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今年是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办的第15年了,这15年您觉得华德福学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专访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李泽武QA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各地的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约有400多所,而他们的源头母校,就是成都华德福学校。虽然华德福教育已有长达百年的历史,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但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这始于德国的新教育还比较陌生。

2004年9月,中国大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在成都一个农家小院里诞生,学校占地不足三亩。15年过去,学校现在已发展为幼儿园、小学、成人培训中心和活力农耕四部分,锦江校区校园面积近50亩。15年来,本报一直关注华德福学校,试图以教育媒体的角度,去见证和观察一所华德福教育的学校如何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

15年过去,成都华德福学校是否寻找到了在中国的生长之路?外界从未停止过的赞许和质疑,学校又如何看待?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该校,专访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李泽武。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1)

探索 融合 坚守

——专访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李泽武

Q

A

&

今年是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办的第15年了,这15年您觉得华德福学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整体来说,这15年是华德福学校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理念层面,我们从最初的“依葫芦画瓢”,到现在有了一些中国化的东西。课程层面,我们在坚持华德福三大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开始有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并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实施。规模方面,我们从最初的几位老师,十几位学生,发展到一校两区,500多名学生。

最初,包括我自己从德国回来,都有一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就觉得华德福理念挺好的,感叹原来可以这样去教孩子。成都华德福的前10年,应该是一个全力向内探索的阶段,我们需要去弄清更多内涵的东西。比如华德福的理念、课程、老师的培养,孩子的培养中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等。而另一方面,就是这样理想的东西,我们如何去落地。

15年来,我们也在不停思考。如果说,最初阶段我们只是一种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体验,那中期我们就是应用,而现在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去超越。我们常说,不管是华德福,还是“牛得福”,最终应该是“娃得福”。这15年,我们会面临时代新的要求和挑战,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这种力量,但我们有个强大的武器,那就是“儿童发展”的理念。我们需要保持和保存很多东西,也需要创新很多东西。15年,我们从无到有,现在也逐渐进入到深水区,也更在接近和追求更多教育本质的东西。不管怎样,在本土环境中逐渐实现华德福教育的中国化,这一探索已经起步。

近年来,我们跟公办学校的交集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觉得教育本身是一个共通的东西,无论古今中外,教育的背后都是人性、人心和社会发展。基于这样的共性,所以有了对话的平台和空间。而且,我们很多老师都是公办学校来的,也有对话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觉得需要在共享的基础之上,共同学习和进步。我们也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 ,我们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灾后心理重建工作,也很早就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提供一些学习和培训的资源。总体来说,我们越来越开放,也被更多人认识和接纳。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2)

我们观察到,在被更多人认识和接纳的同时,社会上对华德福的赞许和质疑也从未停止,面对这些,您是怎么看的?

我经常会听到各种对华德福的赞许和质疑,可以说15年来,这些和我们学校的发展相伴相生。在我看来,这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它的发生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

例如,在我们的草创阶段,我们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摸索如何让华德福教育理念在中国落地,如果前10年我们收获一些赞许,那也是胜在理念。但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们的开放性不够,这种开放性不是姿态问题,而是主动告诉别人“我们是什么”的力度还不够。在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外界有质疑是不可避免的。

从最初的亦步亦趋,我们逐渐深入去探索这样一个国际教育本土化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跟中国文化、学生、老师、家长去结合?特别是近3年来,我发现更多关心我们的人来问一些本质的问题:比如你教育的产出如何?你的学生申请大学的情况怎样?你的课程中,中国化的比例有多高?你如何服从于国家大的教育方针,又避免同质化问题?要避免同质化,就需要你有所坚守。比如,以前我们有很多家长会想来华德福当老师,或者一些接受过华德福培训的人想来当老师,但并不是都能实现。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对华德福观念认同的人会选择我们,但同样学校需要坚守核心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我们会去选择他们。

大家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很本质的东西。而正是这些问,倒逼我们去深度思考。教育既是一个很理想的东西,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是很理想的。但同时教育又是很现实的,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他们。所以,我们觉得既要有高大上的,又要有落地的东西。一所国际理念下的学校如何去发展?如何走入深水区,如何把中国文化精神融入办学中?我们希望探索不是作秀,而如同我们校歌中所说:“每当我发现需要做的事,如果我去做就实现。”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3)

家长与学校成为联系紧密的文化共同体,这是华德福学校很突出的地方。在家校工作方面,我们有怎样的理念和具体做法?

华德福教育的魅力之一就是家校合作。正如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所言——“当群体的全貌在个体的灵魂中映现出来,同时个体的美德在群体中鲜活起来,健康的社群生活就会建立”。华德福教育把学校教育置于更大的社群背景中,注重构建社群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健康和谐的家校关系应该是:携手向前,亲密有间。

华德福家校合作的内容很丰富,涉及组织交流活动、组织节庆活动、提供课堂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我们觉得办学有“三根柱子”:教育教学、经济与硬件、学校管理。在经济这块,我们觉得家长可以参与,我们每年都会给家长“报账”,讲清楚学校的收支情况。但教育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家长适度参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像重视每一位学生一样重视每一位家长。但看重并不是迎合,我们可以接纳、包容家长提出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正向沟通和解决途径,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坚持中心感。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校合作中“做什么”不那么重要,“做的态度”很重要。正向的沟通,一方面使信息和需求顺畅流通,事情得以顺利推动;另一方面,通过做事唤起大家的善美真,多一些相互间的理解,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比如经济责任,责任权利说清楚了,大家反而轻松地各行其是。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4)

华德福学校3名毕业生的选择:成为自己|深度

关闭了多少家华德福学校(来华15年的华德福学校)(5)

文/图 倪秀 何文鑫

编辑 倪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