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教育心理学(河南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教育心理学(河南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形状知觉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空间属性包括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相应地形成了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2、根据知觉的反应对象分类(1)根据客观事物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来划分,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①空间知觉。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知觉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视——听知觉等;根据知觉的对象可分为客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也可根据结果的正确性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
1、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分类
在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是对事物知觉的基本,知觉任务的完成,既可以以一种感觉为主其他为辅来完成,如视、听、触、嗅知觉等,也可以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官为主来完成,如视——听知觉等。
一般认为,当多种分析器协同知觉时,知觉效果更好,如看电视的知觉效果优于看报纸和听收音机的知觉效果。
2、根据知觉的反应对象分类
(1)根据客观事物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来划分,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①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空间属性包括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相应地形成了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形状知觉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大小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也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
一方面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如大小、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客观线索;另一方面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如最重要的是来自眼肌的调节和幅合及双眼视差。
调节:眼在注视物体时,为使进眼内的光线聚集在网膜上,调节水晶体曲度的活动。幅合即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幅合。
双眼视差即由于两眼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是有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是人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及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知觉,是个体对身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物体在空间的方位是相对的,我的方位知觉也只能是相对的。人主要借助于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等来对物体进行方向定位。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辅以其他感觉。
但在特殊情况下,仅仅依靠触觉和动觉也能进行方位定位。例如,在黑暗的森林里用手触摸树干确定南北方向。是完全失去参照系的情况下,仍是无法辨别方向的。
②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的形式包括对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不同活动区分开)、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等几种形式。
人除了在一定的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的参照系。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人体的生理节律和人们周期性的社会活动也常被用作,时间知觉的参照系。
③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人的运动知觉有赖于物体运动的绝对速度和与观察者的距离。离得太远甚至觉察不出事物的运动。
(2)社会知觉。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与他人(某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他人、自我);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过程和社会认知有时是很难区分的。社会知觉过程中,由于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个人经验常常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使社会知觉过程及结果具有高度个体化的特点。常见的几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有:
①首因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即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强调的是信息出现的顺序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②晕轮效应。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这种现象表明知觉主体如果对认知对象标明好的品质,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③刻板效应。指知觉主体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体概括性了解,也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识偏差,阻碍交往。
3、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在知觉中,不论是对物还是对人都可能发生不正确的反映,从而引起错觉。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主观歪曲了对刺激的知觉,错觉往往具有固定的倾向性,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很难克服;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是虚幻的知觉。错觉是由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知觉具体事物时受到同时并存的其他刺激的干扰,形成错觉的主要原因。人的主观因素(经验、情绪、年龄和性别等)对错觉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错觉的种类很多,如视错觉、听错觉等,最常见的是视错觉。各种感知觉中都存在着错觉现象。
错觉在实际活动中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起消极作用的错觉常常混淆人的视听,扰乱人的心智,影响人的正确判断;起积极作用的错觉则已被人们广泛地加以应用,例如军事上的伪装,魔术、化妆等行业的以假乱真手法等。
错觉中被研究得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何错觉。最经典的有以下一些:
(1)方向错觉:一条直线的中间被遮盖住,看起来直线两端向外移动部分不再是直线了,称为波根多夫错觉;由于背后倾斜线的影响,看起来棒似乎像反方向转动了,称为策尔纳错觉;画的是同心圆,看起来却是螺旋形了,称为弗雷泽错觉。
(2)线条弯曲错觉: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凸了起来,称为黑林错觉;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凹了下去,称为冯特错觉。
(3)线条长短错觉:垂直线与水平线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垂直线比水平线长,称为菲克错觉;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长,成为谬勒——莱尔错觉。
(4)面积大小错觉:中间的两个圆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大于右边中间的圆;中间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三角形比右边中间的三角形大。这两种错觉称为艾宾浩斯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