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世界上伟大的二十五个教育法则(73岁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

世界上伟大的二十五个教育法则(73岁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2019年3月6日,朱小蔓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一文,其中也回顾了她1980年代转向情感教育研究的缘由:“在当时的教育学文献中,很少看到对学生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也很少看到怎样培养学生正面情绪情感的研究。我想做这件事,想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人的正面态度、正向情绪情感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去保护它们,怎样转化负面情绪情感……”为何朱小蔓对情感教育研究情有独钟?答案就藏在这本书的自序里。她这样写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人的内心持续、内发、内控地生长、壮大着品性,从而使一个人成为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在大量阅读文献、亲身参与教育改革实验之后,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情感是道德生长的基础,她提倡教育者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首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半路出家”投入教育研究朱小蔓是江苏南京人,出生于1947年。19

据中国教育学会官方微信消息,8月12日上午,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家朱小蔓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殡仪馆(西天寺)举行。两日前,朱小蔓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3岁。

世界上伟大的二十五个教育法则(73岁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1)

朱小蔓遗体告别仪式现场。(网络直播截图)

朱小蔓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督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等职。她既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被誉为“情感教育圣女”,又是一位在教育领域富有实绩的官员,参与推动了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

她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多所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及教育学者们纷纷在网上留言或撰文,为之纪念、送别。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通过微博哀悼:“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怀与道德文章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蔓大姐近年来一直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从不言弃,让人感佩而心疼。”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萍亦称,与朱小蔓彼此引为同道,为她的离世痛苦难言:“我知道她还有很多教育的规划、理想尚未实现,还有许多心中牵挂的学生、朋友,怎么就这样悄然离开了……她的善良、智慧依然那么美丽与光芒!”

“半路出家”投入教育研究

朱小蔓是江苏南京人,出生于1947年。1970年,朱小蔓考入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即留在高校从事教学行政工作。此后,她两度深造,于1985年考入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攻读哲学硕士,毕业后不久,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师从鲁洁教授进行德育研究,于1992年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情感教育论纲》,1993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引起学界重视,被公认为“开拓了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也奠定了她其后数十年的生命主题。该著作分别于2007年和2019年两度修订再版。

世界上伟大的二十五个教育法则(73岁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2)

年轻时的朱小蔓。

为何朱小蔓对情感教育研究情有独钟?答案就藏在这本书的自序里。她这样写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人的内心持续、内发、内控地生长、壮大着品性,从而使一个人成为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在大量阅读文献、亲身参与教育改革实验之后,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情感是道德生长的基础,她提倡教育者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首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

2019年3月6日,朱小蔓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一文,其中也回顾了她1980年代转向情感教育研究的缘由:“在当时的教育学文献中,很少看到对学生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也很少看到怎样培养学生正面情绪情感的研究。我想做这件事,想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人的正面态度、正向情绪情感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去保护它们,怎样转化负面情绪情感……”

幸运的是,适逢国家先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她的思考得以不断在实例中探索和验证。据北京师范大学资料,1996年至2000年代初,朱小蔓先后参与了多项与青少年、儿童情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关的省部级“九五”规划项目,其间还出版了《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情感德育论》等经典著作,主编了《中小学德育专题》、《道德教育论丛》(1、2卷)等,学术影响广泛。

任教育要职推动新课程改革

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同时,自1994年起,朱小蔓开始兼任行政职务。她曾于1996年至2002年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并于2000年就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长;2002年至2007年,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7年后,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并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

身居教育领域要职,朱小蔓从学术的立场出发,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例如在中央教科所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访问学者制度;此外,也利用自身学术影响力,将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中,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创新。她参与了教育部委托的新世纪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并于2012年出任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制》总主编,这一初中教材至今仍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世界上伟大的二十五个教育法则(73岁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逝世)(3)

年届古稀,朱小蔓仍有新的教育思想诞生——建立“情感—交往型课堂”。2014年起,她主持着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率领研究团队奔波于北京和江苏南通两地的项目“种子校”,同时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分别推敲、编制《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操作手册》。但据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林啟红追忆,那时,朱小蔓已经患病,日常出席活动都需要克服病痛。

2019年12月底,多年来一直追随朱小蔓从事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30多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出席了一场“朱小蔓情感教育座谈会”。会上,朱小蔓总结说,自己从事情感教育研究30多年,至今还在摸索中,还有许多需要发展的地方。她寄望后来的研究者,“甘坐冷板凳、多吃苦,中国的情感教育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