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谈社区养老(大咖说如何让社区不变)
清华大学教授谈社区养老(大咖说如何让社区不变)思考的问题……这正是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现在小区衰败的时限大多在10~15年如何让我们生活的小区、社区不变老?
我们生活的小区会变“老”吗?
当然会。
那么,经过多长的时间,它就会“老”?
答案是,很快。
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现在小区衰败的时限大多在10~15年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小区、社区不变老?
这正是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
思考的问题……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
“社区治理从来都是动态的。”刘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区治理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而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动的节奏,用可持续的发展治理,来推动社区的成长,进而推动城市的社会进步。
他特别欣赏成都率先设立的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边发展、边治理,城市需要发展,治理也需要发展,治理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城市发展奠定有序的秩序支撑,这是刘建军对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理解。
资源注入应该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
记者:
可持续发展不是新词。比如在谈环保时,我们注重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强调增长的可持续。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黉门街社区“奶奶厨房”
刘建军:社区是城市的最小单元,所以它的可持续性,其实落脚点都是我们熟悉、但却很微小的事情。
有一种观点说,如果现在的小区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衰败的时限大多在10~15年。这就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资源注入应该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应该成为撬动居民参与的支点,应该成为撬动社会联动的支点。这才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中国社区治理一定要党建引领
记者: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的确重要,谁又应该来负起这个责任?
刘建军:这个责任其实很难划分。今天的商品房,其实是多种制度、多种所有权、多种物权在居住空间里面的汇聚,权属结构非常复杂。
尤其是,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待有了更多权力导向的理解,倒逼了社区必须加快治理,但它又和西方绝对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区治理不同,里面存在诸多物权边界的模糊地带,所以这也决定了中国社区治理背后有逻辑支撑,就是一定要党建引领。
水井坊街道锦官驿社区募米活动
必须有一个推进社区治理和发展的重要协调部门
记者:
如果说社区的治理是可持续性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社区在治理过程中,一定要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刘建军:这是必然的,而且在治理社区时,我们要先于现实,考虑到这些变化以及怎么去应对它。
对于很多社区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内部资源的匮乏,是不能完成自救的。党和政府又不能把这些社区完全抛给社会。于是,人们开始思考究竟如何规划好资源的下沉。
目前中国一些社区正在探索公共资源配置,像成都在全市范畴,就对公共服务资金进行了总体设计。因为当前城市的管理需要自上而下式的一个宏观的架构,这也决定了社区必须要有一个推进社区治理和发展的重要协调部门,同时还要承担确立愿景、并进行总体长远规划的一个机构。
国际化社区治理
成都在通过长远规划保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在这种变化背后,究竟是社区的发展改变了治理方式,还是社区通过治理促进了发展?
新桥社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刘建军:其实在成都设置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时,我比较关注它名字背后的意义。
一是“发展”,其实背后就代表成都已经在根据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逻辑,通过长远的规划来保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社区的发展。我的观点是,再过10年,社区自身的发展就已经颠覆了目前的认知,可能我们所理解的社区不再是院落的概念,至少已经脱离了封闭小区、物业公司的范畴。
在此背后,社区商业的发展、社区商业与社区公益的融合等,这些崭新的要素,都可能突破我们现在对社区的物理边界、制度边界、组织边界的理解。所以,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居民对社区服务以及社区资源整合的各种要求,也在倒逼治理方式的改变,要尽早转型升级。
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这次全会的主题,正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时隔一月,11月23日,一场聚焦 “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高端论坛将在成都举行。论坛探讨的核心,正是以社区为尺度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大城之治”系列专访报道,通过专访三位在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国内顶尖专家,解读新时代“中国之治”的里程碑意义和社区治理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严丹
制图 | 成都发布 卢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