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教育学教育部排名(社科专访侯怀银)

教育学教育部排名(社科专访侯怀银)  还有一个初衷,即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教育学史领域的研究。1992年,我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探索,并坚持在教育基本理论下面开展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在这个研究领域,我提出了“中国教育学史”的概念,并对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中国教育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0年,世纪交替的时候,我提出了将中国教育学史作为一个学科去建设的观点。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召开了两届中国教育学史论坛,聚集有志于研究中国教育学史的专业学者和青年学生来共同耕耘。2018年,我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概念,并以此为题申报了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获得立项,该套丛书即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侯怀银:“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中国人素有“盛世修史”的习惯和传统。特别是每逢5年、10年、20年等这样的历史节点时,通过对前一个阶段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梳

教育学教育部排名(社科专访侯怀银)(1)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年来,中国教育学人在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砥砺前行。2019年,山西大学教授侯怀银牵头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研究团队,历时一年有余,编撰形成了12卷本的《共和国教育学70年》丛书,并于近日出版发行。本丛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学学科发展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丛书的出版为持续深入开展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促进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嘉宾简介:侯怀银,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山西大学社会教育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暨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学史、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原理等。

  盛世修史,推动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侯教授,您牵头组织编撰形成的12卷本《共和国教育学70年》丛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学学科发展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请问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是什么?

  侯怀银:“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中国人素有“盛世修史”的习惯和传统。特别是每逢5年、10年、20年等这样的历史节点时,通过对前一个阶段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梳理取得的成就,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准确研判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和重点。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需要对这70年来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明得失、找准方向。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套丛书的编写体例方面,我们要求各卷的作者首先要清理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科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最后提出本学科发展的趋势。这是编写该套丛书的初衷之一。

  还有一个初衷,即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教育学史领域的研究。1992年,我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探索,并坚持在教育基本理论下面开展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在这个研究领域,我提出了“中国教育学史”的概念,并对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中国教育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0年,世纪交替的时候,我提出了将中国教育学史作为一个学科去建设的观点。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召开了两届中国教育学史论坛,聚集有志于研究中国教育学史的专业学者和青年学生来共同耕耘。2018年,我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概念,并以此为题申报了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获得立项,该套丛书即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以史为鉴,推进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从“以苏为师”到新时代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学科,几代教育人付出了艰辛的探索。您认为这期间教育学史领域大致经历了哪些典型的阶段,各具何特点?

  侯怀银: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学史,包括国外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中国教育学发展史、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史和教育系科史等内容。从中国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来看,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学史就是教育学,教育学与教育学史事实上很难截然分离,因此,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逻辑的发展,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划分为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中国教育学的破坏和中国教育学的再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国教育学的重建阶段(1949—1966年)

  重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旧中国教育学的改造(1949—1951年)、学习苏联教育学(1952—1956年)、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57—1966年)。上述阶段大体反映了1949—1966年这十七年中国教育学重建的历程。

  通过对旧中国教育学的改造,为下一阶段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学、探索教育学中国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苏联教育学,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学的改造任务,初步构建起了新中国的教育学学科体系。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使中国教育学得以重建,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得到确立;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得到探索;教育学学科体系进行了重建;教育学分支学科进行了重建。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改造旧中国教育学的彻底性,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全面性和盲目性,教育学中国探索的自主性和曲折性。

  第二阶段为中国教育学的破坏阶段(1966—1976年)

  在十年动乱中,我国教育学遭到严重破坏。全面总结这一阶段中国教育学发展受阻的惨痛教训,对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的特点为:教育学领域开展大批判和语录化,中国教育学重建的成果被全盘否定。

  第三阶段为中国教育学的再建阶段(1976年至今)

  经过“两年徘徊期”之后,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教育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了再建阶段。此阶段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第一,以中国式教育学为目标的建设时期(1978—1981年);第二,以中国特色教育学为目标的建设时期(1982—1984年);第三,以中国教育学本土化为目标的建设时期(1985—2000年);第四,以中国教育学为目标的建设时期(2001年至今)。

  以中国式教育学为目标的建设时期经历了以粉碎“四人帮”为起点和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两次反思,教育学开始恢复和建设。

  以中国特色教育学为目标的建设时期始于党的“十二大”将教育列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背景下,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开始探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以中国教育学本土化为目标的建设时期是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背景下,以叶澜发表的《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3期)和鲁洁发表的《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等为标志,开始了教育学本土化的系列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学的繁荣发展。

  以中国教育学为目标的建设时期以进入21世纪为背景,这一时期教育学体系不断分化并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教育学元研究得到进一步探索;中国教育学越来越成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被提上日程;中国教育学对时代提出的问题不断作出回应。

  这一阶段的特点为:教育学研究更为深入;教育学研究全面开展的局面得以重现;建设中国教育学日益成为教育学人的学术追求与时代责任。

  修史不易,进一步完善中国教育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修史不易,丛书的编纂对于您带领的团队来说应该是一大挑战。艰辛付出,终修正果。那么作为丛书的主编及亲身经历者,您对丛书出版后产生的社会价值有哪些期许呢?

  侯怀银:丛书出版后产生的社会价值本身是一个需要历史和时间检验的过程。价值本身是一个关系范畴,需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去分析。但作为丛书总主编,我对该套丛书出版的价值是有期许的。就丛书的学术价值而言,主要有:第一,有助于拓展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这一主题还未有人研究过,已有研究与之相似的也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梳理,但还未将2000年以来的教育学发展统整融合。2000年以来的教育学发展有无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学发展至今有何特点,有无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教育学发展到何种程度,已有研究但尚未论及。第二,有助于推进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通过本丛书的研究,不仅能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发展的面貌,而且能为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示。第三,有助于推进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涉及到中国人文社会各学科发展史的研究。通过本丛书的研究,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历程,而且可以深入推进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就本套丛书的应用价值而言,主要有:第一,有助于推进教育学教材的系统建设,特别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教材建设。第二,有助于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通过本丛书的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总结教育学曾经的发展状况,又可为当下教育学的发展寻求恰切路径,特别是确立起教育学在大学学科发展中应有的独特地位,并为解决教育学学科在大学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危机提供历史经验与应对策略。

  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教育学在大学中如何存在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二级学科、课程、教材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值得研究与思考。本丛书有助于我们在梳理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基础上,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学、理解教育学,提升教育学的社会地位,使教育学成为教师以及一切与教育工作有关之人的关键性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教育学人以前做了什么,现在还需做些什么。我们系统梳理前人之思,进一步明确中国教育学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进教育学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有利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完善和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侯怀银 毕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