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是孩子垫底火爆文案(读书边缘靠近家园)
陪读妈妈是孩子垫底火爆文案(读书边缘靠近家园)听我们声音中铜的痛苦青草——源头一名沉湎于回忆的男子不能相信爱已成过往;一位自诩为成功的商人在生意与女人的平衡木上如履薄冰;深陷经济危机的女广告代理商不愿放弃繁华的过眼烟云;而一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女孩总是没有理由地选择逃避……多多的剧本也像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玄机和禅意。《天空深处》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关于飞鸟的故事。有些鸟想飞却没有翅膀;有些鸟想停却没有脚。有些鸟害怕猎人的子弹,有些鸟寻找皈依的树林……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而到最后才发现,终点重又回到了起点。画外音响起了多多的读诗声:
多多是一位以音乐性而著称的诗人,这大约与他早年曾以业余男高音歌唱家身份跻身地下文化沙龙有关。在现代印刷术让诗歌变得沉默的当下,多多诗中强烈而又独特的音乐感,使他跟传统接上了血缘。
此外,多多还在戏剧方面尝试一些跨界的融合。瓦格纳曾说,综合艺术的最高典范便是戏剧。如果在戏剧中每一种相关艺术都能把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综合艺术的最大潜能就能被发挥出来。如此一来,戏剧便能驭使两组艺术门类组合,它们分别是建筑、雕塑、绘画,以及芭蕾舞、音乐和诗歌。2009年3月12日晚,多多的剧作《天空深处》在杜塞尔多夫剧场隆重首演,为刚刚竣工的老邮局“中心舞台”揭幕。而当年我曾作为德国之声记者感受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多媒体戏剧演出,并采写现场报导,节选如下:
走入《天空深处》的演出剧场,仿佛走进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木质集装箱,“防潮”“易碎”“怕热”的标识随处可见;又好比登入一架由北京飞往纽约的班机。
这是一趟奇异的旅程。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只巨大的铁鸟内部,感受着身边的奇幻境遇。
一名沉湎于回忆的男子不能相信爱已成过往;一位自诩为成功的商人在生意与女人的平衡木上如履薄冰;深陷经济危机的女广告代理商不愿放弃繁华的过眼烟云;而一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女孩总是没有理由地选择逃避……
多多的剧本也像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玄机和禅意。《天空深处》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关于飞鸟的故事。有些鸟想飞却没有翅膀;有些鸟想停却没有脚。有些鸟害怕猎人的子弹,有些鸟寻找皈依的树林……
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而到最后才发现,终点重又回到了起点。画外音响起了多多的读诗声:
青草——源头
听我们声音中铜的痛苦
留下山谷一样的形式
什么在生活里
掩埋开阔听力的金耳朵
什么走出来
告诉残酷世界的垂泪的悬崖
什么是人,为什么是人
介入了流浪的山河……
《天空深处》是一部具有实验风格的“元戏剧”。关于“元戏剧”的概念,与张枣的“元诗”一样似乎都与“元语言”有关。元语言首先由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并加以阐述。在他们看来,元语言不指涉语言之外的任何事物,只指涉语言自身。由此,元文学的一个特征便是并非再现而是追寻现实。苏珊·桑塔格认为,“所有的元戏剧都假定生活是一场梦。然而既有平静的梦,又有不安的梦,还有噩梦。现代的梦——现代元戏剧所反映的东西——是一场噩梦,是重复的生活、被拖延的行动和被耗竭的情感的噩梦”。
尽管多多在日常生活中并非一位容易亲近的朋友(首演式上,他竟然拒绝接受采访,这在我的记者生涯里绝无仅有),不过我不得不承认,作为诗人,他是汉语界的顶流。他的诗歌与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一道致力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强调了对非逻辑理性的热爱、对混乱的接纳与包容,在不自觉的潜意识之流中去寻求灵感。正如艺术史家威廉·平德尔所指出的,超现实主义“使得艺术最终抵达了一个阶段,在那里,艺术关注的不再是如何超越语言的表达能力,去完成语言所无法表达的部分,而是直接去挖掘那些根本无法表达的部分,因为它们已埋藏得如此之深”。
在多多出版的新诗集《拆词》中,我看到了这种探索的延续。如果将深埋在地下的草根比作心灵深处根本无法表达的情感,一旦破土而出,生成词,反倒成为“无言的中心”,如这首《想要说》:
想要说:说出
说出来吧
说出它来吧
说最短的
说词
说出这个词
——草
草是无言的中心
呵,又一季
(2017)
《拆词》
多 多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想要说》令人想起鲁迅《野草·题辞》中那句著名的开篇之言:“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将诉说的愿望与无言的中心、语词与沉默之间的张力所产生的不谐和音转化为一种自成一体的创作内容。这是元文学的特征。“草”本是隐喻,但在这首诗里成为现实,一岁一枯荣,变幻着生命的季节。西班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奥尓特加·伊·加塞特认为:“过去,比喻依附于现实之上,起着装点、修饰、润色的作用。现在则正相反,艺术家们试图撤去非艺术的或现实的基础,将比喻实体化,让它成为诗歌的‘实际核心’……这种趋势已成了所有当代艺术的共同特征。”
类似的例子还有这首《青草青青》:
草间显出石缘
也缘也青
老神走进新神
为确立草
新草又陌生,又平静
让原因成长
长出新语言——新的无言
(2019)
这里的青草即语言的青草,从哑默之石的边缘生长出来。“边缘靠近家园”,存在的家园——如海德格尔所说,正是语言。诗人必须努力创造一种语言,能够说出到目前为止不能够被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诸神造物:“创造,是无中生有的行动”(《制作一幅画》,2017);“词拥抱着,要我们彼此属于/升向更高的冲突,言说更高的陷阱”(《而供词处处皆是》,2018)。
多多称自己是一个诗人艺术家,对于其作品的解读要纳入艺术史的范畴予以重新审视,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特性。尼采很久以前就认识到,要把不同的艺术彼此分离开来,就会导致艺术的堕落。他清楚地看到,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存在着一种关联,那便是关于风格感。蒲丰说,风格即人。多多则说,“风格犹如胎迹”(《如果做梦是他人的事》,2012)。同一个艺术家,无论作画还是写诗,或者采用其它的艺术形式,风格往往是统一的。多多一如既往地践行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我是你的过往掠过的一幅风景画”(《那时》,2017),“从这幅画,一条河穿越它昔日的心”(《查马河,幽灵牧场》,2014)。当然,时光也雕刻了多多语言的某种面向,变得更凝练而有力量,如他在诗中所说:“漫长,不敌一瞬/简洁,不如无声//工整,所以疏漏/断章,所以流传”(《迎额头崩出的字》,2011)。
作者:亚思明
编辑: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