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开学新变化事关所有中小学生(新学期这四大变化)
速看开学新变化事关所有中小学生(新学期这四大变化)第四个变化,最新教育部竞赛白名单公布,想培养娃哪方面的兴趣,不妨先看看国家支持哪些。第三个变化,9月起,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家长不要再包办啦;今天的文章我就把这4个变化详细帮你们梳理一下:第一个变化,事关幼小衔接,教育部给家长减负啦;第二个变化,体育扶摇直上,成为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主科;
HI,大家好啊,我是贝妈。
开学快一个月了,像我这种2个娃的妈妈,每个娃有3个群,加起来一共是6个群叮当作响(微信群、QQ群、钉钉群,唉,老师你们就不能统一用一个软件嘛?)脑袋都快炸了,消息都看花了眼,生怕漏掉些什么。
有一些新学期的新政策新变化,还是得认真关注一下。
这些变化事关孩子的学习、课程和兴趣培养规划,作为家长,我们得对这些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才不至于盲目焦虑。
今天的文章我就把这4个变化详细帮你们梳理一下:
第一个变化,事关幼小衔接,教育部给家长减负啦;
第二个变化,体育扶摇直上,成为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主科;
第三个变化,9月起,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家长不要再包办啦;
第四个变化,最新教育部竞赛白名单公布,想培养娃哪方面的兴趣,不妨先看看国家支持哪些。
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
都属于幼小衔接阶段
以前幼小衔接版块属于娘不亲爹不爱的状态,两个极端:
要么幼儿园和小学都不管,家长得自己送娃去外面的学前班或专门幼小衔接班。
要么有些幼儿园直接“小学化”,过早的让孩子写字、学知识,卷到不行。
双减之后,教育部修改了新课标。
从今年9月开始,将在幼儿园大班全面开展入学准备教育。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心理、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做好入学准备。
小学的教育方式也跟着改革,将一年级第一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不考试,上课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授课,学生采取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说,之后的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各管一半。
我们给孩子做幼小衔接准备时,也别再死磕奥数,硬学语文英语了。
因为一、二年级的教学将会更注重游戏化、生活化,学太早恐怕会影响孩子在校学习的参与性。
学龄前更应该多尝试一些素质类的活动,多让孩子动手实践,多感受和体验,挖掘和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样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可以有4—5年时间深入发展一项素质类特长。
等到三年级学业逐步加重之后,孩子也好在学业和兴趣中做平衡取舍。
新课标变化
体育跃升为主科
9月份开学后,义务教育阶段将迎来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各科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从单科角度上看:
- 语文课时比例是十门总科目的最高值,高达20%—22%;
- 传统三大主课里的外语的比例只占到6%至8%,和道德与法治持平;但这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我后面详细讲。
- 数学占到13%至15%;
- 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大于外语和理化生、科学课时比例,是小学、初中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科目。
每个科目我说下我的看法:
语文
不再靠死记硬背,学的内容更综合,首要任务是要抓好大语文,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许多跨学科的综合题目,好多孩子首先题目就读不懂、或者太长看不下去了。所以学好语文,是后面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的基础。
外语
外语的课时大幅缩减,这不代表英语不重要了。相反,改革之后,新课标英语的难度和灵活度都有所增加。
首先新课标的词汇量有小幅增加,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英语需要学的总词汇量从过去的1600个增加到了2000个。
同时以后英语会更注重实际运用能力,英语课会越来越像语文课,越来越体现学科融合,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讨论各种主题,比如人文的、科技的、文学的,单纯的语法知识的讲解会大幅下降。
我们都学了几十年的哑巴英语了,早就该改革了。
体育
体育的地位扶摇直上,之后中考分值还会持续增加,目的主要是我们不需要不堪一击的祖国栋梁,更需要身心健康的未来花朵啊。
根据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又包含若干运动项目。
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大家以当地娃的学校为准。
但不管什么项目,先让娃动起来。动起来的好处太多了,爱运动的孩子,会更聪明,更有耐力。
其他科目
1、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一个科目:“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和教学。
2、艺术课程,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所以,平时有空可以多带孩子参与一些音乐、美术、艺术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看展览、看儿童剧、舞台剧、去博物馆、欣赏音乐会、看电影等等,增强审美感知。
3、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要正式有科学课了,鼓励大家多动手,勤思辨。
4、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像我家小娃学校,三年级开设的信息科技课,会教孩子怎么使用电脑,如何打字,如何使用word和ppt等,比我那个年代超前很多。
一句话总结:孩子们以后的课程内容会更加丰富,这些课程调整的背后也代表了对孩子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
不要把知识学死,平时多阅读、多看纪录片,生活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养。
9月起,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课程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我们家哈哈新领到的劳动课本)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比如,在烹饪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
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
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
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种植和养护1~2种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
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
第三学段(5~6年级),种植与养护1~2种当地常见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树等,或根据区域相关规定,合法合规饲养1~2种常见家畜,如兔、羊等;
第四学段(7~9年级),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开展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劳动实践等。
除了烹饪和农业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划。
(▲节选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之前很多家长关心劳动课怎么考试,这个请放100个心:不会和中考高考挂钩,只是考查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和表现,不会像语数英那样打分来评判。
(▲劳动课本的评价表格)
劳动课设置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不要培养生活的巨婴,这是好事啊,具体看各学校如何落地。
但是不管学校教什么,如何教,劳动这项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作为家长我们在家也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啊。我这周也写过一篇:
家里的免费“童工”,不用白不用啊!
爸爸妈妈放轻松。
竞赛白名单调整
兴趣培养可长线规划
上周,教育部发布了《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名单)。
注意了,这份白名单管3年,一直到2025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是按这份来执行啦。
关注竞赛白名单有什么意义?
那些得到了教育部认可的比赛,会成为学校和社团在组织参赛时的首要考虑对象。因为它够权威,其次它还是免费的,非常贴合学校组织比赛的原则。
其次,这份白名单也反映出国家对青少年培养的趋势。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如果能和这份白名单契合,就意味着孩子的所学大有施展之地。
那我们具体来分析下这份白名单。
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艺术体育三大类。
除了五大奥赛、丘成桐科学大赛和大部分作文比赛主要面向高中生以外,其他比赛基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覆盖。
▲ 能在这五大赛中拿奖的孩子基本已经稳入北大清华啦
只面向高中生的比赛门槛都比较高,难度比较大,留给更适合的孩子去参加。普通孩子没必要再从幼儿园开始去卷奥数。
而整份白名单比赛中,科创类赛事占了半壁江山,像发明创造、编程、人工智能、无人机、航空航天等,如果孩子对这些方面感兴趣,可以多多接触,大力培养。
▲ 我们家熙熙学EV3时,搭了一条会张口的响尾蛇
因为无论是《强基计划》还是《全面科学素质纲要》,都是国家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号:青少年的未来,一定离不开“科技强国”这条道路;而教育的趋势,也一定是培养创新意识。
▲ 端水机器人
除了科创类比赛,音乐、书画、舞蹈、体育、英语、写作都能找到国家级单位主办的比赛,孩子只管好好的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就好,别怕无用武之地。
最后小结一下吧,新学期,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双减之后孩子的教育其实很大部分需要家校共育,不是说要求父母具体去教孩子什么,而是:
家长的思路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家长能不能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抵御焦虑,给孩子创造一个松紧有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让孩子自由发展。
仔细想来,新时代的父母可不容易当啊,我们一起努力,育儿也育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