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西迁教授们在信中写道,“听党指挥,跟党走,代代交大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就是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十多天后,老教授们便收到了对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的西迁精神受到了的赞扬,大家都非常高兴。”朱继洲说。“2017年10月,十九大刚刚开完的时候,学校党委组织我们15个老同志学习十九大的精神,在这个座谈会的最后,有人提议说,我们来跟写封信吧,谈谈我们西迁过来以后的感受,谈谈我们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的成绩,大家一致赞成。这封信后来就在11月底发出去的。”朱继洲回忆道。那么,西迁老教授们都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岁月?在新时代里,西安交大的师生们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传承好西迁精神的呢?——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核反应堆工程系教师今年87岁的朱继洲,23岁时随交大西迁至西安,在这里从事了一辈子核反应堆工程的教研工作。岁月变迁,当年的壮志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2017年11月,包括朱继洲在内

日前,湖南卫视《来信》节目第八集专题报道交大西迁故事,讲述了交大师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不负时代、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西迁老教授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给写了一封信,讲述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开启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

2017年12月11日,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了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他说:“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3)

那么,西迁老教授们都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岁月?在新时代里,西安交大的师生们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传承好西迁精神的呢?

  • 朱继洲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核反应堆工程系教师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4)

今年87岁的朱继洲,23岁时随交大西迁至西安,在这里从事了一辈子核反应堆工程的教研工作。岁月变迁,当年的壮志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2017年11月,包括朱继洲在内的15名西迁老教授决定一起给写一封信。

“2017年10月,十九大刚刚开完的时候,学校党委组织我们15个老同志学习十九大的精神,在这个座谈会的最后,有人提议说,我们来跟写封信吧,谈谈我们西迁过来以后的感受,谈谈我们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的成绩,大家一致赞成。这封信后来就在11月底发出去的。”朱继洲回忆道。

西迁教授们在信中写道,“听党指挥,跟党走,代代交大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就是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十多天后,老教授们便收到了对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的西迁精神受到了的赞扬,大家都非常高兴。”朱继洲说。

在老教授们写给的信中,提到了这样一段往事:1955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后调整为主体西迁。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青年学生热血沸腾,交大师生义无反顾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投身建设祖国大西北的事业中。“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成为西迁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 吴百诗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理论力学教研室讲师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5)

“要去支援,必须要有足够雄厚力量的学校,才能够真正起到支援的作用,所以下决心决定由交大来支持。”吴百诗说。

彼时已在上海创立近一甲子的交通大学,培养出了钱学森、吴文俊、黄旭华等一批杰出人才。一座拥有六十年历史和六千多名师生的老学校,要在两三年之内从上海迁到西安,这显然是个巨大的工程。

  • 史维祥

——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时任机械系党总支书记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6)

“开了很多会,我们党委不断地开会,白天晚上地开会,因为太复杂了,要在那么短的时间,要把那么老的一个学校,师生员工那么多人,一下子迁到西安来,这里很多思想工作要做。”史维祥回忆道。

  • 钟兆琳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7)

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带头西迁时已近花甲之年。在教师队伍中,钟兆琳先生始终是拥护迁校的一面旗帜,当时周恩来总理知道他的情况后,带口信给他,说:“钟先生你年纪大了,夫人身体又不好,你可以考虑不去西安。”

但钟兆琳说:“不行,我要去,我是校务委员会委员,我是第一个举手赞成的,如果我不去,我失信于西安人民。如果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许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于是他卖掉上海的住宅,安顿好夫人,只身一人踏上西行专列,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中国首个电机实验室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8)

钟兆琳之子钟万劢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非常非常爱国。他当时这样说,‘中国东南有人才,西北有资源,这两个结合,那么中国就大发展。’”

  • 陈学俊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交大动力工程系教授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9)

我国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是当年随校西迁的教授之一。

1948年,27岁的陈学俊成为了当时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57年9月,陈学俊夫妇带着四个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专列前往西安。临行前,他们注销了户口,并将解放前购买的位于上海市闹市区牯岭路的住房,交给了上海主管部门,“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时很值钱,在国际饭店的后面。”但陈学俊不觉得可惜,因为:“我去支援西北建设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亟待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而工业布局不合理、西部高教力量薄弱,是横亘在国家经济建设面前的两座“大山”。为建设国家而拼搏开拓的崇高使命,深深吸引感召着老一辈西迁人,当时,西迁教工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年长的66岁,每一个迁来西安的交大人,想的都是祖国的发展和需要

  • 张娴如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交大机械系教师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0)

“现在有些年轻人问我们,说你们那时候怎么那么伟大的,好像把上海抛开了,到那么艰苦的地方来,其实,他们可能不理解我们当时的情况,我们当时是热血青年嘛,那时候一动员,大家都非常热情的。”张娴如说。

  • 胡奈赛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交大物理教研室助教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1)

“就是建设国家,所以说到哪去,那是个最小的问题。”胡奈赛表示。

  • 王世昕

——交通大学机械系西迁学生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2)

“当时的思想就是要到艰苦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世昕笑着回忆。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3)

交大西迁博物馆里,一张粉色的车票,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1956年8月10日,一千多名师生,登上了交大支援大西北的专列,大家领到的车票上印着一行大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上图记录了当时上海徐家汇市民欢送西迁师生启程的热烈情景。

  • 郑善维

——交通大学机械系西迁学生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4)

郑善维回忆道:“8月10日那天,上海有很多我们同学的家长送的,当时大家都整班整班地上火车,所以我的心情也挺激动。”

就在郑善维他们这批学生对未来的读书生活憧憬之时,在西安新校区的建设工程队也正在加紧施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来的。交大西迁之初,这里是南方学子从未见过的景象: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街。但老一辈交大人克服人力、资金等困难,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在西安东郊一片麦田中建起了一座新的大学。

  • 陈绍汀

——交通大学西迁教授,时任交大基础部助教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5)

“不能等时间,你要抢时间的方式,从西迁的精神来说就是那样,争分夺秒。”陈绍汀说。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6)

建校初期,因为基建资金紧缺,不能建造礼堂,但学校开大会,又必须要一个集会场所,于是学校总务部门从江西买了5万根毛竹,搭建了一个“草棚大礼堂”。不论酷暑还是寒冬,“草棚大礼堂”成了举行开学典礼、迎新晚会、音乐会以及听报告、放电影的固定场所,给当年的西迁师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彭康和钱三强都曾在这里,给交大学生做过报告。

  • 陶文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7)

“后来我本科毕业,进了热工教研室攻读研究生,这里面的老师百分之八十是西迁过来的,我听他们开会讲,从来没有哪个人说西安有哪儿不好,都是怎么把教学做好,怎么把实验带好,都是在科研、教学上面下功夫,这些老先生他们真的是忠心耿耿为教育事业。”陶文铨如是说。

时光荏苒,当年随校西迁时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此后在西安交大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如今,年过八旬的陶文铨仍然坚持奋战在工程热物理专业教学科研第一线。他说,自己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西迁教授们的言传身教,激励了自己治学育人一辈子

西迁新传人

1956年至1959年,交大西迁期间,先后兴办了17个新专业,以此为基础,交通大学在西安的科研事业迅速开展起来。以交大为基础,成立了中科院陕西分院,取得了国内科研史上的多个第一,为祖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保障。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8)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西迁老教授们人生选择的真实写照。在当年从上海迁来的一千多名教职员工中,今天健在的仅剩下两百余人,许多人都已长眠于这块黄土地。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19)

2020年4月22日,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了写信的14位西迁老教授

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勉励西安交大的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0)

  • 卢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1)

“弘扬西迁精神,勇担国家使命,共创交大荣誉,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卢建军表示。

  • 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2)

“为什么给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那么快就回信了?他说‘我知道这种生活条件环境的巨大反差,(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王树国表示。

如今,西安交大正在“二次向西”,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继续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 徐峰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3)

“西迁精神给了我们无尽的鼓舞,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作为新时代的科技人员,我们也将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中,来实现自身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徐峰表示。

2011年,徐峰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母校,成为当时西安交大最年轻的“80后”教授。回校后,徐峰建立了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并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书记在多次场合,尤其在交大视察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聚焦在和生命健康相关的前沿领域,来开发我们自己的理论、技术和仪器,从而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徐峰团队立足力学基础理论,交叉融合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从组织到细胞和分子尺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空白

  • 张磊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4)

“饮水思源。没有党和国家的养育,就没有我个人的成长,没有学校的教导,就没有我个人的进步。我的一切来源于此,我的一切更应回馈于此,无论阻力更无关困难,只有一片心愿。更重要的是,我坚信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才可以取得最大的成就,只有在西北这片沃土之上,我们才可以发出最大的光芒。”张磊说。

如今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第一大致死疾病。据统计,在我国城乡居民因疾病而死亡的人中,平均每5个人,就有2个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如何解释心血管疾病的微观机制,并设计出精准有效的药物,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也是物理科学向生命领域交叉的一个重要前沿方向,这深深地吸引着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的张磊教授。

1999年,张磊考入西安交大,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学位;2015年,结束国外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在择业的十字路口,张磊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选择回到母校扎根西部。没有设备努力争取,没有团队从零建起,在学校多个学科的支持下,张磊建立起了西北地区第一个软物质冷冻透射电镜研究平台,阐明了人体重要药物靶向蛋白的分子机制,为心血管、高血压、帕金森综合症、肾损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一座正在消失的大学(仅一年多把麦田)(25)

“卡脖子”卡哪里,就突破哪里,在西安交大,还有许许多多像张磊和徐峰一样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始终牢记对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将论文和成果书写传播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创造出属于交大西迁新传人的新成就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湖南卫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