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文学院位置(郑州大学院系专业全面解读)
郑州大学文学院位置(郑州大学院系专业全面解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系统(包括书面语与口语)与文字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现实状况,分为现代汉语和汉语史两个方向。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以及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现代汉语方向侧重于普通话和方言的研究,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联系紧密。汉语史方向侧重于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的历史演变,包括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与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古代文学联系紧密。本学科侧重于汉语史方向研究。研究生专业简介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1956年设立中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6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获得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
文学院简介
郑州大学文学院的前身为郑州大学中文系,始建于1956年,1963年郑州师院中文系并入,1994年郑州大学艺术教研室加盟,1996年底与新闻系合并,更名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0年艺术教研室分出,分别成立音乐系和美术系;2004年6月,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文化与传播学院撤消,分别建立郑州大学文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教师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29人,讲师19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10位博士生导师,63位硕士生导师。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根据本科教学工作需要,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和写作等7个教研室。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博士学位、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此外还有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同时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6个专业研究机构,2个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主办有3个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有1个社会服务性质机构。学院科研实力较强,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和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郑州大学文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生100余人,普通本科生260余人,远程教育学生近800人。数十年来,为国家和河南省培养了大批在各个行业卓有成就的建设人才。
研究生专业简介
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1956年设立中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6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获得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自主设置了秘书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汉语言文字学
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系统(包括书面语与口语)与文字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现实状况,分为现代汉语和汉语史两个方向。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以及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现代汉语方向侧重于普通话和方言的研究,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联系紧密。汉语史方向侧重于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的历史演变,包括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与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古代文学联系紧密。本学科侧重于汉语史方向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个方向。理论语言学侧重于语言的基本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国语言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以及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跨语言交际的规律。应用语言学侧重于语言文字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本学科侧重于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语言学与社会学、逻辑学、声学、心理学、数学、脑神经科学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衍生出社会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和神经语言学等交叉学科。
文艺学
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创作以理论指导。文艺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思潮、中国古代文论、外国文论等,也包括一些交叉学科,如文艺美学、文学社会学、文艺民俗学、文学人类学等。本学科侧重于中外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以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包括历代作家作品、各种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各个时期文学的传承关系、文学与其他历史文化现象的关系等。近代文学也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侧重于古代文学总集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包括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与社会转型、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外来文化、文学与大众传媒等问题。本学科侧重于海峡两岸文学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
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域外汉籍进行整理、研究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古籍整理、文献文化史以及古籍数字化研究等内容。本学科侧重于中原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以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为重点,以全球性视野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各国文学、区域文学和国际文学关系史,并对世界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学与文化进行比较。该学科分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方向:比较文学主要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文学的影响关系与平行比较及文学的跨学科、跨文明研究;世界文学既研究各国国别文学,也从总体上研究世界文学思潮、流派、文学史发展规律,其中贯穿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精神。本学科侧重于世界戏剧文学比较研究。
秘书学
研究秘书学的学科历史、学科体系、学科类型、学科性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研究方法等学科理论以及秘书的角色特征、秘书工作的内容、属性、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中国秘书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古代秘书机制的演进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方向有秘书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和中国秘书史研究方向。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秘书人才。本学科侧重于秘书学历史与秘书学实务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一、学位类别、代码
学位类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代码:045300
二、专业简介
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简称MTCSOL。
三、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向
1.汉语国际教育;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4.第二语言习得;5.汉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历年复试分数线、报录比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考研参考书目
▶354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618语言学综合: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830文学综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版社2014年第五版。
鲁枢元等《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