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书(豆瓣8.7分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书(豆瓣8.7分窗边的小豆豆)透过这本书,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眼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这些肺腑之言,值得人们深思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本书是一本自传性的儿童文学,作者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主持人,书中讲述了她在巴学园小学的一段真实经历,主人公小豆豆从一个别人眼里“怪怪”的孩子,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好孩子”,小林校长的鼓励和引导不断鼓舞着她,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该书出版于1981年,即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陆续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提到校长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也是小林先生经常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蔓延了全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灾难,打破了无数家庭安稳平静的生活。
随着国内疫情的平息,人们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各地学校也陆续复课。原是值得庆贺的事,可是短短的一两个月,中小学生的跳楼事件一起接着一起,这些幼小的生命逝去,让人唏嘘心痛、重新反思。这背后原因不仅有开学的焦虑,更是孩子们学业压力、心理障碍的突显。
童年的乐趣正在离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远,各种培训班、补习课吞噬着原本应该自由快乐的时间。很多学校采用择优式教育,分出重点班和普通班,让孩子过早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无形中给他们贴上不同的标签,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孩子的人生。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群充满童真和快乐的孩子。在校长小林先生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用心呵护之下,他们自由、健康地成长,呈现出单纯善良、自信、温和友爱等这些最真挚最美好的品质。
本书是一本自传性的儿童文学,作者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主持人,书中讲述了她在巴学园小学的一段真实经历,主人公小豆豆从一个别人眼里“怪怪”的孩子,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好孩子”,小林校长的鼓励和引导不断鼓舞着她,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该书出版于1981年,即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陆续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中提到校长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也是小林先生经常说的: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
这些肺腑之言,值得人们深思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透过这本书,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眼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01充满慈爱,尊重理解孩子主人公小豆豆是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上课时把书桌开开关关,在窗边一直和宣传艺人打招呼,这些行为让老师头痛不已,于是告知她妈妈来退学。
后来妈妈四处奔波,为小豆豆找来了这个特别的学校——巴学园,在这里小豆豆第一次见到“地上长出来的校门”(两棵矮树组成的门)、“电车教室”(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的教室)。最让小豆豆觉得与众不同的是校长小林先生,看起来和蔼可亲,专注耐心地听她絮絮叨叨讲了四个小时的话,她觉得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书中很多生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小林老师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比如为那些午餐带不够的孩子增加“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海鲜类)、露营时为孩子们讲国外旅行的故事。
反观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师对学生缺少爱和同理心,对那些表现“顽劣”的学生,常常指责和排斥,给孩子贴上“笨”、“坏孩子”等标签,埋下了他们自卑情结的隐患,甚至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 。
近期发生的一起小学生跳楼事件,起因是一位很有语言天赋的五年级女生写了一篇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作文,却被老师冷嘲热讽、当堂批评“全是负能量”,这让女生承受了很大的心灵创伤,课后她从教学楼跳下而身亡。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都能引以为戒,对孩子多一些爱和理解,不要再让类似的悲剧再重演了。
02发掘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在巴学园里,学生每天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老师会把当天要学的几门课程写在黑板上,学生自己选择从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多以“自习”的形式,遇到不懂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学生在上午把课程都学完,下午的时间就可以去散步了,一边穿过田野、森林郊游,一边可以学到植物学、历史学相关的知识。
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孩子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巴学园里的孩子每天都期待着上学,舍不得请一天的假。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时,教育就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03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不断鼓励他们为了消除身体有障碍的孩子的自卑感,小林校长处处都很用心。他特别为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设计运动项目,让他在每年的运动会上赢得多个项目的第一名。有一次,一位女老师在课上和高桥君开了个小玩笑,问他“是不是有尾巴”,平时很少生气的小林校长得知事情后,严厉地批评了那位女老师。
小林校长经常对好动的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也一直鼓励个子矮小的高桥君,告诉他“你绝对能做到”,这些简短的话语却有强大的鼓舞力量,让他们一辈子难忘。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孩子们也学会了温和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链状效应,是指身边的环境及人对个人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近君子,远小人”的俗语都说明了好的环境能够造就一个好的人。
学校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平等自由的氛围,将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04善于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道德品质小林校长组织孩子们在学校搭帐篷露营、暑假去温泉旅游等活动,让他们体验离开家的生活,也增加同学间的相处机会。大家一起坐火车坐船,自己上街买菜,这样既能接触到实际的生活,也给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上随着琴声,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教室的地板上画音符。画完后,大家再齐心协力把地板擦干净,在这过程中体会到“这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样以后孩子们都知道不能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讲到有一次小豆豆被淘气的大荣君抓住小辫子当众取笑,小豆豆伤心地跑到小林校长那哭诉。不久之后,大荣君向她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我刚才不该拉你的辫子,我被校长先生教训过了。他说对女孩要友好,一定要尊重女孩,爱护女孩。”这一幕让人很感动,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小林校长的所做所为打破了世俗观念。
这样巴学园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耻的,看到脏乱的地方要主动打扫,不要妨碍他人等。这些高尚的观念深深地根植在他们心里。
结语在书的后记中,写到巴学园的孩子们从离开学校直到成人,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情,也一直对巴学园的岁月念念不忘。他们对校长和老师怀着敬爱和感恩之情,小林校长给了他们一生的精神力量。
作者也写道: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
在巴学园培养出的兴趣和品质,让他们长大后在各个岗位成为杰出的人才,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有医生、教师、物理学家、技术专家等。即使处在平凡的岗位,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自卑,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像学历不高的大荣君,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东洋兰鉴定专家;身体有缺陷的高桥君在一家电气公司担任“协调工作”,出色的完成这项重要职位,因为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处”。
如今的教育体制,源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设计,过分强调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固有模式,却忽略了孩子的自然个性发展。
伯克利大学艾利森•高普尼克教授曾说:“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株幼苗,养育者应该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欢,给无数人带来了感动和欢笑,启发了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如何让更多的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