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茶歌》卢仝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教化之功,无过于这三样的。

秀秀老师的茶艺课,亦以此为根基。书院十二年来,严以律己,身体力行,由简入深,所得概括至茶艺课上,也只是3首茶诗,4套茶艺,6首古琴曲。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1)

兴于诗,那么“诗”自然是第一位的。3首茶诗:

第一首:

《七碗茶歌》

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歌》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亦可称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助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尽抛至九霄云外,茶人胸怀之超凡脱俗至此可见;喝至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茶,此时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更已创造出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境界非凡。世俗不堪记,全将名利抛,翩翩似登仙。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2)

第二首: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此诗赞誉剡溪茶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然后急转到“三饮”之功能。“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将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此诗意义二层:一是“三饮”之说。“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如今已成为饮茶人口中常语。“品”字由三个“口”组成,而品茶一杯须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二是“茶道”由来缘于此诗,意义非凡。茶叶出自中国,茶道亦出中国。“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之真谛。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皎然首标“茶道”,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以此称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亦不为过。

第三首: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此诗独特之处有二,形式上,以宝塔形式来排列,读之朗朗上口,

饶有趣味;二是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有楚楚的姿态,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此中之乐,神仙难及,可谓“睡起有茶亦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又还“洗尽古今人不倦”,茶的神奇妙用竟至如此。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3)

立于礼。茶艺之中,礼已颇具。

4套茶艺:煎茶,点茶,瀹茶,功夫茶道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4)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5)

一煎茶:

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可见煎茶最早出自西蜀。

煎茶法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头三碗是最适宜的,趁热饮茶,及时洁器。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末、育华、分茶、饮茶、洁器。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6)

二点茶:

点茶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7)

三瀹茶:

瀹茶自明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时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压的团茶,改制为经炒为之的条形散茶。如此,人们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罗”了,而是将散茶置入壶(碗、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即成,此即至今人所云之“泡茶”。此等直接以沸水冲泡的沏茶方法,不仅简便,亦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亦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8)

四功夫茶道:

  长嘴壶茶道是我国茶道的一环,是茶文化的一部分。长嘴壶茶道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长嘴壶表演用肢体语言表达各种文化内涵,长人知识,发人深省。

男士:龙行十八式:蛟龙出海  白龙过江  乌龙摆尾  飞龙在天  青龙戏珠  惊龙回首亢龙有悔  玉龙扣月  祥龙献瑞  潜龙腾渊  龙吟天外  战龙在野金龙卸甲  龙兴雨施  见龙在田  龙卧高岗  吉龙进宝  龙行天下

女士:凤舞十八式:玉女祈福  春风拂面  回眸一笑  观音沾水  怀中抱月  织女抛梭蜻蜒点水  木兰挽弓  贵妃醉酒  凤舞九天  孔雀开屏  单凤朝阳凤凰点头  反弹琵琶  借花献佛  喜鹊闹梅  鲤鱼翻身  百鸟朝凤

  “龙凤合璧”男女双人茶技,男子的刚健有力,女子的柔顺娇美得到完美体现。 成于乐。6首古琴曲: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9)

一《流水》:

此曲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极具表现力的乐曲,充分运用「滚、拂、打、进、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各种情态。旋律起首之音,时隐时现,犹如置身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继而转为清澈的泛音,节奏逐渐明快,「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云:「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而后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曲末流水之声复起,缓缓收势,整首乐曲一气呵成,听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涤一般,岂不令人久久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的思绪之中?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10)

二《潇湘水云》

此曲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其题解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西麓堂琴统》:郭楚望所作。其播弄云水,有扁舟五湖之思。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11)

三《平沙落雁》:

此曲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12)

四《鸥鹭忘机》:

古琴曲《鸥鹭忘机》,一名《忘机》,宋代刘志芳所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

此曲由两个乐段加一个泛音的尾声组成。其内容原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说:“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明清以来的《鸥鹭忘机》则是一首颇为精致的古琴抒情小品。其曲意隽永,指法细腻,哲理深邃,耐人寻味。《五知斋琴谱》后记中说它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西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该曲通过鸟的安详神态,表现了人们对鸥鹭忘机式的质朴。古人不仅仿鸥鸟,退隐田园,闲适而生,而且还赋予它善知人意的灵性,于是有李白“心静海鸥知”的佳句,即只有心地纯正无邪、自然淡泊,鸥鸟才会与之友善而不具防备之心,整个世界才会和睦相处下去。

此曲曲情充满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谐的琴声泛起,引导人们的思维赶往美丽的大自然,心境也随之而豁然开朗。乐曲表现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13)

五《欸乃》:

此曲乃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原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也有观点认为《欸乃》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音乐作品,读音应为“ǎo ǎi(袄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元次山集《欸乃曲》注云:‘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曲中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

乐曲曲调流畅自然,琴韵悠长,意境深远,空灵清雅。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歌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绪。欸乃无心,方显山水之绿,真意难得,置身喧杂污浊外,天地之清幽尽现无遗。

普洱茶艺课堂(秀秀老师的茶艺课)(14)

六《山水情》:

《山水情》一曲,原是出自中国特有的水墨山水技法创作的动画片,全片无一对白,轻灵优雅、虚实相生、情景相融的中国式表达,至今是无人超越的典范。古琴声和风声中,上演了一出中国式的相遇、相知与相别,其诗一样的气质、幽远清淡的画面,堪称“会动的山水长卷”。水墨动画中,山水惊鸿掠影的美,古琴声悠悠化作清风明月,时而入怀,时而飘远。山水之美,深入骨髓。孔子《论语·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天人合一之期,另是一样。

看似“简单”的茶艺课,原来暗藏玄机:3首茶诗,4套茶艺,6首古琴曲,你学会了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