高考,最后都考上专科。今年退休,退休前一个当一个中型企业一把手,一个当县城中学副校长。在我看来,经过多年复读的人,内心比较强大,情商也比较高。
结论:当年复读,只要能考上,哪怕8年,也是值得的;相反,如果考不上,就白费时间和金钱。
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专,那么复读值不值得呢?要看最后的结果。复读后,涨很多分,肯定值得;如果复读涨分有限甚至考得更差,肯定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