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文言文模拟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考文言文模拟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中典型的文言文题目,下面这五篇文言文阅读非常有代表性,在翻译时可以积累实词、虚词、文学常识、特殊句式等等,来和我一起做题吧!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病矣 病:生病

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答案:1.C;2.C;

3.(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

解析:1.病:疲倦,劳累。

2.“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

3.(1)至:极,最。刚:刚劲。塞:充满。(2)耘:除草。“……者……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善于辨析天下言论的是非得失及原因,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三章》)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

2.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2.答案:1.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则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

2.(示例1)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示例2)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没有争强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没有过多的欲求。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在选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如“富之”“教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二者的不同即可。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1)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百姓真多啊!冉有说:“百姓已经这么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百姓已经富裕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2)因此圣人管理百姓,要使他们的心智空虛,使他们的肚子吃饱;使他们的志向弱化,使他们的筋骨强健;常使百姓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强的)欲念,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之道去治理百姓,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3.答案:1.B;2.C;3.A;

4.(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先了解句意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然后利用句式对称和语法知识断句。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错在“位高于太师”。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

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1)题得分点:“贾”是商人,补出“深藏”的宾语“货物”,“虚”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是“高尚品德”。

第(2)题得分点:“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岁”意为“年”,“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4.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惠王、宣王。

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答案:1.B;2.A;3.A;

4.(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偷快。

(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5.①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古人应是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都是空话”错。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宁:宁愿。污渎:浅而小的水沟。羁:束缚,拘禁。快:使动用法,使……愉快。(2)其:代词,指神龟。贵:重视,尊重。曳:拉,拖。涂:泥,泥巴。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应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读全文,大致可以得出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结论,之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肤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无法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

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历吴、越两地,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李欣 字元盛 小名真奴 范阳人也。父崇。延和初 车驾至和龙 崇率十余郡归降。世祖甚礼之 呼曰“李" 欣母贱 为诸兄所轻。崇曰:“此子之生 相者言贵 吾每观察 或未可知。”遂使入都 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 见而异之 指谓从者曰:“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因识眄之。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 将许责戚。世祖闻之 谓超曰:“李欣后必宦达 益人门户 可以女妻之 勿许他貴也。”遂劝成婚。南人李哲尝言欣必当贵达。欣聪敏机辩 强记明察。初 李灵为高宗博士 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世祖意在于欣 曰:“云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浩对曰:“前亦言欣合选 但以其先行在外 故不取之。”世祖曰:“可待欣还。”欣为世祖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博士 稍见任用 入授高宗经 高宗即位 欣以旧恩亲宠 迁仪曹尚书 领中秘书 赐爵扶风公加安东将军 赠其母孙氏为容城君。高宗顾谓群臣可:“始学之岁 情未能专。既总万机 温习靡暇 是故儒道实有阙焉。岂惟予咎 抑亦师傅之不勤。所以爵赏仍隆者 盖不遗旧也。”欣免冠拜谢。出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为政清简 明于折狱 奸盗止息 百姓称之。欣上疏求立学校曰 :“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书奏 显祖从之。以欣治为诸州之最 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乃受纳民财及商胡珍宝。兵民告言 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 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 敷不许。显祖闻欣罪状 槛车征欣 拷劾抵罪。诏列欣贪冒 罪应死。时敷兄弟将见疏斥 以纠李敷兄弟 故得降免 百鞭髡刑 配为厮役。

(选自《魏书·李欣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冑/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B.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C.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胃/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D.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为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 秦灭六国后始成皇帝自称。

B.公为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后代大多沿袭此制。

C.免冠指脱去帽子 古时表示谢罪 有时也可表示敬意。此处为前一种意思。

D.髡刑是上古时代五刑之一 即把人的头发、眉毛全部或部分剃掉 以示耻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欣从小就引人注目。出生时就有人说他有贵相 世祖临幸中书学时说他日后会为朝廷力 南方人李哲也说他将来必定会显贵通达。

B.李欣深受世祖器重。在世祖的关照下 他娶了阳平王杜超的女儿为妻 担任中书助教博士教授高宗经书 甚至在世祖去世后仍受荫庇

C.李欣曾经善于治政 政绩优异。他擅长断案 令奸人盗贼绝迹 深受百姓好评;他重视教育 曾上疏请求兴建学校 得到显祖的认同。

D.李欣在取得成绩后 开始变得骄傲。他收受百姓财物 接受商人珍宝 因此触怒皇帝 被判处死罪 后因尚书李敷的努力才得以免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欣后必宦达 益人门户 可以女妻之 勿许他贵也。

②既总万机 温习靡暇 是故儒道实有阙焉。

5.答案:1.C; 2.D; 3.D; 4.①李欣日后必定仕途通达 为家庭增光 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不要许配给其他贵族。②统领各种事务(或:即位)之后 没有空闲温习 因此对于儒家思想实在有所欠缺。

解析:2.“头发、眉毛”错误 应是“头发”。

3.“后因尚书李敷的努力才得以免死”不正确。李欣是因为检举揭发李敷兄弟有功而被免死 另 “触怒皇帝”也不准确 。

4.【参考译文】

李欣 字元盛 小名真奴 是范阳人。父亲李崇。延和初年 皇帝驾临和龙 李崇率领十几个郡归降。世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非常礼遇他 称他为“李公”。李欣的母亲地位低下 因此被各位兄长轻视。李崇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 看相的人说他尊贵 我常常观察他 也许还不好说呢。”于是让他进京 成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临中书学 见到了他 认为他很奇异 指着他对随从的人说:“这个小孩终将效力于我的子孙啊。”于是很赏识他。世祖的舅舅阳平王杜超有个女儿 将要许配给贵族。世祖听说这件事 对杜超说:“李欣日后必定仕途通达 为家庭增光 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不要许配给其他贵族。”于是说成了这门婚事。南方人李哲曾经说李欣一定会富贵显达。李欣聪明敏捷 能言善辩 记忆力强 观察细致。当初 李灵担任高宗的博士 诏令崔浩选拔品质、学业优秀的中书学生担任助教。世祖有意于李欣 说:“为什么不录取幽州刺史李崇老人的儿子呢?”崔浩答道:“以前也说李欣应当入选 只是因为他先就在外地 所以没有录取他。”世祖说:“可以等到李欣回来。”李欣就像这样被世祖赏识。于是授予他中书助教博士 渐渐被重用 入宫教授高宗经书。高宗(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 李欣凭借过去的恩宠 升为仪曹尚书 兼任中秘书 赐爵扶风公 加封安东将军 追赠他的母亲孙氏为容城君。高宗环顾群臣 对他们说:“我开始学习的时候 情志不能专一 即位之后 没有空闲温习 因此对于儒家思想实在有所欠缺。这难道只是我的过失 或许也是老师不勤勉。我之所以封爵赏赐仍然厚重 是因为不抛弃旧臣。”李欣脱掉帽子跪拜谢罪。出任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他为官清廉简朴 善于断案 奸盗绝迹 百姓称颂他。李欣上疏请求建立学校 说:“我的愚意想要遵照前代的典制 在各州郡的治所修建学校 使士大夫、贵族子弟就学受业 必定会学有所成。那些通晓明白经书的把他们举荐到王府。那么丰富多彩的礼仪制度 从此就不会衰落。”奏章呈上 显祖(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听从了他的意见。由于李欣政绩为各州最优 皇上加赐给他衣服。从此 他就有了骄傲自负之心。于是接受百姓财物以及经商的胡人的珍宝。士兵和百姓告发他 尚书李敷与李欣从小到大都很要好 每次都袒护他。有人劝说李敷把这事上奏给皇帝知道 李敷不答应。显祖听说了李欣的罪状 用囚车召回李欣 通过拷问审讯定罪并给以相应处罚。皇帝下诏列举李欣贪图财利 其罪应该处死。当时李敷兄弟将被疏远排斥 李欣因为他检举了李敷兄弟 因此得以赦免罪行 鞭打一百下 剃去头发 发配为奴。

高考文言文模拟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