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小学老师减负工作的建议(忙不完的任务退不了的群)

中小学老师减负工作的建议(忙不完的任务退不了的群)普法也要老师配合作为班主任的张老师更是学校、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传话筒”,在家长群内她除了布置作业,还经常给家长们发一些温馨提醒;在复习周会提醒家长们监督孩子早点休息。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琐事,例如现在许多政府部门都推出手机APP,要求所有学生家长下载、安装、注册、平时学习,有时市政府、教育局等还经常举行各类评比,让学校发动家长投票,这些都需要家长来做或家长协助孩子做。这必然使得部分家长产生反感,不愿配合老师的工作,而这些又是必须要完成的。如此,家长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张老师更是坦言,班级家长群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的压力,“在班级家长群发一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总是有回不完的信息,而且在群里必须谨言慎行。”一个老师要看30个的微信群2020年,是在深圳市罗湖区某重点中学任教的张老师从教的第24个年头。原以为教师这份工作时间越久越轻松,可现在她愈发觉得“吃不消了”。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

“家长不乐意了可以退群,那老师的课外负担那么重,可以退吗?”日前,很多老师向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反映,希望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能尽快落实。

201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今年12月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会议中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在营造教育教学环境方面,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加强督察力度,目前全国已经有20个省份出台了减负清单,预计年内所有的省份都会出台减负清单。”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前发布的《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中表示,占用教师工作时间的工作,并非全是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报告得出结论:“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由此产生的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成效不高、职业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也客观存在。”

中小学老师减负工作的建议(忙不完的任务退不了的群)(1)

教师要把大量精力花在非教学任务上

一个老师要看30个的微信群

2020年,是在深圳市罗湖区某重点中学任教的张老师从教的第24个年头。原以为教师这份工作时间越久越轻松,可现在她愈发觉得“吃不消了”。

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但用于备课、教学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心思没办法集中在教研教学上,教学成绩的好与差影响不了饭碗,但上级布置的任务会影响自己的绩效考核。”所以一下课张老师就会查看手机,生怕错过微信群的消息。“现在老师的工作群非常多,仅仅微信群就有大概30个左右,各班级群、学科教师群、年级教师群、班主任群、教职工群、党员教师群……除此之外还有QQ群,校讯通等等。”

作为班主任的张老师更是学校、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传话筒”,在家长群内她除了布置作业,还经常给家长们发一些温馨提醒;在复习周会提醒家长们监督孩子早点休息。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琐事,例如现在许多政府部门都推出手机APP,要求所有学生家长下载、安装、注册、平时学习,有时市政府、教育局等还经常举行各类评比,让学校发动家长投票,这些都需要家长来做或家长协助孩子做。这必然使得部分家长产生反感,不愿配合老师的工作,而这些又是必须要完成的。如此,家长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张老师更是坦言,班级家长群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的压力,“在班级家长群发一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总是有回不完的信息,而且在群里必须谨言慎行。”

中小学老师减负工作的建议(忙不完的任务退不了的群)(2)

普法也要老师配合

令张老师感到头疼的,还有日前深圳发布的关于“延迟放学”的实施意见。延迟两课时放学解决了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上下班的冲突,缓解了家长课后辅导作业的压力。但张老师认为,在为家长“减负”的同时,也为一线教师增添了不少压力:“老师也是家长,老师们下班之后也有自己的家庭、孩子需要处理,甚至有的老师通勤往返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而且很多与家长的沟通都是在上班时间之外去完成的,老师的时间精力确实是有限的。如果因为参与课后服务,导致精力体力跟不上反而影响了正常教学,那可能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中小学老师减负工作的建议(忙不完的任务退不了的群)(3)

部分网友对延迟放学的看法

加班似乎成为了一线教师的常态。有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60小时,是法定工作时间的1.5倍。近1/3的教师每天在校工作10小时以上,寄宿制学校部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达到15个小时以上。五成多教师每天下班后在家工作2小时以上,近六成教师周末用于工作的时间超过3小时。

当教师的本职工作被非教学任务占去一大半时,牺牲的不仅是时间,更影响老师的心情,甚至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不少教师表示,干不完的非教学任务,让许多教师不止一次产生厌倦的心理,对教育的热情受到打击。教师们将大量时间花费在非教学事务上,正常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时间和精力耗费了,却得不到成就感,不少教师感到“疲惫却迷茫”。

防猪瘟也要进校园?

《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0.5%的教师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除基本教学任务之外,“完成各级各类检查”“参与临时交办的非教学类任务”“完成各类网上学习”“参与各级各类会议培训”成为占用教师时间的四大因素。

对此,在中山某重点中学当班主任的石老师深有同感。“开会相当耗费时间,一开会两节课就过去了,有些工作布置可以在线上通知,但现在不仅线下要花时间开会,线下也要再浏览线上的文件,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有时甚至一周有四天都要开会。大大小小的会议也让老师们分身乏术,不少老师也是带着教案、作业到会议上,各种形式上的会议挤占的是老师进行备课、还有和同学们沟通交流的时间。”

除了“开会的烦恼”,各类“进校园”的活动也极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在有些地方,各级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法律进校园、环保进校园、垃圾分类进校园……” 石老师认为,这些“进校园”本身无可厚非,但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师生增添负担。“现在的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很多涉及到宣传的事务都拉着学校一起做,什么都要进校园。一要落实相关政策和工作,也首先会想到学校,而不管工作是否与学校、教育相关。老师要传达信息、填写报告、安排活动,有时还会影响原有的课程安排,很耽误学生时间。”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他在去年下半年曾参与了一项调研,发现一所学校一年之中要迎接各类达标活动、评级活动、检查活动达20余次;调研范围内的小学平均一年中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达23次。在他看来,不是说专题教育活动不能进校园,而是要选择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活动,比如,“像‘防治非洲猪瘟进校园’这样的专题活动一定要进校园开展吗?”

为教师减负,首先需要给学校减负。石老师表示:“首先学校要先把关,筛选出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而不是上级安排的活动都要参与。”学校不应该承担过多的非必要行政工作,更不能被与教育不相关的工作和任务所打扰。像一些地方将扶贫任务也向学校摊派,加重了教师负担,许多活动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要推进考评制度改革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非教学事务极大地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对此,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曾建议,减少一线教师的非教学任务。他认为首先要尊重教育、尊重教师,改革学校和教师考评制度。其次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一定数量的工勤人员,完成校园安全、宿舍管理、学生餐管理等非教学任务,让一线教师从这些琐碎的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很多省出台相应的减负措施,实施教师减负专项行动。如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减轻教师无关培训负担;浙江省印发《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每学期选择进校园活动不超过5项;山西省共减少不必要检查、考核、评比项目200余项。

“教育机构不得安排教师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表彰或其他宣传活动,不得随意抽派教师参与会议、会务等活动。”11月27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清单》。该清单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每年初制定本地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督查评比考核事项,党委审批后组织实施,未纳入清单的不得进入校园;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等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等方式替代实际工作评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资深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单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拒绝那些填不完的“表叔”“表哥”的,因为学校办学和老师教学的考核权、评价权都掌握在上级部门,如果学校、老师拒绝,不但可能得“差评”,还可能被处罚。鉴于对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未变,《意见》确定的给教师减负的20条措施,很可能会遭遇软执行。事实上,当前很多摊派给教师的任务,就是上级部门明确学校务必组织老师参与、不折不扣完成的。要落实《意见》,就需要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考核和教师评价改革,对学校办学的考核,要实行专业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推进教师同行评价。这也是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方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的要求。

【图文记者】项仙君 实习生陈昕杭

【作者】 项仙君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