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千年难得一见的全才(苏轼笔下的尚意书风)
苏轼千年难得一见的全才(苏轼笔下的尚意书风)王羲之书法 苏轼也说“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大体意思是说,虽然世人的书法有好有坏,但透过小人的书字能看出终有媚态,正所谓见字如见人。由于强调个人意趣之自由抒发,自然要摒弃束缚个性的法度。所以尚意书风要求摆脱理性之规范,法度之束缚,在书法创作中倡“无意”、“无法”的创新意识。苏轼说,钟繇、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笔意的萧散放逸,字形的简古幽远,更主要的是在于笔画之外所表现出的意趣韵味。黄州诗帖 苏轼此人,生性乐观豁达,虽一生遭遇坎坷,但外界的风吹雨打总也挡不住他去探索生活之趣,“尚意”之趣亦在于此,意在摆脱条条框框束缚,倡以情为主,重主观、尚个性,从主观出发欣赏书法之美。“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认为丰厚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对一个人书法的成就是大有裨益的,所见所闻都化作人内在的气质,落笔之处也会比之浅薄之人来的更加完满。荔子碑
宋徽宗书法
书法从尚法发展到尚意,其审美原则也由唐代那种侧重外在骨势的壮美理想转化为对内在韵味的追求,表现一种宋代文人在当时人文背景下所具有的个人意趣。尚意至少包含四层涵义:一是要求表现学识,二是强调人品,三是注意表现个人意趣,四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苏轼雕塑
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首创者,既是才高八斗之士,又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把他的“吾书意造本无法”、“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等理念,都融入进自己的书写之中,尚意是精神从尘俗得到解放的标志。
黄州诗帖
苏轼此人,生性乐观豁达,虽一生遭遇坎坷,但外界的风吹雨打总也挡不住他去探索生活之趣,“尚意”之趣亦在于此,意在摆脱条条框框束缚,倡以情为主,重主观、尚个性,从主观出发欣赏书法之美。“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认为丰厚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对一个人书法的成就是大有裨益的,所见所闻都化作人内在的气质,落笔之处也会比之浅薄之人来的更加完满。
荔子碑
苏轼也说“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大体意思是说,虽然世人的书法有好有坏,但透过小人的书字能看出终有媚态,正所谓见字如见人。由于强调个人意趣之自由抒发,自然要摒弃束缚个性的法度。所以尚意书风要求摆脱理性之规范,法度之束缚,在书法创作中倡“无意”、“无法”的创新意识。苏轼说,钟繇、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笔意的萧散放逸,字形的简古幽远,更主要的是在于笔画之外所表现出的意趣韵味。
王羲之书法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他认为书法作品最好是感情到了自然而然生出的最佳,而不是为了什么而写。兴至,便提笔而书,由人,由自身的情,推崇水到渠成的写法,充满灵性,对生活的感悟,不拘泥于世俗,也不受前人的束缚,最好有自己的创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书写百味人生。正因为“无意于佳”,所以苏轼在创作上也不忌讳“丑”。当然,这种“丑”,不是胡乱涂写之“丑”,而是信手点画,于天真烂漫中的自然流露。尽管它会不合某种法度之规范,但有助于个性之充分表现,创造出天真的艺术境界。
苏轼书法
苏轼一生都在漂泊,行过万里路,亦读过万卷书,洒脱的性格促使他在书法方面也崇尚以人为中心的“尚意书法”,不甘于做笼中之鸟也让他眼界比旁人要宽上许多,故而强调创新,人生得意有之,失意却占了大半,宦海的沉浮,亲朋的聚散,最终却依旧相信“何似在人间”的苏轼在书法方面亦是将自己的人生信条书写在书风旗帜上,写的是自己的人生,却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书坛乃至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