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读完一本书很痛苦(不要学隔壁小王)
在厦门读完一本书很痛苦(不要学隔壁小王)——王鹭鹰我在后柯老家的“蘑菇屋”工作室因为整村搬迁要拆掉了,正好用这个契机将作品重新梳理一下,传播我自己的“家文化”品牌。搬新工作室啦~地点就在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东埔玛瑙村新区71号-6
作为一种有着积极借鉴价值的传统,“新乡贤文化”被写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7年中央1号文件。步入新时代,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为了进一步弘扬新乡贤文化、彰显人文底色,海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联袂推出“新乡贤、新风尚”在海沧系列报道,展现植根地方文化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新乡贤风貌,激发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促进海沧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沧的小伙伴们
注意啦!
“你身边的雕塑家”王鹭鹰
搬新工作室啦~
地点就在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东埔玛瑙村新区71号-6
我在后柯老家的“蘑菇屋”工作室因为整村搬迁要拆掉了,正好用这个契机将作品重新梳理一下,传播我自己的“家文化”品牌。
——王鹭鹰
这个新工作室
是王鹭鹰送给自己的
40岁生日礼物
这里不仅有
雕塑展示区、影片放映区
还有DIY手工教室
未来王鹭鹰希望将工作室
打造成一个研学基地
挖掘未来的艺术潜力股
让更多孩子感受艺术的魅力
今天的王鹭鹰是名副其实的名雕塑师,获得过福建省“乡村好青年”、福建省雕塑大师、厦门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作品经常远赴海外展览,备受推崇。
他还拥有福建省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海沧区侨联青年委员会副会长、海沧区政协委员等诸多社会职务,为行业发展、地方建设献计献策。
然而当年,他曾被村里人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要好好读书,好好干活,不要学隔壁那个王鹭鹰,成天到晚只会‘玩泥巴’!”
1980年,王鹭鹰出生于海沧区东孚街道后柯村,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
那个年代的孩子,下课之后帮家里干活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王鹭鹰反以为乐,因为他喜欢和泥土打交道。
王鹭鹰透露,从小自己就喜欢画画和手工,在发现了泥土的可塑性后,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有时间就捏着玩。院子里的鸡鸭,屋内的家具,都成了他的“模特”。
“当时我不知道这叫雕塑,只是觉得好玩。捏好的作品没有得到固定,一段时间后就干裂碎了,现在回想起来挺可惜的。”
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王鹭鹰选择了将雕塑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因为热爱
王鹭鹰报考了
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
同样因为热爱
王鹭鹰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回家
每天创作长达十几个小时
成为村民口中
“不务正业的后生仔”
人间百态,佛陀面孔
两年多内,王鹭鹰尝遍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将五味杂陈的情绪倾注在作品中。
2004年,王鹭鹰与校友陈敬忠、林宇梁共同完成的作品《人间百态》摆到了曾厝垵的沙滩上。
一张张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的佛陀面孔,迅速吸引了游人的驻足。
几天之后,王鹭鹰成为厦门大小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瞬间从默默无闻的农村待业青年变成艺术界的当红炸子鸡。
回馈乡梓 言传身教
成名之后,王鹭鹰开始回馈社会。
2012年,随厦门市文化产业创业协会慰问“同心”孤儿院,并捐献物资和款项;
2013年,在多个教育机构及学校义务教学,推广艺术文化及艺术教育理念;
2014年,在海沧大曦山开园活动中,组织陶艺、雕塑等少儿艺术实践,并奉献爱心,捐助红十字会;
2015年,在海富路举办个人公益雕塑展,同时与红十字会举办献爱心活动,所捐款项全额捐给困难家庭;
2016年,联手E境柴火青少年创客举办免费为小朋友授课,所得善款全额捐助18岁白血病少年;
2017,天竺社区变废为宝献爱心活动,用义卖的方式资助天竺社区患重病少年;
2018,作品参加创意两岸城市设计双年展,创作素材(即多彩冬衣)被有效再利用,捐赠至宁夏、甘肃等贫困地区;
2019,海翔社区“变废为宝”公益教学活动;
……
近年来,他陆续为不少学校创作个性化雕塑,每周义务到学校上泥塑课,挖掘好苗子。
此外,他还多次将自己的作品义卖,将善款捐给需要的人群。
“莫兰蒂”台风过后第二天,王鹭鹰便奔赴海沧大小校园,将倾倒的大树枝干加工成一件件作品,变废为宝。
这一创意之举得到了交口称赞,大家纷纷效仿。
随着雕塑技艺日益精湛,名利纷沓而来。但王鹭鹰说,他最享受的时光,还是自己独自创作,以及教小朋友做手工时。
他说,每当看到喜欢艺术的孩子不被大人认可,就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力量让孩子知道,对艺术的热爱永远都不会错。即使将来不走这条路,多一些艺术修养,对人生总是有帮助的。
我现在致力于传播的“家文化”品牌,就是源自海沧的“耕读文化”,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传播家乡的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让更多人爱乡爱土!
文案/编辑:方锐
资料:王鹭鹰
校对: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