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与司母戊鼎一样吗(司母戊鼎为何改名)
后母戊鼎与司母戊鼎一样吗(司母戊鼎为何改名)最后根据史料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可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现在“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从教材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后母戊鼎”,这是怎么回事呢?“司母戊鼎”的命名,公认是郭*沫*若老师所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这一命名也获得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但后来也有文字学家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理论上,这两种解释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次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
1939年,“司母戊鼎”在河南安阳出土了!这是中国古代商朝后期王室的青铜器,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而我们对这个国宝级文物了解多是来自历史课本上,以前在历史教科书上都是叫“司母戊大方鼎”。但从2011年开始,媒体上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当时“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经媒体播出后,也引起了较大反响,一时争论不休。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叫了几十年的“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难道是当年有人断错字了吗?
网络配图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无意中发现了埋藏地下千年“后母戊鼎”。随后在40多个村民的帮助下,用了3个晚上,才将其从13米深的地下挖了出来。抬上来一看是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直觉告诉他们此物肯定是宝贝。由于安阳当时已经被日寇占领,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
最后根据史料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可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现在“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从教材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后母戊鼎”,这是怎么回事呢?
“司母戊鼎”的命名,公认是郭*沫*若老师所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这一命名也获得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但后来也有文字学家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理论上,这两种解释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次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不过,小编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对将“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持反对意见的专家也不在少数。反对的认为对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文物进行更名需谨慎,避免引起误解、误读。要说是郭老师当年断错字了吗?感觉也不对,毕竟当时有好多人支持叫“司母戊鼎”,现如今也有人持反对意见的。只能说“后母戊鼎”年代久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