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才子写下一首诗(四次高考才登科)
落榜才子写下一首诗(四次高考才登科)白话翻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于是,孟郊写下了一首名叫《登科后》的七言诗,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千古名句”。全诗真实地反映了一位寒门学子,历尽辛酸走过漫漫科考路,终于金榜题名的喜悦。《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孟郊,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寒门贵子”。因为出身比较低微,一生又遭遇不幸,所以他特别爱写一些“穷愁寒苦”的诗,所以被苏轼讥讽为“寒虫号”。
不过,孟郊也并非总写愁苦的诗歌,他事实上是一位“真性情”的诗人。他一直在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人性感悟。
无论是对功名的渴望,对同列的妒忌,还是对人生的牢骚满腹,他总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加任何掩饰地诉诸笔端。
有的时候,孟郊也会写一些意气风发,甚至让人看起来有些“小人得志”的诗。唐朝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第科举考中进士,顿感扬眉吐气。
于是,孟郊写下了一首名叫《登科后》的七言诗,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千古名句”。全诗真实地反映了一位寒门学子,历尽辛酸走过漫漫科考路,终于金榜题名的喜悦。
一、《登科后》为什么那样“张狂”?《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话翻译:
往日过得实在是太过窝囊了,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如今,我终于可以摆脱束缚,让思维自由自在,无边无涯了。
于是,我要乘着这一场春风,在街道上纵马疾驰,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够赏遍长安城中的春花。
读完了这首《登科后》,我们会发现,孟郊真的是一个非常真性情的诗人。他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登科后的得意、狂喜之情。得意到了什么程度呢?得意到了他要“放荡思无涯”。
“放荡”一词在古文里,当然不是指他要干什么有伤风化的事。这是说,他想采取一种打破常规,挣脱束缚的思想和行动,一改他之前“龌龊不足夸”的面貌。
孟郊是一个小官吏家出身的寒士,他从小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因此非常“爱面子”。他在唐朝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科考之前,已经认识了韩愈、李观等人,后来他们成为了朋友。
结果,韩愈、李观二人当年同时考中了进士,而孟郊却名落孙山了。孟郊自问才华并不逊于这两个朋友,因此思想上备受打击。
韩愈号称“百代文宗”,他的散文肯定是写得最好的,但是论诗的话,孟郊水平绝对不会在韩愈之下。对于这一点,韩愈自己不但承认,后来还一直向人推荐孟郊。
而李观也说:“孟之诗,五言高处,在古无二,其有平处,下顾两谢。”意思就是说,孟郊写得最好的五言诗,超过了古代诗人。写得一般的五言诗,也可以俯视谢灵运、谢朓。
张籍、韦应物,也非常欣赏孟郊的诗才。而他们三个朋友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要是三个都没中,或者有两个没中,都好一点。
结果,就孟郊一个人没有考中。因妒忌而产生自卑,因自卑而发出牢骚。一般文人都会掩饰这种虚荣的心理,但是孟郊却不会。
孟郊直接就说“独恨鱼鸟别,一飞将一沉”。鱼和鸟不都是一样,算是小动物嘛,凭什么你可以飞,我就只能往下面沉呢?
写完这个还不算,他又写了“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人家都去当官了,我就一个人,眼巴巴地望着官府的大门儿进不去。
然后,孟郊又说“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天哪!到处的花儿都开了,就我这里的花儿不开。看了这些诗句,可以想想看,孟郊的心里是有多少的牢骚与悲苦啊。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和李观都鼓励孟郊再去考一次。于是,孟郊在唐朝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又去考了一次。结果,他居然又失败了。这样的落差,简直让人要发疯!
于是,孟郊又休整、休息了一下。然后过了三年,到了唐朝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第四次参加考试才中举。
从前,孟郊没有中举的时候,虽然住在长安,但是他只敢关起门来读书,根本不敢上街去见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穷,他也好面子,他觉得没有中进士很丢人。
另外,跟朋友聚会是需要银子的,也不是去白吃人家的对吧,你白吃白喝就丢人了。跟朋友见面,人家还要问你书读得怎么样啊?你今年考试考得怎么样啊?你不会感到羞愧吗?
所以,孟郊之前是非常“龌龊”的。现在他中举了,他觉得自己有资格跟韩愈、李观这一般朋友坐在一起了,那个叫一个高兴啊。所以他就想“放荡”一下,做一个心理补偿。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次诗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孟郊究竟是怎么样来“放荡思无涯”的。如今,有很多人都把这两句诗中的“春风”和“长安花”看作是虚写。
不过事实上,在唐朝的时候,科举之后一直都是第二年的春天“放榜”,所以当时正是在长安城看花的季节。所以,“春风”和“长安花”并非是虚写,而是实写。
不过,因为孟郊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假如你想把“春风”、“长安花”理解成想象中的另一种意思,其实也不会与他的本意偏离太多。
二、万物皆及时,独余不春在中国古代,国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在现代,高校通过“高考”筛选人才,古今两种不同的考试,其结果同样会影响到一个考生的未来。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就,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考试关。但是考试,并非适合任何所有的人才。古往今来有许多大才子、大文人,在科考中往往失利。
比如说,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文长,一辈子都没有中过举。散文大家归有光考了八次,一直考到60岁才考中进士。
那么,孟郊总共考了多少次?大部分的书上都说,他一共考了三次,最后才金榜题名,但是据学者的相关考证,孟郊事实上至少考了四次。
从贞元四、五年开始考,一直到贞元十二年金榜题名。孟郊前后花了七年的时间就中了进士,这已经算是很快的了。
在韩愈、李观、孟郊三个人当中,孟郊的诗才最突出。古代科举考试最重写诗,但是大概是孟郊写的诗歌,不太对主考官的胃口,因此他拿不到高分。
如今的高考也是一样,高考作文拟定一个题目,给你划定了一个范围。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去写它,至于好不好,全看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
所以,考试放榜的时候,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有一些人遭受了考试的打击,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但是另外一些人,在哪里跌倒,又从哪里爬起来。看起来,孟郊就是后一类人。
当然,现实中遇到考试失利的时候,究竟是选择原地“躺平”,还是爬起来重新再考,并没有对错之分,只看你个人的选择了。
结语李观看得非常清楚,孟郊一生中大部分好诗好句,都是出自他的五言诗中。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都显得明白晓畅,摄人心魄。
不过,孟郊在七言诗中的情感表达,每多含蓄。只有《登科后》这一首诗,显得最为真实自然,确实表达了他想要的“放荡思无涯”的地步。
这一切都是因为,孟郊误以为这场科举考试的中举,会成为改变自己人生的一个契机。然而通过了科考,才只是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而已。
因为后面二十年的宦海沉浮,才让孟郊真正地认识到了,到底什么才叫人生的沉浮,宦海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