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故事案例跟教育意义(教育故事与雷娃)
教育小故事案例跟教育意义(教育故事与雷娃)自当班主任以来,发现班级有三类学生,很难教育。第一,行规学规习惯不佳的“双差生”,各种违纪不断,属于最常见类型,是重点管教对象。第二,成绩优良品德不佳的“半优生”,有相当数量,是容易被忽视的管教对象。第三,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问题生”,不能按照常规方式教育,属于少数,是特殊管教对象。相较于前两类,第三类最令老师深陷苦楚。【案例背景】——“问题学生”教育三部曲原创作者|周万美▲周万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实验中学(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娄桥校区)语文教师、班主任。温州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瓯海区先进班主任。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多篇学生征文获市、区级奖。
【廖思曙专栏】
主持人|廖思曙(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校长)
教育故事——
与“雷娃”过招
——“问题学生”教育三部曲
原创作者|周万美
▲周万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实验中学(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娄桥校区)语文教师、班主任。温州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瓯海区先进班主任。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多篇学生征文获市、区级奖。
【案例背景】
自当班主任以来,发现班级有三类学生,很难教育。第一,行规学规习惯不佳的“双差生”,各种违纪不断,属于最常见类型,是重点管教对象。第二,成绩优良品德不佳的“半优生”,有相当数量,是容易被忽视的管教对象。第三,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问题生”,不能按照常规方式教育,属于少数,是特殊管教对象。相较于前两类,第三类最令老师深陷苦楚。
八 3 班有许多“雷娃”。而一号,非小朱莫属。
【案例描述片段一】
第一曲:断裂联结
开学第一天,他就迟到了。几通电话追过去,接起来的是他妈妈,“喂——老师?——没到?——早去啦……”高声,嘈杂,嘟嘟,忙音,甩我一脸愕然。个把小时之后,教室门被撞开了,他狂奔进来,横冲直撞,引起班里一片喧哗。我示意他在后排坐定,继续始业教育。然,在偶然间的一瞥中,只见他斜咩着眼,一脸怪异,我心不禁咯噔一声,自感不妙。
然而,很快,我就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了。偏激执拗,冲动狂躁。发起狂来,东蹿西跳,推桌砸凳,面目狰狞。而他的情绪点燃又只需分分钟,比如窗帘被谁拉高了,谁挡住他视线了,谁造谣说他画了张画,谁又说错话了……总之谁惹了他,一顿狂揍是少不得的,即使没人惹他,他心里有火总是要找人出气的。
但凡他认定的理,都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于是,隔三差五的,他就发飙一次。请家长,无济于事。几次沟通的反馈是,他曾被劝退学,曾受同学欺负,在家经常情绪失控……我屡次建议他爸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都在孩子不配合等理由中被塘塞过去。即使某次音乐老师心有余悸地一再重复“他恨不得杀人那!”,朱爸朱妈也只是在口头答应后,依然没有下文。
于是,这个孩子成了班级的一枚不定时炸雷。
后来,时间长了,老师同学也渐渐摸索出规律。慢慢地,竟相互磨合了。他找茬,大家避让;他发飙,大家躲开;他恢复,大家照常。某次晚自修快结束时,他暴跳如雷,扬言非要揍一个传了他谣言的男生,男生一溜烟儿跑了。于是,他的怒气转移到桌椅板凳上,暴砸怒踢。当同学跑来告诉我,我极速赶到现场之时,却见班里最壮的四个男生抱腿的抱腿,按手的按手,拦腰的拦腰,愣是把青痉暴起,满口粗话,蹬腿踢脚的他死死按住。十来分钟以后,暴风雨过去,骚动渐平,旁边的同学拉桌子的拉桌子,摆凳子的摆凳子,收拾书本的收拾书本,有同学捡来了他的鞋子,他也不抗拒地穿上了。然后,同学们如常排队,关灯下楼,小朱也跟在其后……
【案例反思一】
像小朱这样的问题生,其心理的形成往往有久远的根源和复杂的原因,加上父母的不重
视,常规教育根本无法实施。没有专业医生的介入,作为教育者,经常有强烈的挫败感。尤
其是他所营造的躁动的班级氛围,会长时间给身处其中的师生都带来压抑感。如何减轻负面
的影响?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手:首先,情感出动,维系好关系。当小朱情绪失控之际,以安抚情绪为先,解决问题为后。因此,控制批评的冲动,给他足够的时间稳定情绪后,再心平气和地和他谈问题,这些都是为了维系好师生之间脆弱的关系。因为我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在“联结——断裂——再联结”的循环中,而与小朱这样的学生,关系一旦断裂,想联结却是非常困难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保持联结,才有机会与他沟通。
其次,借力消力,寻找联合者。多次发飙,使小朱的形象在同学眼里不太好,确切地说,大家多少有些怕他,少有同学愿意和他亲近,甚至是做朋友。通过多方观察,我了解到他比较听组长小王的话。于是,我经常找小王聊天交流,将她变成自己人。然后,慢慢地将小朱托付给小王,想对小朱讲的道理,也常常通过她传达。同时,我也有意无意地力捧几位力大高个的男生,主动邀请他们帮忙,以便在需要时能制止小朱的过激行为。
【案例描述片段二】
第二曲:退退进进
小朱在班级师生心照不宣的宽松氛围中,也渐渐地适应起来,发飙的间隔有所加长。然而,渐渐地,他开始狂傲起来。课堂上很是活跃,时不时地和班里几位调皮男生捣蛋一下;课间捉弄同学,起各类绰号;午睡带头造谣嘲笑同学;食堂就餐故意拿两双筷子夹菜,引人发笑……总之一句话,为引人注意,他各种“作”。
某次午睡铃响后,他依然兴奋,一会儿抱怨旁边同学呼噜声震天,吵得他睡不着;一会儿又爆料班里谁谁谁的丑事,引起哄堂大笑。我把涉事的几个孩子一起拎出来,因为在气头上,我出口批评,振振有词,面露怒色,视线不断地在几个孩子之间轮转。期间,我用余光观察小朱的举动,但凡他想张嘴,我立马转移视线,对上其他孩子进行单独教育。出人意料地,小朱虽然几次想要说话,却没有太强烈的情绪发作。到最后,他点点头,算是默认了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个发现,让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自此,对他,我不全是包容。在他犯错时,我会时不时地也批评上一句。然后,我又了连两个新发现:在群体受批评上他最大度,在被认可之后他最容易接受批评。于是,我常常抓住这样的机会,时不时地趁机打压一下他。
每次批评之际,都不忘用上固定的格式,“虽然……你都做得相当好,但是……”
【案例反思二】
小朱偏激的价值观是接受不了道理的。但长时间的特殊待遇,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强化了他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形成了班级不良的道德气氛。因此,放任他的行为,无论是对班级,还是他个人,都不是良策。而情绪对情绪,对小朱显然是下下策。经过不断地察言观色,我制定了对小朱独有的“他进我退,他退我进”的管教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他情绪失控的那会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自认怂,管住嘴,不批评不教育,把他全权交给心理老师安抚。
在他情绪良好,有时刚被夸赞的那会儿(或稍后几天),我会突然地“情绪化”起来,揪住一件小事(常常是其他同学的事),然后,趁着“怒气”,顺手牵羊将他带进来,用上前面的固定格式,就之前他的“发飙”一事,也批评一顿。在执行力上,《正面管教》给我的启发是“温柔而坚定”。我把它用在小朱身上,就是对他情绪的包容,我是“温柔”的,对他不当行为的干预,我是“坚定”的。即使无法第一时间处理,也要寻找恰当的时机,对他对全班同学补上重要的一课。虽然,我深知在班级管理方面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危害,但因为小朱的特殊,我所做的只能是瞅准时机做好善后事宜。
【案例描述片段三】
第三曲:接纳至上
初二起,小朱的发飙间隔时间逐渐拉长,在吵吵闹闹的班级氛围中,他偶然的发作也被当成了小插曲,不再引起过分的躁动。直到本学期的一次值周,因为班级打分的原因,小朱和一老师“扛”上了。本是小事一桩,却没想,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苗”。此后,就是前所未有地一发不可收拾了。连续好几个月,他断断续续地纠缠着这件事不放。严重的时候,吃不好,睡不好,隔三差五阴沉着脸,一听到敏感词就咬牙切齿。最出格的是某次跑操时对着老师做出了侮辱性手势,受到学生处严厉批评教育。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我行我素,偏执固执,只要不是支持他的观点,一律不接受,统统将之定位为“偏袒老师”。
家长也请了,心理医生也看了,心理老师也介入了,校领导也帮助了,可他就像一根筋似的,愣是不接受任何道理。从不公平到维护尊严,再到伸张正义,他就这样一步步升级自己的诉求,反反复复地发作寻求着帮助。然后,明显地,他在班级里的行规也差了。早自修迟到,午睡要请假,理由很是莫名,摆出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态,并且常常说话时手脚发抖。更有甚者,跑到校长室,大放厥词。于是,就有了一次朱爸朱妈双双来交流的机会。
暖心小屋里,心理陈老师缓缓地诉说着早上和小朱交流的内容。我惊讶于才知道朱爸和朱妈关系如此紧张(朱妈已经离家一周了),家庭氛围如此压抑……“家庭出了问题,孩子没有安全感,反复在学校投射被压抑的情绪。”陈老师总结到。我观察着小朱父母,竟发现他们全程没有互动过。直到最后,也没有提到有什么矛盾,妈妈只一句“压力太大了”就结束了话题。此后,小朱有了学校的定期心理疏导机会。情绪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正如朱妈的手机,也是时开时关。
【案例反思三】
都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是一个问题家庭。小朱的家庭氛围,教育方式,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但又能如何呢?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面对一个问题孩子,却无法干涉一个问题家庭。
像小朱这样因家庭而影响自身的学生,并不是个例。单纯讲道理,定要求,列规则大多是无效的。他们被困在自己的人生困境里无法自拔,无暇顾及其他,更不用说静心学习了。面对这些学生,我以为首要的是倾听。回想与小朱相处的两年时间里,我记录了他大大小小事无数件,与其父其母沟通达数十次,自认为对他的个性及家庭相当了解。然而,我依然对那天心理老师的陈词惊讶不已。细细思考,我才发现我对小朱的了解,大多是来自于旁人的声音,而他本人,每当事件发生时,他第一时间选择逃避,拒绝我的交流。几次拒绝之后,我也习惯了从他人口中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事情。等到时过境迁,我们的交流对于双方而言,又都是另一种心态了。“他进我退,他退我进”的管教模式,现在想来,它在掐断了我和他发生冲突的同时,也在我和他之间划出了一条分别的楚汉界线。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接纳。无论他是什么样子,接纳他现有的样子。也许三年都不能影响他丝毫,改变他丝毫。但通过接纳,彼此获得一种平衡。在他,是释放;在我,是修炼。
细细想来,小朱从初一到初二,虽然经常情绪失控,但他与班级同学和老师的矛盾却是越来少的。以前他总是找身边同学的茬,将怒气发泄在他们身上。现在,他情绪不好的时候,倒是很少出现这样的事情了。特别是,初一几乎没有朋友的小朱,现在在班级里竟然还有几个相处得比较好的朋友,这也不能不让人刮目。我想,这大概就是互相接纳的结果吧。然而,扪心自问,作为班主任,我对他是否做到了接纳?读过《接纳力》一书后,我获得了全新的认知,“接纳力,代表了对每个生命深深的尊重。
……一起的发生都是来成就你生命的!请对生命说ok,允许自己不完美。”真的,作为小朱的班主任,每一次面对他的发飙,我尽管努力履行着为人师的职责,尽我所能去教育他。但内心里,我却时时充满了许多负能量:愤怒,不甘,纠结,无奈,……却从来不曾想到,他的存在,也是对我生命的“成就”!
【案例总结】
教育的功利化,影响社会对成绩的大力追捧,“问题生”的存在,给教育者带来了诸多麻烦。
但不可否认地是,近些年来,特殊问题生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面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教师如何自处呢?我想,作为教育者,内心始终要保持一份清醒,学生并非教育的手段,而是目的。这目的,是通向学生的成长,也是通向教师的成长。
(本文为周万美老师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