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好老师是怎么激励学生的(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

一个好老师是怎么激励学生的(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对家庭来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在母体内形成胚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他的人格原型,并且影响终身,我们平常所讲“三岁看到老”就包含了这样的一种意思。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力成长,性格形成,专注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人格因素的建全和健康发展,对其一生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而这时期的教育是没有学校和老师参与的。小学三年级之前,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做事的精神和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显然这一时期的教育应当与家庭和学校都有关系。成长顺利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社会适应中,会少走很多弯路。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它是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参与各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的话不无道理,但偏偏击不中学生情感因素中的“共鸣点”。听后可能会有些许感动,但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有三五天的热情已经很长了,过后又会“死灰复燃”。为什么呢?其实

这个话题让人想起一首老歌,是这样唱的:“感动天感动地,怎么感动不了你。明知道没结局,却不死心塌地……”。其实说教感动不了人不是只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所有希望通过说教达到目的的场合,未必都能如愿。

一个好老师是怎么激励学生的(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1)

一、当人不再为“情”所“动”

现在的社会生活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的那一代人为信仰奉献生命,为理想挥洒激情。周总理远渡重洋“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人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建设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到农村去,到边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们豪迈而自觉的选择。对现在的多数年轻人来讲,那种精神已然是不可超越,可望而不可及的崇高境界。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变得比较现实,当然也不是说“理想”“信仰”这此精神元素完全不起作用,只是相对来讲,用作有针对性的教育的时候,效果不是那么直接,不能形成持续性的改变人的行为习惯的建设性力量。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肯定应当适时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和重视个性的特点。不是现在的人不会感动,是因为”感动”本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如同物理学上的“共振”,得找到频率上的最佳契合点。

一个好老师是怎么激励学生的(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2)

二、不为“情”所“动”的深层原因

不可否认,“说教”或者说“讲大道理”依然是老师在面对学生进行“开导”时用得最多但又收效甚微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在办公室里,或是其他可以和学生做谈话交流的地方,老师总是会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看你的父母挣钱是多么辛苦,还要花大把精力来照顾你的学习,你不认真读书对得起他们吗?”“同学们,知道老师昨晚为今天给你们上这一堂课花费了多少时间来做准备吗?光是查阅资料就花费了两个多小时,还不包括编写讲义的时间。可今天看到课堂上你们的表现令我失望,看看你们之中有多少人在玩手机,有多少人在睡觉,认真学习的又有几个?你们不尊重老师的劳动还不是我最痛心的事,当你们没有知识,没有本事走出这道校门,走向社会,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找不到立足的位置,生存困难,那才是老师最为你们痛心的地方!”

老师的话不无道理,但偏偏击不中学生情感因素中的“共鸣点”。听后可能会有些许感动,但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有三五天的热情已经很长了,过后又会“死灰复燃”。

为什么呢?其实每一个学习上缺乏动力的学生,必有属于他自己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是各不相同,老师很难用同一把“共情”的钥匙,解开相对封闭,有着不同心结的“心锁”,因此,“共情”基本上是无效的。但老师迫于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才会把这种类似于“说教”,听起来令人感动的“情感引导”的方法用了一次又一次,但事实证明,它是无效的或者是收效甚微的。

一个好老师是怎么激励学生的(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3)

三、寻找打开“心锁”的金钥匙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的“心结”各不相同,要解开它,起码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结”的成因。但要做好这一工作并不容易,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方法技巧加耐心。因此,只有把教育当事业来做的老师才能在这个方面有所成就。如果仅仅只把教书当职业,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是万万做不好这件事的!图省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给学生“讲大道理”,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学生。

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它是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参与各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家庭来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在母体内形成胚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他的人格原型,并且影响终身,我们平常所讲“三岁看到老”就包含了这样的一种意思。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力成长,性格形成,专注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人格因素的建全和健康发展,对其一生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而这时期的教育是没有学校和老师参与的。小学三年级之前,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做事的精神和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显然这一时期的教育应当与家庭和学校都有关系。成长顺利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社会适应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一个好老师是怎么激励学生的(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4)

前期基础没打好的孩子,在后期的小学,中学乃至于大学学习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对这些陷入成长困境的学生的引导,显然应当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坚守在学校教育第一线的老师,给学生疏困不能只是简单的“讲大道理”,要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找到学生“心结”成因“对症下药”。对小学生和初中低年级孩子,要舍得关注、欣赏和鼓励;对中学高年级学生和大学生,要不吝啬交心和理解,同时和家庭多联系,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多作经历和调研,唯有实践中得来的感悟,可以真切地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至于大学教育中的“宽出”以及社会需求中的不能“学以致用”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的确有改革的必要,这里就不予讨论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