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南京外国语学校怎么样(成就一流的名校需要多长的时间)
南京江北南京外国语学校怎么样(成就一流的名校需要多长的时间)此外,作为江苏省教师专业培训基地学校,学校还结合教师队伍中五年内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特点,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以“一点两线三模块”的学分管理评价体系的“菜单式”培训,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创建平台,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电子业务档案,逐步完善我校“五级教师”的评定认定工作,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训助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助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全面育人的内涵发展。目前,学校共培养出了44名市区优青、学带等骨干教师,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带3人、市优青10人,区优青、学带30人。2016年6月,浦口外国语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蒲公英”教师发展学院,构建研学共同体教师培训体系,助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学校主要从师德研修、师能研修、教研组研学共同体建设、主题读书月、课题研究、师徒结对活动等方面入手,切实开展能够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活动。师德研修方面通过“幸福讲坛”开展系列主题师德讲座;师能方
成就一流的名校需要多长的时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大、清华都是百年老校,而美国哈佛学的历史是300多年……
名校如同陈年的美酒,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酿造。然而,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市浦口区外国语学校,创办近6年,就在江北的教育界刮起了一股旋风,成了呼之欲出的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名校,跻身南京一级公办学校之列。
学校现有273名教职工,全校教师平均年龄28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好学校必须有一批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浦外,老师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特色之分。学校会给所有的老师无限的发展空间,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让我们成为每一门学科的尖子。我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浦外让我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这些年,我内心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学校一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浦外吸引人才的高招究竟是什么?
“惟才是用”是学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创建优越的教学环境,提高老师的地位,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在浦外,教师是专业的决策者,是学校真正的主人,学校会为老师设计高期望的标准,让每一个老师都有希望成为各学科的拔尖人才。校长陈桂萍说:“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我们的办法是:谁有多大的本事,就给谁搭多大的舞台;谁有多大的贡献,就给谁多少回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每个老师都感到自己不屈才,都能散发出自己最大的能量。除了引进人才外,这些年我们自己也培养了不少优秀教师。”
2016年6月,浦口外国语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蒲公英”教师发展学院,构建研学共同体教师培训体系,助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学校主要从师德研修、师能研修、教研组研学共同体建设、主题读书月、课题研究、师徒结对活动等方面入手,切实开展能够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活动。师德研修方面通过“幸福讲坛”开展系列主题师德讲座;师能方面学校为不同工作阶段的老师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1-3年成为合格教师、3-5年成为种子教师、6-8年成为骨干教师;通过教研组之间的互相竞争与学习提高教研组的水平;读书月的开展也能帮助教师扩大阅读量、交流阅读体验;而师徒结对活动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此外,作为江苏省教师专业培训基地学校,学校还结合教师队伍中五年内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特点,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以“一点两线三模块”的学分管理评价体系的“菜单式”培训,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创建平台,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电子业务档案,逐步完善我校“五级教师”的评定认定工作,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训助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助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全面育人的内涵发展。目前,学校共培养出了44名市区优青、学带等骨干教师,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带3人、市优青10人,区优青、学带30人。
“是学校有声有色的教研活动促使我走上专业化的路子,开启了我真正的教育生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老师感慨地说,老师们通过潜心钻研教材、听看名师课例、参加研讨课,不断总结、揣摩、研究,由松散无序的学习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逐渐由研究教材开始上升到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发展。
“我们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培养一批在市、区范围内享有一定知名度、教育教学技艺精湛、师德高尚、成果显著的好教师、名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高品位、现代化、多元化、区内一流、全市知名的外语特色学校,逐步成为浦口区素质教育示范校、外语教学实验校、教育国际化窗口校。”校长陈桂萍告诉记者。
课程改革 让学生迷恋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教育应该是活生生的东西,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生活”。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这一办学理念,以“十二五”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 “与儿童一起研究:丰富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为抓手,基于“儿童立场”,着力推进“幸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幸福·成长”课堂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多学少教”为方针,坚持学案(学习单)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学生主体、学习主动的操作原则,在更新理念、创设模式的实践研究中,落实“预习落实、听课认真、作业独立、订正及时、考试诚实、反思质疑”的学习基本要求,培养“倾听无声、讨论轻声、发言大声、质疑有声”的课堂学习习惯,转变课堂教学的程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分层教学为目标,凸显学生主体。“我们力求改变面对所有学生,教师讲声不断,学生被动接受,兴味全无的‘一言堂’ 。”校长举例说,学校采用 “分层授课”代替“满堂灌”,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课堂小题单做,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分层授课使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学校还明确提出 “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实验让学生做,习题让学生练,规律让学生找”,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的权威者转变为活动的参与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小熙是学校五年级的一名普通男生,却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了一件不普通的事——登上讲台,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特别的数学课。为此,他还自己制作教具,自己备课,为同学们带来了“圆和椭圆”的知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小熙回忆起这样的经历总是很自豪,“我喜欢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发挥个人所长,自由地发表观点。我们要做课堂的小主人!”
学校还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精准教学,初中数学等学科运用“神算子”APP,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个性定制,提优补差更精准;运用ipad进行慕课探索研究,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更高效。小学部努力探索stem和创客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在体验中应用综合能力。
体现儿童立场,着眼学生学习力生长的具有灵性、张力、动态变化的“幸福·成长”课堂,已成为学校课堂改革的不懈追求。
掌握一种语言 打开一扇窗口
在浦外随意走走,你会发现,从刚刚入学的孩子到老师、校长,都可以流利地用英语打招呼和交流。学生们说,听老师上英语课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建校以来,学校注重加强英语教学的比重和质量,努力打造英语特色品牌,并形成了“教材双版制、教学小班化、交际口语化、课堂情景化、课程活动化”的鲜明特色。
英语教学中,学校在中、小学探索“开放式文化主题” 和“情景—交际”外语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授课,多版本教材,听说领先,读写结合,高频率、大容量、快节奏的外语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潜力的培养。
一节普通的英语课,内容是学习颜色,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颜色的单词如同跳动的色彩一样灿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互相指着教室里的颜色进行抢答,学生们还可以随意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画,一边涂颜色,一边大声地用英语说着不同的颜色,就这样,枯燥复杂的单词瞬间变得简单生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既轻松又活泼。老师说:现在教英语不能老去纠缠单词本身的拼写与朗读,传统的记忆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打破。我们看中的是词汇在语境中的应用。
浦外的英语教学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语言工具的范畴,他们更多的是要求教师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设计教学内容。由老师创建的英语文化节、英语电影配音、英语合唱、英语戏剧表演、与国际外教交流等等都体现了学校无处不英语、英语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
学校通过苏教国际引进外籍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社团活动,并结合各类节日举行校园英语嘉年华,举办浦口外校“外国文化节”。 不少专家在参加了浦外英语文化节后说:“英语文化节是对浦外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最好的检阅。”
学校提供课程菜单 学生点喜欢的上
学生们兴趣广泛,对课程提出很多期望和要求,为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丰富课堂,学校从儿童世界出发,采取顶层设计与教师创设相结合,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幸福·三叶草》,创生“浦外课程超市”。 按照“培优、强能、有利发展”的原则,按学科类、实践类、特长类三大板块开设社团课,中小学共有社团94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学校特色发展的追求,我们进行顶层设计,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创生‘浦外课程超市’,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坚持成就精彩,人生快乐启航。”校长陈桂萍说。
据了解,学校现有《三叶草·小小机器人》、《三叶草·琴歌曼舞》《三叶草·快乐剪刻纸》《三叶草·我的足球梦》等学科整合、延伸、拓展课程;有《英语文化节》、《中国文化节》、《致敬老师》等节日庆典主题课程;还有《我是浦外小叮当》入校课程、《再见,浦外》离校课程、《我10(14)岁了》生日课程等成长系列课程。每天的阳光体育课程,每周三下午的中小学社团课程,每周一的成长讲坛、每周的班(队)会课程、“家长课程”进校园,“非遗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课程、远足课程、中小衔接课程。缤纷多样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增色。
学校组建的“幸福三叶草”艺术团共有合唱团、舞蹈团、口风琴乐团、竖笛乐团等多支艺术团队,团员发展近400人,形成了良好的合唱、舞蹈人才培养梯队。该艺术团多次在市区各类比赛和展演中获得金奖、一二等奖,并有多名特长生升入南艺附中、九中等艺术高中学习。学校足球队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比赛冠军,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6年4月,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工作室,开展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探索中小学机器人课程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不断推出最新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器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现在,学校六年级已经全面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五年级在scratch拓展版块使用wedo教学,其他年级在每学期的最后两节信息课开展机器人课程。
来源 | 新江北报编辑部 曹春燕 刘苗苗
编辑 | 江北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