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以热爱战胜恐惧读书笔记(不要挑战人性读书笔记)

以热爱战胜恐惧读书笔记(不要挑战人性读书笔记)以我的经验来说,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方法是告诉她幼儿园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可以做许多她喜欢的事情,比如跳舞、玩游戏,让她从心理上去接纳。看到孩子上幼儿园的一段,不自觉便想起我家女儿上幼儿园的情景,忍不住会心一笑。但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并没有哭,而是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又开开心心的回家。孩子的成长期很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健康心理,是从小培养呵护的结果,可能是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最晚不超过出生之后。经常有人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遇上这样的人,我也往往只是回一句,是你不懂。教育孩子,要多陪伴,用心陪伴。以宽容和理解以及尊重、平等之心与孩子交流互动,一句亲切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甚或一个温柔的眼神,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胜过买高档的玩具。给孩子太多的玩具,除了证明父母不够爱孩子,或者说是不会爱孩子之外,别无用途。第二章 陌生人情景实验 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

以热爱战胜恐惧读书笔记(不要挑战人性读书笔记)(1)

第一章 哈洛恒河猴实验 生存,需要关系的存在

人和动物都有感情,今天不应该有人再怀疑。然而曾经的时代,却并非如此观点。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整个心理学界都笼罩在行为主义的铁幕之下,否认情感与理智的存在。心理学家赫尔和斯彭斯都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用中国话来说,有奶便是娘。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批在制度化下喂养起来的罗马尼亚孤儿才让人心痛,哈洛恒河猴的实验才看得让人揪心,仿佛又看到了《红处方》中做毒品实验的猴子。每次我看到父母打孩子时,都会忍不住的愤怒、鄙视,更别说是虐待。

遗憾的是,今天依然有相当多的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有的人终日不着家,打着交际的名义宁可与狐朋狗友喝酒吃肉也不愿意陪孩子,有的人一回到家中便只知道玩手机刷视频打游戏,放任孩子看电视或者给一个手机让孩子自己玩,有的人对孩子极不耐烦,动辄以残忍的语言训斥孩子。

孩子的成长期很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健康心理,是从小培养呵护的结果,可能是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最晚不超过出生之后。经常有人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遇上这样的人,我也往往只是回一句,是你不懂。

教育孩子,要多陪伴,用心陪伴。以宽容和理解以及尊重、平等之心与孩子交流互动,一句亲切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甚或一个温柔的眼神,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胜过买高档的玩具。给孩子太多的玩具,除了证明父母不够爱孩子,或者说是不会爱孩子之外,别无用途。

第二章 陌生人情景实验 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

看到孩子上幼儿园的一段,不自觉便想起我家女儿上幼儿园的情景,忍不住会心一笑。但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并没有哭,而是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又开开心心的回家。

以我的经验来说,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方法是告诉她幼儿园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可以做许多她喜欢的事情,比如跳舞、玩游戏,让她从心理上去接纳。

依恋是孩子的天性,对陌生世界的期待与紧张是人的本能。父母教育孩子,当为之谋深远,即一方面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何让孩子大胆探索未知世界?答案只有一个:容错原则。也就是当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做得不好的时候,不要批评指责他们,而要鼓励他们,并和他们一起去努力做得更好。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不吝表扬。表扬不是泛泛而语,一定是有具体的指向。

本章的案例似乎都是说妈妈怎么做,不知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安排。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爸爸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在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塑造方面,爸爸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培养他们理性、勇敢、坚强,大胆尝试、不惧失败的品格。

极为赞同书中的一句话:“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即活出生命的野性。”但略有不同意见的是,我认为“活出真正的自己”与“活出生命的野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主要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即只要不违背伤人伤己的原则,孩子的选择都应该尊重。即使他们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也不应该粗暴拒绝,而应该循循善诱,耐心解释。活出生命的野性,是鼓励孩子去尝试更多的选择。如果更简单的原则,就是文武并用,也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家女儿从小就练习打羽毛球,现在虽然是高三,我也会要求她每天坚持跑步。前两天回家,她说上大学之后想好好再学习一下羽毛球,听后甚觉欣慰。

第三章 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坦率地说,我家孩子从小的培训课是比较多的,她学过古筝、跳舞、画画、羽毛球,还短暂地学过唱歌、围棋,也是周六周日经常都在外面上各种培训班。然而,我家孩子却从来不觉得累,而是乐在其中。以我的经验来说,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要有强烈的功利心,不是说学跳舞就要跳出什么成绩,学画画就要成为画家。我给她说的是,我之所以让你去学这些东西,无非是让你有一个玩的项目,否则孩子多余的时间干嘛,总比看动画片、玩电子产品强吧。你对孩子的兴趣没有要求,孩子自然就不会觉得有压力。至于她不学,我也无所谓,比如现在就只剩下古筝和羽毛球,这两个她玩得都不错。

不要把兴趣班妖魔化。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兴趣班的妖魔化。也不要相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鬼话。我给孩子说,输在起跑线只有在短跑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你跑一万米,跑马拉松,起跑线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何况人生是多少个马拉松?何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跑道,你的跑道是语文,我的跑道是数学,他的跑道是音乐,有可比性吗?没有。

不同意基因是主角、环境是配角的说法,当然也不认可“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跟父母有没有钱、重不重视教育关系不大”。如果这样,父母是不是就可以当甩手掌柜?显然不可能。我的观点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基因和智商差别不大,经过教育都能够成材。基因最多决定孩子的不同擅长而已。

同意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要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抗挫折的能力。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成就,追求成绩只是舍本逐末,甚至是缘木求鱼。能够找到成就感而又抗挫折的孩子,成绩也就是自然而然。

怎么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我理解是应该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真诚的表扬和欣赏,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挫折感?我理解是对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犯错都予以宽容,并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告诉孩子,失败是正常现象,如何在每次摔倒中爬起来才是高手。有成就感,敢犯错的孩子,结论当然是“我能行”。

不同意人生是一场战争的提法,那太剑拔弩张,人为的制造了恐怖气氛。人生是一场旅行,每次经历都是不同的风景。人生也是一场修炼。所谓修炼,就是在不断的修正中磨炼心性。因为书中人生是的场战争的前置条件不成立,故结论所说能否赢得战争“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胆识,有没有战略,有没有韧性,关系在于你是否真心热爱现在人事的事业,是否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结论也不能说正确。我理解,最高明的人生境界是,无论你经历什么,你仍然笑容满面,得幸失命,如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本儋耳人, 寄居西蜀州”都是这样思想的反映。

第四章 波波玩偶实验 发展,需要寻找学习的榜样

本章没有特别出彩之处,榜样的力量无须实验,直接听谚语就可以。四川话说跟好人学好人,跟坏人学坏人,跟着端公学跳神,也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有孟母三迁,为什么有千金买邻,以及今天的父母为什么要打破头也要买学区房,以及期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大学,都是希望能够有学习的氛围,有榜样的带动。

从教育孩子来说,父母的带头示范作用尤其重要。一个沉溺于麻将、电子游戏的父母,一个终日不求上进只知喝酒抽烟的父母,我不能说其孩子一定不会优秀,但概率应该要低,虽然我并没有数据支撑。

本章一开始说到的攀比,一方面我同意李枚瑾的观点,孩子的表现反映出父母的水准。如果父母喜欢攀比,动辄眼羡于别人家的这个那个,孩子当然也会跟着学。但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认为攀比就一定多么不好,毕竟追求更好是人的本性,不只是孩子。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有了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也就无须担心孩子的攀比之心。

本章提到的要和孩子建立平等关系、要尊重孩子、要理解孩子,这也是我一直推崇的。所谓平等,就是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也得做到;所谓尊重,就是孩子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所谓理解,就是要以宽容之心允许孩子犯错。当然,有些错是不能犯的,比如打人、说脏话等伤害别人及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个需要父母提前干预。

第五章 车祸目击者实验 谣言,可怕的记忆篡改与植入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信息爆发的时代,每天都能够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海量的信息,使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成为可能;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接触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无用的的垃圾信息。比如我们每天刷手机,然而有多少是有用的?而且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最多只是浅层次的阅读。虚假信息也不少,偏偏还有人相信。有一次别人煞有其事的给我说微波炉不能用,说那东西有什么什么严重危害,她已经把微波炉扔了,让我也赶紧扔掉。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又说一人传虚,千人传实。每个人的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本来就不一样,其输出的真实性也随输出次数的增加而与事情的真相大相径庭。比如曹操就是严重的受害者。他本来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性格也多有可爱之处,然而在大众的口口相传中,却被生生地贴上了大奸臣的标签,永世不得翻身。

谣言是情绪的产物,因为失去了平和的心态,谣言也就乘虚而入。比如有一段时间,因为相当多的国人对欧美日等国的经济文化怀着极度仰望的心理,是以关于西方文化的美好谣言也就满天飞,比如美国警察是如何的亲民,他们的总统是如何人性化,甚至为了救一只触电的麻雀,不惜对一个城市进行停电,这样的文章在知名的刊物中也经常出现,害得许多涉世未深的人,其中也包括我信以为真。之所以有这样的谣言,原因就是利用了国人对欧美的仰望心理,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又比如每次重大事件发生之后,也必然是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也是利用了众人的恐慌紧张心理。

社会谣言的产生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比如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还没有引爆社会舆论的时候,有人已经提醒我在武汉要戴口罩,当时我还批评他们要相信政府。然而事实的结果却让人失望。因为政府公信力下降,因为被欺骗过,所以后来政府再说什么,大家就很难相信,导致小道消息到处流窜。

对个人来说,不信谣不传谣当然是必须要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具备合理的判断力,不要见风就是雨,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然而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治理以及信息的透明化,因为透明,流言也就没有生存空间,因为没有出尔反尔,你所说的话才让人信服。书中只是讲了个人应该怎么处置谣言,却没有从管理角度进行阐述,这是一个缺陷。

第六章 电击实验 服从,乖孩子的罪名

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物,既有善的基因,也有恶的基因。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变成恶魔,如书中提到的阿道夫·艾希曼,以及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

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是,在长期压抑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心理扭曲,而做出极为偏激的事情。药家鑫之所以对被撞倒的人痛下杀手,其中之一的因素就是他长期被迫练琴,心情无处渲泄。李枚瑾当年提出的“激情杀人”被很多人批判,但那是科学。同样的道理,有人因为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没有能够及时解决,又无处倾诉,而迁怒于更弱小的人,诱发惨案。这样的例子太过惨痛。

人之所以成为恶魔,与环境也有极大的关系。一个温文尔雅的人经过战争的杀戮之后,可能会变得极为残忍。当整个军队都带着怒气作战时,个人也很难守住良知的底限,即使是对方已经放下武器,即使对方是平民,也可能干出伤天害理、泯灭人性的事情,如屠城、虐俘。何况在军队之中,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对家庭教育来说,我向来反对孩子一定要听话,太听话的孩子因为压制了自我的个性,往往不会有什么出息,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发育。我一直都鼓吹要培养孩子的野性,不要总是蜷缩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走出去半步,更不敢到广阔天地中自由闯荡。我也反对孩子一定要所谓的坚强,想哭的时候就哭,也应该允许他们在目标未曾实现的时候有沮丧的心情,允许孩子示弱。

我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不能只盯着他们的成绩,而应该让他们有更广泛的兴趣。这样当他们遇有不如意的事情之后,能够有地方排遣,而不是憋在心里,比如运动、音乐、写作、旅游等,都是舒缓心情的良方。如果用书中的话说,就是释放“攻击性”。所谓心理问题,无非就是有些事情堆积在心里无处渲泻,就像垃圾一样沤烂、发酵、爆发。我经常对我女儿说,每个人每天都要上厕所排除身体的垃圾,但能够主动排除心理垃圾的人,却不是多见。

第七章 霍桑实验:效率来自尊重和认可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谓感情,就是因所感而生情。如果是好感,所产生的就是美好之情,如愉悦、满足、合作;如果是恶感,所产生的就是不好之情,如厌恶、憎恨、对抗等。

西方的科学管理确实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也造成了大量的悲剧。书中提到的法国电信公司是如此,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富士康的十三连跳,以及经常有过劳死的悲剧。

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为了攫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对员工实施最大的压榨,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气喘吁吁,让他们在严苛的考核前提心吊胆,让他们在遭受不公平的时候求助无门。我一直所说,心理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无处渲泻,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无回应之地”。

我们不应该忽略管理部门的失职。企业的天性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政府对企业失去监管,听之任之,那么企业就一定会为了效益而肆无忌惮,铤而走险。是以马克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从更深层次来说,西方管理之所以走向极端,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主义以及丛林原则。因为个人主义,所以只考虑我自己,而不管别人生死;因为丛林法则,所以你死我活,冷酷无情。不只是企业管理,国家管理也是如此。

从管理理念来说,中国更为先进。很早以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都是强调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合作是了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是为了和谐,而不是以邻为壑。

第八章 认知失调实验:你认为你能掌握命运吗?

每个人做的任何决定,从表面上来看,都似乎可以说是“我的”决定。然而事实上,这个决定不可能完全是“我的”。书中所说的大脑先决定行为,而不是“我”决定行为,更像是潜意识,是经过若干次训练的结果。最典型的就好比打乒乓球,在高速运动和强烈旋转的情况下,对手打过来的每一个球,都不是“我的”选择,而是大脑自动运转的结果。

即使是有意识的决定,哪怕是深思熟虑的决定,也不可能纯粹是“我的”决定。因为我们必须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每一个人。换句话说,我们深思熟虑考虑的结果,不是“我的”结果,是综合权衡妥协之后的结果。比如请人吃饭,倘若对方是个美女,那么在点餐的时候,便不能太油腻,即使我喜欢吃肥肉。

因为所有的选择,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选择,都不完全是“我的”决定,但也不完全不是“我的”决定,这才产生了两种归因,一是归之于人,二是归之于己。

归因并没有问题。每一次结果都会在心中产生相应的都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问题是不能客观分析清楚,也就是书中提到的要么全部推责于人,要么全部归罪于己。

两种归因,从根本的原因来说,都是不敢面对失败。因为不敢面对,所以推责于人,或者苛刻于己。

不敢面对失败,从根本原因来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父母不敢面对孩子的不足。因为不敢面对孩子的不足,所以求全责备。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孩子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逃避,结果就是推则于人,二是硬扛,结果就是归罪于己。

为什么一个人的观念很难改变,因为那些观点都是从小到大被输入的,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成为下意识的反应。然而,因为所有这些训练都是打着爱的名义,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所以很多人也就信之不疑,而不是听从内心的意见,就像书中为了母亲而做公务员的女生。

至于“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不是伪命题,我觉得不能说全部错误,因为每个人的努力都可能改变一生的轨迹,从努力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我命由我”;然而,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都不可能是一己之力的结果,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等环境合力的结果,甚至有许多偶然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命,确实由不得自己。

究竟多少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多少是环境的结果,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楚。与其说不清楚,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每一个结果,就是最好的命。

不快乐的人,不是因为无法改变命运,而是因为不能接受已经的结果。

教育孩子之核心要义即在于此,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可因噎废食,但也要允许他们接受不完美的结果,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环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