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二、改变来自于生命的真相人的早期成长重要性:家庭的爱。家庭需要温暖的爱、充分的陪伴、习惯的陪育,以及身体、情感、价值观的互动,遵循所有生命的天性,让天性充分展开。其源头在亲子关系、母子关系中,因此——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是最好的教育。情感的陪伴、安全感的确立、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这些才是正常的家庭生活。他还说,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就是强调“生命在场”命题,用自己的方式辨别自我,面对自身的生命难题,面对工作的挑战,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尤其乡村教师在中国教育里面是最为艰难的,现在的乡村教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推动家庭教育的变革。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是慢的,变革本身是慢的,文化的变迁是慢的,细水慢流,不要轰轰烈烈走过场。教师就是做最 小的事、笨拙的事、具体的事,解决生命中的问题,成长中的问题,情感性的问题。一、人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吗?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张文质老师讲到:真正的起跑线是在家庭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1)

第四十八期国学与教育高峰论坛暨第七期乡村国学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班现场

“大暑荷香浓,盛夏心且静”“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7月23日上午,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老师首次莅临国学班授课。

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张文质老师走上讲台,润物无声般开始他的授课。他谦虚地说,听了颜爱民教授的课特别有触动:一是提升对教育、对文化、对民族未来的信心;二是有勇气面对现代的教育难题,回到生命的现场来思考我们面临的问题。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2)

诗人,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育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张文质

他还说,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就是强调“生命在场”命题,用自己的方式辨别自我,面对自身的生命难题,面对工作的挑战,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尤其乡村教师在中国教育里面是最为艰难的,现在的乡村教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推动家庭教育的变革。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是慢的,变革本身是慢的,文化的变迁是慢的,细水慢流,不要轰轰烈烈走过场。教师就是做最 小的事、笨拙的事、具体的事,解决生命中的问题,成长中的问题,情感性的问题。

一、人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3)

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张文质老师讲到:真正的起跑线是在家庭之中,教育的秘密藏在早期的养育之中。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早期生活,而决定儿童早期生活的是母亲。因此,遵循生命的规律进行家庭哺育;遵照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陪伴;遵从“孕育、哺育、陪育”的生命自然性、天然性、普遍性。这些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人的早期成长重要性:家庭的爱。家庭需要温暖的爱、充分的陪伴、习惯的陪育,以及身体、情感、价值观的互动,遵循所有生命的天性,让天性充分展开。其源头在亲子关系、母子关系中,因此——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是最好的教育。情感的陪伴、安全感的确立、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这些才是正常的家庭生活。

二、改变来自于生命的真相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4)

张文质老师从留守儿童的现状谈到处境:留守儿童的饮食、情感、卫生,导致他们升学、文化教育受到影响。从满足儿童“情感依恋”的维度,需要我们帮助儿童“找到”真实的父母。张文质老师旁征博引,指出父亲的重要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父’之惰”。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导师,在家庭中最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在父母中最应该受教育的是父亲,从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教育责任在父亲身上,需要我们鼓励、促进父亲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从“儿童之家”的维度思考学校的文化创建谈到:作为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中第一责任,一定要教育培养好。跟孩子一起成长,陪伴孩子成长,促进孩子成长。同时,教师是唯一能够代替父母的人,而作为乡村教师更如同学生的父母。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

三、留守儿童的远方在哪里?

家庭教育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从人性)(5)

张文质老师说,乡村学校要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尊严:生命被热爱、生命被尊重、生命被呵护、生命被成全。乡村学校的目标就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干净地生活,只有实现这些看似比较低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需要做:到实行本土化的、能落地的教育学,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变革者和担当者。

以保底思维来构思“成长清单”。张文质老师说: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生命第一”,要让孩子更加热爱生命,无论在多困苦和艰难的环境下不放弃生命,每一个教师要成为热爱生命的示范者,也成为生命第一的启迪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敬畏生命,保卫生命,用“赞美教育”对抗怨恨、沮丧与绝望。重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对生命完整性的信念,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使命。让我们一起通过精神、生活、行为方式的变革去实现教育的变革。

整理/ 李慧中

摄影/ 叶新球 陈善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