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背后的家庭教育解析(从熊孩子到小英雄)
哪吒背后的家庭教育解析(从熊孩子到小英雄)其实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被周围的环境染成各种颜色。如果父母引导得好,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积极阳光的思想,那孩子多半也会成为善良、正直的好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成天让孩子接触阴暗的东西,那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阴暗、扭曲。在一次巧妙的误会中,哪吒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并误以为自己是灵珠转世。从此他性情大变,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对斩妖除魔的事情乐此不疲。哪吒带着魔气出生,按道理一定会是个凶残骄横的“混世魔丸”。早期的时候也确实是这样的,他非常顽皮,整个陈塘关的百姓都很怕他。可他为什么会这么“恶”呢?是因为他天生就是这样吗?片子里其实也交待了,哪吒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他也想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可是,城里的百姓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都觉得哪吒是个小妖怪,看到他就跑。大人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他玩,小孩子们也看不起哪吒。就这样,哪吒慢慢地也就真的成为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这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自言自语的话。
在影片里,哪吒是魔丸降世,天生就是要毁灭人间的。连元始天尊都提前三年设下了雷劫,要将其毁灭。可是在李靖夫妇的感化之下,“熊孩子”哪吒最后非但没有成为凶残骄横的混世魔丸,反倒是成了拯救陈塘关百姓的盖世英雄。
自上映以来,《哪吒》就受到各界好评,如今累计票房更是已超过了30亿元。在很多人看来,《哪吒》这部片子对于国产动漫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笔者认为,这部影片其实在教育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家长来说。
人之初,无善恶“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其实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祖就对人性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良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素。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也就是“人性本恶”。可是,《哪吒》的导演和编剧却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性其实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哪吒带着魔气出生,按道理一定会是个凶残骄横的“混世魔丸”。早期的时候也确实是这样的,他非常顽皮,整个陈塘关的百姓都很怕他。可他为什么会这么“恶”呢?是因为他天生就是这样吗?
片子里其实也交待了,哪吒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他也想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可是,城里的百姓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都觉得哪吒是个小妖怪,看到他就跑。大人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他玩,小孩子们也看不起哪吒。就这样,哪吒慢慢地也就真的成为了人见人怕的小妖怪。
李靖为了不让哪吒继续捣乱,只能让太乙真人将他关进了“山河社稷图”。在这里,哪吒学会了各种本事,可他的心性却一点都没变,把师傅太乙真人折腾得够呛。
在一次巧妙的误会中,哪吒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并误以为自己是灵珠转世。从此他性情大变,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对斩妖除魔的事情乐此不疲。
其实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被周围的环境染成各种颜色。如果父母引导得好,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积极阳光的思想,那孩子多半也会成为善良、正直的好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成天让孩子接触阴暗的东西,那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阴暗、扭曲。
心理暗示的作用相信很多朋友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哪吒在知道自己是灵珠转世后会发生那么大的改变呢?笔者认为,这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1946年,美国加州监狱内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死刑犯绑在了椅子上,然后用刀背划过他的手背,再放出水的滴答声。后来,当人们打开密室时,却发现这名犯人已经死在了座椅上。
明明没有人对他动手,他是怎么死的呢?原来,他误以为自己的手被割破,而水滴的声音则被他误认为是自己的血滴落的声音。就这样,他觉得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竟然自己被自己吓死了。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对于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又分为两极,可以是坏的影响,也可以是好的影响。
前段时间有一部影片叫《银河补习班》。马飞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认为是个“笨孩子”,甚至他的妈妈也这样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马飞也就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了。他开始堕落,开始不写作业,开始熬夜看小说。
只有马飞的爸爸坚信自己的孩子不笨,他跟教导主任打赌:马飞期末考试一定可以进入班级前十。
对于这个赌约,没有人相信马飞可以赢,除了父亲马皓文。马皓文没有教儿子任何学业上的知识,只是不厌其烦地鼓励着马飞,告诉他:儿子,你一定可以的。
最后,马飞真的考到了全年级前十,并且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员。
很多人都觉得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靠天赋。但其实在笔者分析了大量高考状元后,发现他们也不都是个个天赋异禀的,大多数的人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就像《哪吒》一样,如果连李靖夫妇都放弃哪吒了,那哪吒最后还能变好吗?结果显而易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不笨,相信他不坏,并且不断给他积极向上的暗示。这样的话,孩子会每天都活在自信和阳光之下,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
最重要的还是陪伴在哪吒即将面对雷劫的时候,他最大的遗憾不是小小年纪就要死了,而是还从来没有和父亲一起踢过毽子。
在哪吒出生后的三年里,他最快乐的时光不是在山河社稷图里学仙术的时候,也不是在陈塘关斩妖除魔的时候,而是每一次和母亲踢毽子的时光。
哪吒的母亲为了给儿子积德,每天都出去降妖除魔。可是她并不知道,其实哪吒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在和母亲踢毽子的时候,他笑得那样开心。可当他一个人独自坐在围墙上,眼睛空洞地看着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悲凉。
哪吒如此,我们的孩子呢?很多家长就跟哪吒的母亲一样,觉得自己在外面多挣钱,让孩子能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才是最好的。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精神上的温暖,而不是这些外在的、冰冷的物质享受。
从“熊孩子”到小英雄,哪吒的性格转变,来自于家庭教育的成功。
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长期有父母陪伴的儿童,比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人际交往、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上都更具有竞争力。
当然,倒也不是说物质条件不重要。只是在物质条件和精神陪伴之间,父母应该做好权衡,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追求物质条件上,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加强积极的引导,并且在物质条件和精神陪伴之间做好权衡,这就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要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