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还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吗)
如何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还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吗)一个老师的严厉,对于一些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其他软硬都不吃的学生恰恰起到的相反的作用。一些学生就像弹簧,你越严厉,他越跟你硬抗到底,最后还是老师输不起。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很少有学生能做到主动学习,老师要求严格,只能让大部分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我讨论大多数,只讨论针对个别刺头学生,“严师”估计是要丢饭碗的啊!家长总喜欢对科任教师说:“麻烦你对他/她更严些。”,然而以前的“严师”,很喜欢体罚学生。现在想要找“严师”谈何容易?当然,也不能简单粗暴的说,“严”就要严格,严肃,但是谁能保证能做到一边严肃,一边和蔼可亲的高难度教育呢?虽然,道理如此,可是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许多老师却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更不能“润物细无声”的一点点感化、教化学生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教育是不能精确量化的,但是目前考核评价教师的方式却十分单调,除了用分数,就是利用工作量来考核评价老师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非常崇尚“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有谁敢说,历代“严师”特别是习武的高手有谁没有出高徒的?
但是,“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还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吗?我们是不是误解了“严师出高徒”这句至理名言?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严师”。“严师”,表面上是指“严格的师傅”,但是这个“严”到底严到什么程度度没有人能说得出来。还有一个问题是所谓“严师”就一定是“名师”吗?
我们都知道,一位好的老师标准应该是“威而不严,严而不凶,质朴方正,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老师,而不是仅凭“严肃”,“严格”要求别学生,甚至是“凶”的老师。
虽然,道理如此,可是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许多老师却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更不能“润物细无声”的一点点感化、教化学生呢?
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是不能精确量化的,但是目前考核评价教师的方式却十分单调,除了用分数,就是利用工作量来考核评价老师之外,再与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评价一位教师的教育工作。精确量化考核也就算了,而且还要跟绩效工资挂钩,还要跟评职称挂钩,这样的考核教育的方式不但不能真实的反应教师的教育工作,而且还使教师的教育工作的追求也产生了极大的功利性。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为了追求教学工作量和学生的分数而“奋斗”。
二、家长对“严师”的期待产生的偏差。家长总喜欢对科任教师说:“麻烦你对他/她更严些。”,然而以前的“严师”,很喜欢体罚学生。现在想要找“严师”谈何容易?当然,也不能简单粗暴的说,“严”就要严格,严肃,但是谁能保证能做到一边严肃,一边和蔼可亲的高难度教育呢?
三、“严师”对学生的好处看得见吗?一个老师的严厉,对于一些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其他软硬都不吃的学生恰恰起到的相反的作用。一些学生就像弹簧,你越严厉,他越跟你硬抗到底,最后还是老师输不起。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很少有学生能做到主动学习,老师要求严格,只能让大部分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我讨论大多数,只讨论针对个别刺头学生,“严师”估计是要丢饭碗的啊!
四、“严师”一定能出高徒吗?不知道孔子“至圣先师”,他教育的时候严格不严格?我只知道,他教的三千弟子,只有72人是特别优秀的。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给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极言人之懒惰。孔子也对他发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严师出高徒,宰予是什么样的高徒呢?现在的情况也是,严师不但不能出高徒,估计饭碗都不保,命都丟没了。
五,“严师”不如“兴趣”。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教育学中也有句话:“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还有句俗语,说的是“大腿不转,小腿拧烂”。很多时候,不是老师教好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好的。实践表明:学生思想表现好的他们的成绩也会相应的好,他们有兴趣学习的话,成绩也跟着提高。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奕秋》就是很好的证明。
可见,在这个提倡素质教育和快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下,“严师出高徒”已经不合时宜。
在“绩效”和分数下,大家只能“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