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高考,青春易老如今,高考,是迎接长大的盛典。韶华易逝

今天,高考如期开始。

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40次高考。

曾经,高考,

是改变命运的一考;

如今,高考,

是迎接长大的盛典。

韶华易逝

青春易老

高考,

封存着的拼搏与所得,

新鲜依旧。

1977年的高考,

在隆冬!

其余年份的高考,

在盛夏!

40年,40次。

高考在变,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科学!

40年,40次。

考生在变,变得更加从容,更加自信!

40年,40次。

无论怎样改变,

这其实,只是一场考试!

参加过高考的人,

永远不会淡忘高考的记忆。

今天,

我们请来六位考生,

他们,每一个人

都经历了一次高考之变!

我们请他们,

讲述那年高考的故事!

并请他们为今年的考生送上祝福!

他们,

如你我一样,

是高考不断进化的亲历者!

难忘高考!

听听他们的故事,

也许能找到

你我的身影!

1977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1)

煤油灯下

任敏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之前,陆海英真的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就是“扎根乡村、铁心务农”了。

1977年3月26日,陆海英高中毕业,来到顺义县张喜庄公社,成为插队知青。培土、锄草、施肥、收割庄稼……陆海英每天都在地里忙活着。虽然她还梦想着考大学,继续读书,但她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

1977年10月21日,陆海英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当时她正在地里干活,广播突然响了,播放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陆海英高兴得直蹦,“我一定要参加,我要上大学。”

当时,全县都在为第十三排水支渠(简称“十三支”)忙活,陆海英无法请假备考。她就白天劳动,晚上看书。

20多平方米的集体宿舍里,住了八九个姑娘,别人聊天、洗漱或者烤馒头片时,只有她点燃煤油灯,趴在一个凹凸不平的木箱上,埋头翻看油印的复习篇子和课本。寒风呼啸的夜晚,宿舍连水缸都结了冰,别人早早钻进了被窝,陆海英披着大衣,搓着手,继续读书。

临近考试,队里给陆海英放了一周假。她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假期,每天都复习十几个小时以上,她甚至舍不得睡觉,困了就用胳膊支着在桌上趴一会儿,醒来接着背考点。

那是这40年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坐在考场中,陆海英有些忐忑,要知道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只有27万余人能够被录取。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个作文题点燃了陆海英的斗志,“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全力以赴。”时隔40年,陆海英回忆当年,依旧斗志昂扬。

考试结束,陆海英继续回村劳动。收到喜讯的那天,她正挎着粪箕子在田里撒粪。广播响起:“陆海英,速到大队来取通知!”陆海英一下扔下粪箕子,拔腿就向大队部跑——她被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录取。那一刻,她觉得太幸福了!

陆海英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她求知若渴,天天泡图书馆,缠着老师答疑,翻字典背单词、背成语……

40年已逝,陆海英深信,是高考,为自己打开新的世界!

1980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2)

科学家的邀约

贾晓燕

37年前的一张纸条,芦苇一直珍藏在身边。纸条上有19个字——“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祝您成功。”这是科学家钱伟长对芦苇的寄语。

1979年1月30日下午2时30分,65中高中生芦苇作为优秀中学生代表,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科学家和首都中学生春节联欢会。钱伟长就座在芦苇的旁边。

芦苇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她捋着小辫,时不时偷瞧身边的大科学家。钱伟长慈祥地笑着,和小芦苇聊起天:“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有什么兴趣爱好?”……当得知芦苇数学、物理学得很好,钱伟长很是高兴。“成绩这么好,以后去考清华大学吧!”钱伟长替母校招贤,并给芦苇写下了寄语。

令芦苇有些意外的是,钱伟长还关心她的英语成绩。要知道在当时,英语并非主科。高考恢复后的头几年英语并未计入总成绩,大部分高校招生时只将英语成绩作为参考分处理。

哪知道一年之后,芦苇高考时,英语成绩首次按30%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总分也由500分变成530分。

英语,芦苇并不陌生。当年,父母下干校,她曾遇见到一位当过翻译的阿姨。这位阿姨成了芦苇的外语老师,闲暇之余常教她一些英语日常用语。

中学之后,芦苇也没断了外语学习。高考新变化,学校也加强了外语教学。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老师们还会找来《许国璋英语》等课外教材,给学生“补课”。

高考时,芦苇依钱伟长所愿,报考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最终以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

真正开始科研,芦苇才意识到钱伟长当年关心她外语成绩的用意。想要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就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学好外语,对科研大有助力。

芦苇感谢那张纸条,不仅仅是因为那是钱伟长的邀约,更因为那是前辈科学家给她的探索科学世界的钥匙。

1994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3)

一片安眠药

贾晓燕

“物理148分。”

时隔22年,任雨生仍然清晰地记得高考物理的成绩。

说起高考,任雨生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他理科强,文科弱,“所有跟背书有关的科目,一概不行。”任雨生如此形容自己。好在那年高考,实行“3 2”,总分增至750分。除了语数外,任雨生还要考物理和化学,这两门都是他的强项。

任雨生上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理科方面的天赋。那时,“286计算机”还是奢侈品,小任雨生就已在社区青少年科技站见识了“苹果2号”计算机。他一放学就扎进科技站,痴迷编程,很快,他就能编写出类似“贪吃蛇”的游戏程序。

四五年级,任雨生就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计算机竞赛。竞赛地点设在清华大学计算机机房,一排排彩色屏幕的计算机震住了任雨生。“这里太棒了,将来,我一定要考上清华!”任雨生早早“填”好自己的高考志愿。

为了考上清华,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读高中的三年,任雨生常常挑灯夜战,宿舍熄灯后,他还打着手电“刷题”。

虽有强项在握,但高考前,任雨生还是紧张了。他甚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但凡一点儿小动静,他就睡不好觉。宿舍里有人睡觉打呼噜,任雨生经常休息不好,精神不振。

临近高考,物理老师王敏担心任雨生的身体,拿着几片“安眠药”来找他:“实在睡不着,就吃一片。”夜晚,任雨生睡不着,翻来覆去在床上“烙饼”。他只好拿出一片老师给的药,咽下,后半夜,终于慢慢入睡。

那年高考,任雨生以64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他最强的物理,考了148分,只差两分便是满分。

后来,再见到王敏,任雨生和老师聊起安眠药,“虽然效果一般,但还是谢谢您的药,至少能让我睡着了。”任雨生的话惹得王敏哈哈大笑。“傻小子,你以为我真给你吃安眠药啊,那就是普通的vc片……”

说到这儿,任雨生笑了,这片“安眠药”的故事,是那年高考给他留下的最温暖的记忆。

2002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4)

规则

任敏

无规矩,不成方圆!

时隔14年,吴爽仍然记得自己高考时作文题的第一句话。当时,她并没想到,“规则”,这个恢复高考以来北京自主命制的第一道作文题,对她的影响,竟一直持续到今天。

2002年的夏季高考,北京首次命制语文、数学和外语试题。考前,吴爽就知道自己是“北京卷“的第一批考生,她很期待,想看看“京味儿”高考是个什么样子。

整场高考,作文题给她留下了最深的影响。坐在考场里,吴爽第一次认真思考着 “规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老北京,从小家里规矩就多——不许吧唧嘴儿、不许叉着腿儿、吃菜不许乱挑……“对呀,这就是生活的规则。“吴爽灵感来了,奋笔疾书。

最终,吴爽考取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习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设计与生产等专业知识。吴爽又想起了作文题,“这专业更需要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安全。“吴爽琢磨着。

努力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吴爽尝试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她觉得这是“成长的规则“,只有多尝试,多体验,才能开眼界,才能更好地成长。

如今,吴爽是北京市安监局宣教中心的员工,已成为“规则“的宣讲者。

墙体坍塌导致事故,钎探机倾覆砸伤建筑工人,电梯轿厢坠落致人伤亡……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生产安全事故犹如一记记警钟,总在提醒吴爽,遵守规则,规避风险,确保安全。这些有关“规则“的感悟,都被吴爽融进了工作中,指导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熟悉安全生产流程,学习安全生产法规,遵守规则,确保安全。

“规则,自高考而起,如今,已成了我的人生准则。“吴爽感谢那年高考,让她开始思考规则的意义。

2003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5)

降10分

任敏

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李超更爱古文,高中时,每晚睡前,她都要读一段文言文。

对古文的痴迷,不仅促使她在高考前弃理从文,还帮助她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首次自主招生。当年,清华自主招生在京认定了6名文科考生,最终只李超1人被录取。

2003年,我国首次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李超和很多考生一样,起初并不太清楚什么是自主招生。当时因为她模拟考试成绩靠前,获得了一个参加清华“首届文科冬令营”的名额,到了冬令营,李超才知道这就是自主招生的考场。

笔试语文,只有一道题。阅读材料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题目让李超一阵窃喜,当时她正在读《二十六史精粹今译》,其中就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李超的古文功底还在面试时帮了她。

面试时,李超最后一个入场。面对着高校教授,她非但不怯场,还有点自来熟。“各位老师辛苦啦,面完我,就可以吃饭了,加油啊!”教授们都被这小姑娘给逗乐了。

教授们相继问完了问题,宣布面试结束,李超竟意犹未尽,嘟囔道:“再问点儿问题吧,不过瘾啊!”教授们还是头一次碰上这样的考生,人文学院一位学者准备为难一下李超,出了一道有关《盐铁论》的考题。没想到,李超竟侃侃而谈,“《盐铁论》是西汉的,讲的是大臣们讨论是否取消盐铁的国家专卖权……”。

出色的发挥,使李超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认定,高考录取时可享受降10分的录取优惠。

李超并未沾沾自喜,还是认真备考。最终,她的高考成绩过了清华的提档线,“降10分”的录取优惠并没用上。

在李超看来,自主招生不仅给了她展示的机会,还让她明白“自学探究”远比“埋头刷题”有用得多。这让她在大学里如鱼得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留学美国读研。

“按心意做选择,是对自己负责,对时间负责。”李超说,这是自主招生教会她的道理,学习如此,人生亦如是!

2016年高考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6)

记录高考

贾晓燕

备考的最后时刻,王柏淞除了复习,还忙着一件事。每天上学,他都要在教室里架起摄像机,他要完成一部微电影,记录高考。“这是我送给同学和老师的礼物。”王柏淞的身上,丝毫感觉不到大考临近的紧张。

从初中开始,王柏淞就成了影迷,上了高中,他开始自编自导微电影。中学六年,他每天都要看一部英文原版片,即便高考在即,这个习惯也没有中断,这两天,他刚刚温习了一遍《蝙蝠侠》。

王柏淞看电影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原版电影中大段的英文对白,锻炼了他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他的英语成绩很好,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模拟考试,英语一直保持在130分以上。

虽然王柏淞喜欢影像,熟悉新媒体,但在他心中,阅读依然不可取代的。有时候,他看到父母盯着手机看,甚至会提醒父母:“别老拿着手机,多读点儿书吧!”

妈妈想养猫,征求儿子的意见,王柏淞眼皮都没抬,直接从网上买了好几本有关养猫的书,送给妈妈,让她先自学,做好充分准备。

王柏淞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阅读被他视作是应对挑战的最好准备。他几乎把所有的零用钱都买了书,从老庄到《史记》,从沈从文到金庸,从《浮士德》到《枪械鉴赏》……只要带字,王柏淞都喜欢拿来读读。“阅读,能让我更丰富,拍出更好的作品。”

其实,刚上高中的时候,王柏淞并不出众,甚至有些落后。但这个能坚持自己兴趣的男孩子,依着自己的节奏,厚积薄发,逐渐赶了上来,而且大有超越之势。一次历史课,老师让王柏淞讲讲启蒙运动,他镇定自若,侃侃而谈,老师都惊呆了,“柏淞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孩子所能理解的深度。”

今天,王柏淞就要走进高考考场,他嘱咐父母,记得带摄像机去考场,帮他补几个高考的镜头,微电影要用。

直到现在,王柏淞还没和父母商量过志愿如何填报,但父母并不着急,他们相信儿子会有自己的主张,而且会坚持地走下去!

加油!柏淞!祝你成功!

有种回忆叫那年高考(难忘那年高考)(7)

加油!考生!

祝你成功!

这只是一场考试!

这只是成长的见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