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经常说的语言(语文老师认真起来)
语文老师经常说的语言(语文老师认真起来)赶紧翻出身份证对照,把我着实吓了一跳,挑语病的是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的专家。不过这一咬文嚼字,
没想到,
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
竟被汉语言专家们
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
挑语病的
是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的专家。
不过这一咬文嚼字,
把我着实吓了一跳,
赶紧翻出身份证对照,
一看,
还真是。
二代身份证竟然有四大语病
NO.1
“二代证”印有照片的一面
有“公民身份”字样,
而另一面则印有
“居民身份证”五个大字。
那么,
本来表明“身份”,
汉语一向习用“身分”一词。
不料第一代身份证一颁发,
数亿人立即拥有了“身份”,
谁还好意思坚持自家“身分”?
词典也只好两词并列,
以示不偏不倚。
按语言学家、北大教授王力意见,
“身分”比“身份”合理。
还有文章直言不讳,
“身份”之“份”,
其实就是一个错字,
当初不知是哪位高明随手写就,
贻害国人。
汉字改革总体趋势是去繁就简,
哪有趋简就繁的?
所以“身份”一词不是约定俗成,
而是官定民成,
不得不成。
2002年国家公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没有规范“身份”“身分”哪个为推荐词形,
不是不想规范,
实在是另有隐情。
整理别的异形词,
依照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
三个原则就够了。
对待“身份”和“身分”,
还得考虑一个纠错成本问题。
如果确认“身分”为推荐词形,
国家权威部门颁发证件
总不能使用不规范异形词,
现有“身份证”都得更换。
假如更换一张“身份证”需要20元,
换上10亿张,
就得200亿元。
文字账不敌经济账,
“身份”、“身分”不和平也得长期共处下去。
第二代身份证旧错未改,
可以理解;
又添新错,
不好理解。
分明是同一个持证者,
正面持有人为“公民”,
背面却成了“居民”。
“居民”是指居住在一国境内,
受该国管辖的人。
居民不仅包含本国人,
还包括外国人、多国籍人和无国籍人。
“公民”却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
并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力和义务的自然人。
不错,
我国一直使用“居民身份证”这个概念,
就连2003年所颁法律也称为《居民身份证法》,
所以在未改为公民身份证法之前,
身份证上印“居民”,谈不上违法。
可是身份证毕竟不是同义词词典,
完全没有必要正面、背面各印一词,
何况二词内涵上大有差异。
电影《疯狂的石头》
道哥教训小弟时有一句台词:
“素质,注意你的素质!”
成为2006年流行语。
从身份证一错再错看,
素质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
第一代“身份证”所以“身份”横行,
是颁布者文化素质有问题。
第二代身份证所以“公民”、“居民”并行,
是颁布者法律素质有问题。
而至今不闻官方解释,
同样还属素质问题。
若是连句“不好意思”都不肯说,
犯起错来大概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身份证至今只颁发了两代,
两代都出现了差错,
若不注意“素质”,
第三代出不出错,
还真不好说呢。
看来当下汉语使用的混乱,
已经由局部蔓延到了整体,
由个人推及到了社会,
由暂时发展成了长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