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区房的利弊(最后选择定居这里)
高端学区房的利弊(最后选择定居这里)芬兰的中小学一般都是小班制,每个班级20-25人,没有分级制度,不会分班级的优劣。每个年级分为ABCD四个平行班。到了初中、高中也不存在排名,没人能够用成绩把孩子给分为三六九等,只是根据孩子们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的任务来进行一个评估。这就省去了选学校的步骤,家长也不用为孩子去不了一所好的学校而焦虑。芬兰的学校没有公立私立之分(有少数几所私立国际学校,大部分也是免费的),在不同的区域师资力量都是一样的,学校的教师统一配备,没有职称,薪资是按照年限增长。芬兰的教育讲究最多的就是平等,无论是在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在北极圈的拉普兰地区,师资力量和学校设施水平基本都差不多。“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在哪里?” 答案一定是“离家最近的。”
早在2017年6月,有一对80后夫妻辞去外企高管工作,放弃800万深圳学区房,带着4岁的儿子巴乔,从厦门出发,开始环球旅行。巴乔一家突破传统的做法引发了网友们有关教育和旅游之间关系的热议。
最近,我关注到在走过了31个国家后,巴乔一家选择定居芬兰,巴乔也进入了芬兰公立小学就读。
芬兰的教育一直以来因高质量获得广泛赞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芬兰教育有何特别之处?芬兰父母看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芬兰的孩子没有考试也没有竞争,却能被称为“教育最强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连续四年(2018-2021)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2021年开始,芬兰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至18岁,也就是说在芬兰,从学前班到高中,全部免费。
芬兰的学校没有公立私立之分(有少数几所私立国际学校,大部分也是免费的),在不同的区域师资力量都是一样的,学校的教师统一配备,没有职称,薪资是按照年限增长。
芬兰的教育讲究最多的就是平等,无论是在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在北极圈的拉普兰地区,师资力量和学校设施水平基本都差不多。
“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在哪里?” 答案一定是“离家最近的。”
这就省去了选学校的步骤,家长也不用为孩子去不了一所好的学校而焦虑。
芬兰的中小学一般都是小班制,每个班级20-25人,没有分级制度,不会分班级的优劣。每个年级分为ABCD四个平行班。到了初中、高中也不存在排名,没人能够用成绩把孩子给分为三六九等,只是根据孩子们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的任务来进行一个评估。
因此,芬兰的孩子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关系。学生和老师、家长之间,大家都互称名字。
在芬兰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都是平起平坐的,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职业向往”,而不是“文化课读不好”。没有人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职业教育的。
无论走学术路线还是技术路线,芬兰的教育都没有死胡同。
2现象教学、手工课……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芬兰的课程设计,也很有意思。
从2014年课改后,就开始推行基于生活、融合学科的“现象教学”,现象教学就是让课堂所学回归生活。当然除了上这类课程的日子,孩子们还是需要学习教科书内容的。
在孩子的生命初期年龄段,是通过身体,去接触、体验一切TA感到好奇的事物来学习的,一般是在11岁之后才会建立起抽象思维。在此之前,孩子是很难通过背诵和阅读去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而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体系的建立,是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芬兰的课程就根据儿童发展这一特点来设计的。
在英美也有类似现象教学的课程,叫做“项目制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中,对开放性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所具备的知识来制造真实的产品或制定出原创的解决方案。
我在乔爸乔妈的分享中,读到了巴乔某学期的一个现象教学课题“从农田到餐桌”,一年内会做6个相关主题的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老师让准备食品包装盒带去学校,过了两天,巴乔带回了学习成果,小小的包装盒,原来还能这么用!▼
每个孩子,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常吃的食物包装盒。在课堂上用绘画的形式,把食物画出来。通过包装盒,学习食物的成分、重量、比例,溯源到农作物、所在的国家,认识食物是如何从田间来到了餐桌……
除了现象教学,芬兰的学校从二、三年级开始,在母语、外语、数学、生物、历史、体育、音乐、宗教等基础学科以外,还有门非常重要的课,就是手工课。每周大概会有两节,课上老师会带着学生拼制电路、做木工、踩缝纫机……
↑ 巴乔在芬兰小学二年级的课表,X代表的是班主任老师的课,一般包含芬兰语、数学和科学课
↑ 巴乔用了三周手工课完成的作品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低年级小学生,竟然每周要用两节课来缝缝补补、敲敲打打,可能三个月下来只缝了一个心一个番茄,那为何不父母一起帮忙,绝对高质量高速度完成。
在芬兰不会有父母帮忙做手工,芬兰有芬兰的速度。孩子应该慢慢学,慢慢体会,一针一线,一钉一锤,都需要他们自己亲自完成。
除了手工课,还有教孩子烘焙、煮饭炒菜的生活课;教孩子怎么洗碗、熨衣服的家务课;如何跳交际舞这类社交技能课;甚至还有认识一个家庭基本经济与运算概念,教导学生如何储蓄和理财的经济课……都是让孩子们从小动手,参与到最基本的生活过程里。
与生活息息相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逐渐成长,却不是拔苗助长,更不应该立竿见影。孩子可以全方位接受各种技能,在心中播下一颗颗兴趣的种子,说不定哪颗种子就可以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回家作业通常很少,总共加起来15-20分钟,教育者认为孩子放学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一起玩耍、陪伴家人、做运动、听音乐、读书……
这些事情对低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3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芬兰SISU精神芬兰权威媒体《赫尔辛基报》的一份针对全芬兰家长的调查报告中,我读到了一些信息。↓
问起芬兰父母最关心孩子什么?父母们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应该帮孩子找到与他年纪相仿的同伴;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孩子在玩的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爸妈自己也该花时间了解;以及孩子每天要运动至少两小时。
孩子的运动、社交、兴趣爱好是父母们特别关注的,有61%的芬兰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至少一种兴趣爱好:
芬兰家长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可谓从婴儿开始:宝宝4个月,去音乐班;5、6个月,去游泳班;从1岁到初中毕业,在学校学做手工;4岁开始,可以去上1300小时的基础建筑班;更别提骑马、曲棍球、地板球、童子军、滑雪滑冰等各种兴趣班。甚至,在妈妈怀孕时,就可以给宝宝报名“婴儿阅读俱乐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这或许和芬兰的家长津津乐道的SISU精神有关,SISU这个词原意指的是内脏。后来被形容为一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努力生活的精神,代表着一种坚定不放弃、理性地面对困境的意志。
不管气候有多恶劣,从不放弃坚持运动,就是代表着无畏与勇气的SISU精神最深刻的影子。在孩子身上,SISU这个词尤为鲜活。
2021年初,芬兰遇上了难得的寒冬,再加上疫情取消了室内活动,孩子们所有的足球训练只能在这赤裸裸的冰天雪地里进行。
然而整个冬天,赫尔辛基某处的足球训练仅仅由于天气取消了一次,因为那一天温度低于-15°。
芬兰人十分注重SISU精神的培养,芬兰家长喜欢鼓励孩子勇敢实践,而不是将孩子保护得像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希望让孩子养成一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态度”,用克服挑战的方式来培养他们。
自幼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芬兰人,在面对任何难题时,都能够保持一种坚韧和积极的心态。
最后,给大家分享来自芬兰教育局官网上的一段话:↓
芬兰教育的精髓,在于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去培养孩子。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里,不应该仅仅是获得知识,还应该在课余时间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同时能够发展社交技能,培养团队意识。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未来,能够成为优秀独立的个体,以及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真正看重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
看完我们能发现,芬兰的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生活而去学习,旨在培养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有创造力,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一个独立的人。
虽然从人口、福利、经济、政策等各方面来看,芬兰和我国确实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我们也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看到芬兰教育的优秀之处。
在没有补课、没有竞争、没有教育内卷的环境下,看看芬兰孩子走的道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芬兰的“药方”不一定能适用于我们的“病症”,但至少在“双减”时代下,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