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清华北大出来去哪上班(清华北大7成毕业生选择流向体制内)
考上了清华北大出来去哪上班(清华北大7成毕业生选择流向体制内)体制内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改变清北的初衷呢?不言而喻的是:人往高处走!选择是人的天性,天经地义!进入体制本来无可厚非。精英人才,管理国家,是大幸也!问题是大家都想挤进来,这要难免顾此失彼,创新的大任谁来承担。再说了,两所国内顶尖、国际有名的高等学府,初衷是不是这样,大家心知肚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民企发展的空间和势头不如从前,互联网大企也在褪色,而体制内掌控了很多的资源、又有着铁饭碗和福利的岗位吸引力变强。此情形下,大学毕业生首选体制内,让人不难理解。《光明日报》文章评点说,两所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流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它既是社会变化的稍许滞后的反应,也往往预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地区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如此多的优秀毕业生向往“铁饭碗”,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剧体制内的内卷。两校今年报告所披露的只是最终成功进入体制的比例,而有意愿进入体制的比例应该更高;在剩下的三成毕业生中,
清北毕业生7成流向体制内
令人思考……
常言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就业择业上,古往今来,无不是遵循这一常言。
近期,一条消息更是引起了网络上的热议:清华、北大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两校有大约七成毕业生进入体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内,分别为15.8%、30.3%、23.8%。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民企发展的空间和势头不如从前,互联网大企也在褪色,而体制内掌控了很多的资源、又有着铁饭碗和福利的岗位吸引力变强。此情形下,大学毕业生首选体制内,让人不难理解。《光明日报》文章评点说,两所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流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它既是社会变化的稍许滞后的反应,也往往预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地区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
如此多的优秀毕业生向往“铁饭碗”,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剧体制内的内卷。两校今年报告所披露的只是最终成功进入体制的比例,而有意愿进入体制的比例应该更高;在剩下的三成毕业生中,是想进体制而没有成功的人。
人往高处走,选择就业好的岗位天经地义!“薪酬、风险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三大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权重是不一样的。经济形势不明朗甚至“黑天鹅”“灰犀牛”威胁并存的情况下,把风险因素排在第一位,找个铁饭碗先端着,也不会失业,还有一些很难货币化的资源.........体制内的吸引力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位。
进入体制本来无可厚非。精英人才,管理国家,是大幸也!问题是大家都想挤进来,这要难免顾此失彼,创新的大任谁来承担。再说了,两所国内顶尖、国际有名的高等学府,初衷是不是这样,大家心知肚明!
体制内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改变清北的初衷呢?不言而喻的是:人往高处走!选择是人的天性,天经地义!
何谓高处!地位、门面、尊严、福利、待遇、退休等等……近年来,每年国考热逐年升温!高达近200万人竞争2万多个岗位。比例近乎百里挑一(据说有的岗位数千人选一),就是因为大家感到有奔头吗!
回顾改革的路程,有一段时间里体制内并不吃香,比体制外唯一有吸引力的,就是可以熬年头、分房子;等到福利分房取消、商品房政策施行后,吸引力打了折扣,体制仅仅剩下一个鲜亮的壳,名声在外!上世纪90年代有几年时间,体制内年轻有为的人才被外企、民企高薪挖走,个人出去创业的也是屡见不鲜。
管理,不仅仅是门科学,更是艺术。行政机关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并非是高学历的人最佳选择。记得当年有一个地市全国招聘50名博士任职(副处),一年后,几乎走完,很不适应。而圈内人则评价:能力太差!
清北毕业生理应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初衷一致,苦于当前就业压力,挤到体制内的通道上,无可厚非。然而,更应当思考的是明天,一旦荒废了学业,一切将要从头开始。例如:有一间办公室坐着三位清北法律系毕业的年轻公务员,两位是本科生、一位是本硕,而机关的工作主要是文件往来(当然也需要专业,但专业之外的技能更重要)。有一年,最年长的那位辞职去做律师,临行前对两位师弟说,咱们这些工作找个中专生或电大毕业的完全可以胜任,你俩迟早会步我的后尘。果然,几年后,两位师弟先后辞职去做律师、办公司。那句“文件往来,找个中专生或电大毕业的完全可以胜任”的警示依稀就在耳边,机关用人的高消费并未得到转变和改善。
时下,体制内的养老金、医保等不平等待遇逐步解决,慢慢与市场接轨,当体制内外的水基本处在一个平面上时,附加优越条件不复存在,人才的流动将会按市场的法则运行,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人们的期待。(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