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是什么)5、成功学,营销理念这类书籍;4、东野圭吾的几乎所有长篇作品;1、毕淑敏、龙应台写的书;2、近五年来大陆作者的所有新畅销出版物;3、大部分美国人写的推理小说;
这两天读了一本名为《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刚读完第一章节,稀里糊涂,没有搞明白书中讲的是什么。
我读书有个习惯,必须有记忆点,比如读完一章节后,我能简单地描述出这一章节讲的是什么内容,或者记住书中的某一句话。但是读完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后,我脑袋空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理论性太强的缘故,毕竟我不是学汉语言文学的,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只是书到手后,发现读不懂。
于是我就去网上搜书评,令我没想到的是书评没搜到,倒是搜到了一篇《你读到那些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的文章,这篇文章把这几类书籍定义为垃圾:
1、毕淑敏、龙应台写的书;
2、近五年来大陆作者的所有新畅销出版物;
3、大部分美国人写的推理小说;
4、东野圭吾的几乎所有长篇作品;
5、成功学,营销理念这类书籍;
6、文艺研究评论集;
7、所有名著在WG期间的再版;
8、艺人/名人回忆录;
9、一些传统文化糟粕,弟子规之类的,满行满页写着吃人;
10、家里长辈或者单位退休的大叔大伯们自费出版的诗歌散文集....
我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还是赞同的,只是读到文章下面的评论后,我竟然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了。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在这篇文章的评论里,有很多人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爽文。
我是从我爸口中知道的这本书。当时我上高三,不好好学习,一门心思想着写作。
我爸问我:不好好学习,将来靠什么吃饭?
我说靠手中的笔。
我爸说自古文人多落魄,路遥写《平凡的世界》都累死了。
从那以后,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完以后,用一个暑假读完了。
当时年少,读出的都是爱情的味道,为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感到惋惜,如今已经过去好多年,早已记不住书中的情节,唯一记住的还是那句“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我对《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有好感的,因此当我看到评论区有人说《平凡的世界》层次低,不真实,文笔像言情小说,剧情像韩剧狗血,瞬间不是滋味。
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人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品味也提升了,对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像之前那样信息闭塞,获取信息只能通过书籍、报纸、或者口口相传,现在有了互联网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注册个账号,之个架子,对着手机,就能讲课。还有一些人,仗着匿名,说话不负责任,乱发一些议论。
信息越多,人们选择的空间越大,接触的知识面也就越宽泛。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少则得,多则惑。可供选择的事物“少”了,人就会用心对待而有所收获,而当选择的事物“多”了、人心反会混乱而生迷惑。
我就是如此,看完评论后,我困惑了。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写书的意义又是什么?书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
一连串的问题,想得脑袋疼。
我理解的是:书最早是为了记录一个时代的大事记。随着岁月的变迁,写书的人多了,书的性质也变了。书成了工具,成了媒介,成了商品,成了载体。写书的人目的不同,读书的人也是千差万别。不管写书,还是读书,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些意见相左的人时,我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却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件事,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当别人批评我们时,我尊重对方,但也不会让对方的言语中伤到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不自负,也不自卑,而是以平和的内心、开阔的视野、豁达的心胸,对待周遭的人和事。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书读了,文章自然也就成了。不是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将读到的书籍,变成思想,形成语言,写成文字,累积成篇,积篇成章、集章成书。书遇有缘人,好书遇好人。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当一位读者,拿起一本书,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的好,被书中的思想反哺,形成语言,写成文字,累积成篇,积篇成章、集章成书。如此循环,世世代代,传承千年。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正如我读了《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这本书,虽然只读第一章节,但是有了思想,形成语言,记录下来,写成了这篇文章。